FW:急剧蜕变中的吴语常府口音

急剧蜕变中的吴语常府口音—关于吴方言常州小片的独有特色及其向官话靠拢的轨迹

旧常州府地处南北要冲,历史上吴、越、楚、中原等文化交融共生,历经千余年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流,最终形成具有江南吴地文化根基,兼具南北文化因子的常州区域文化。作为常州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常州片方言承载着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刻上了许多具有常州地域特色的印记。如今,当后人沿着常州片方言所指示的途径,不难寻觅到常州片方言变化着的路径,包括常州方言由历史承袭下来的固有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常州片方言在近现代以来急剧向官话靠拢(因而逐渐脱离吴方言本来面目)这一事实。本文将从常州片方言独有的特色谈起,更多地论及常州片方言向官话靠拢的客观事实。





一、
常州片方言略述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间,常州府作为江南太湖流域西部的中心城市,对太湖西北部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尽管常州府这一历史的、政治的概念已然消失,但常州片方言依旧是常州府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常州片吴语(毗陵小片)是吴方言太湖片西北部的核心方言,它覆盖了太湖、无锡以西,茅山以东,长兴、广德、郎溪界山一线以北,扬中以下的长江沿线这一带区域,其重要方言点有常州(武进)、宜兴、江阴(西)、溧阳、(旧)金坛、张家港(一部)、高淳(一部)、靖江(大部)、南通(小部)等次方言点。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常州土著方言大约是属于百越类型语系的。随着中原文化向江南的扩散,到春秋时期,来自周王朝上层部族人士的中原话与江南土著的百越语在常州地区通用并行。伴随着北方居民的不断南下,太湖地区的双语现象日益普遍,即在语音、语序上存有百越特征的一种混合式的非纯正汉语。楚对吴越地区的征服带来了古楚语,与古百越语融合形成了现代南方诸方言的共同鼻祖——江东方言。此后,汉语通过楚方言的形式大量进入包括常州在内的古百越语区,形成了“古吴语”。

历史上北方战乱频繁,中原民众数次南迁渡江,吴方言地区逐渐被糅入了数量极多的中原文化因子。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宁镇(南京、镇江)的古吴方言为中原方言取代(形成了后代的江淮方言),吴方言的北缘前沿阵地这一职责就由常州府来担当了。因而,大约是常州府地区方言在吴方言中受到江淮方言(官话)的侵蚀最大。

“长毛”叛乱时期,常州府及其周边地区损失大量人口,常州沿江、金溧宜山区等都有不少江北移民充斥,形成了一些“方言岛”。

解放之后,人员流动更趋活跃频繁,常州片方言受到普通话的急剧冲击,其乡土气息逐渐被淡化。



二、
常州片方言独有的特色


常州方言与吴方言其他地区相同的语言现象就不再赘述,主要

说一说常州片方言独有的 语言特点。

(一)“佬”——常州片方言特有的标志性词汇

“佬”在常州片方言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一句话里可以多次出现。如“介佬格红佬木头偶欢喜佬”。“佬”通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有的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佬、铁佬、活动佬、红佬、甜佬、小佬(小孩)等;有的表示强调认同的预期色彩,如:好佬、欢喜佬、开心佬、海佬(很多)等;有的表示疑问预期,如:嗲佬(什么东西)、真佬还是假佬;“佬”还是构成指示代词的一个语素:既佬(这样子)、个佬(那样子)。更有意思的是可以用在同一个词后面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个格(那个)甜佬麻糕真佬甜佬。”“佬”还跟“咧”连用,表示情状或动作的达成貌,如“苹果红佬咧”,“他会游泳佬咧”。

(二)“则”、“格咧”、“落”、“煞”等是常州片方言特有的语气词

“则”用在动词后民,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有的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偶买则好欣东西咧”、“偶上则一次课”;有的表示动作继续进行,如“一直勒告闹,闹到则头痛到则”,“两个人还坐则勿动”;有的还具有表示动作的将来义功能,如“去穿则衣裳,勿要受则荫”。而当“则”与表示将来的时间词连用的时候,表示将来时间中的过去。立足现在,表示将来时间的相对过去。如“偶后朝去则就帮你买”。

“格咧”、“落”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了”。且“落”与“格咧”、“佬咧”还可以连用。如“他逃落格咧/佬咧”。“落”用在动词后,相当于表示动作结果的“掉”,“格咧”相当于作完成的“了”。

“煞”用于形容词后,作为一种语气词修饰形容词,没有具体意义。如“偶气煞格咧”。

上述词汇外,常州片方言还有一个疑问代词是独有的,即“嗲(底)”,如“嗲东西”,即“什么东西”。



三、
常州片方言向官话靠拢的痕迹


近百年来,在不断融合周边方言及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常州方言向官话的靠拢迈出了极大的步伐,很多老常州人都惊呼“新常州话”与“老常州话”的差异。那么,现代常州片方言究竟在哪些方面跟官话有了靠拢呢?

(一) 声母的浊音清化现象

在老一辈常州人中(六十岁以上),全清、次清、全浊三者泾渭分明,感受强烈,发浊音时,声带颤动比较明显。但在中年人(四五十岁),浊音已经清化,出现了所谓浊音情流现象。尤其在年轻人中,浊音的感受已经很模糊。

(二) 韵母的变化

近年来,常州片方言喉塞音收尾闭合放松,入声韵趋于和缓。这些音在老年常州人中,收音时喉塞明显,干净利落,而在青年人中,喉塞较松。如“接、说、滴、七、菊、急、俗、敌、席、局”等字,年轻人说来都不如老常州话那么急促了。

(三) 音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尖音的逐步消失

老常州片方言尖团非常分明,如相(siang)是尖音,乡(xiang)是团音,绝不混淆。如今,除了在老一辈常州人中间还能听到外,绝大多数中青年人都不再区分尖团音了。

(四) 组词的语序逐渐向官话靠拢

老常州片方言“月亮”为“亮月”,“转弯”为“弯转”,“热闹”为“闹热”,“喜欢”为“欢喜”,等等,而今中青年常州人口语中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了。

(五) 句子的语序逐渐向官话靠拢

老常州话中常有“偶拨(给)两个苹果他”这样的语序,而现在很多年轻常州人都趋向于普通话的语序“偶拨他两个苹果”。再如,以前说“上海到快咧”,现在却逐渐被“上海快到咧”这样的语序所取代。

(六) 一些地方色彩浓厚的、表现力极强的词汇逐渐消失

譬如,老常州片方言中诸如“碧绿生青”、“磕冲板跌(走路不稳当)”、“刀刮水削(做事干净利落)”、“寻说三话(没话找话)”、“汤婆子”、“波散工(钟点工)”、“毒(恨)”、“脚膀(腿)”等独具常州片吴语特色的词汇逐渐淡出口语使用的舞台。

(七) 词缀“头”的减少

旧时的常州片方言词汇中“头”特别多,现在,一些原来以“头”为词缀的词汇慢慢更弦易辙了。如“个头”变成“个子”,“大块头”变成“大胖子”,“夜头”变成“夜里”等等。

(八) 常州片方言中一些固有的接近官话而有别于其它吴方言的词汇 常州片方言中有一些较早使用的带有官话色彩的词汇,如“锅子”、“脚盆”、“穿衣裳”、东西”、“说话”、“跪”等,吴方言其他地方一般说成“镬子”、“脚桶”、“着衣裳”、“物事”、“讲闲话”、“跽”。再如,常州片方言中常出现的像“拉鬼(奇怪)”、“假妈拉鬼(装模作样)”等语汇,更是有着强烈的江淮方言色彩。

四、关于宜兴方言的一点拙见
宜兴话,其鼻祖也是原始的江东语,早期的宜兴土著语言跟当时的会稽郡、吴郡等江南其他地方的语言差异并不大。导致宜兴方言与苏州、浙江片吴语分道扬镳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不断南下的北方人口,这些人口先后填充进江南的一些大城市,先是南京、镇江等,而后又进入苏州、杭州等,而包括宜兴在内的江南农村地区则较少受到北方语言的干扰,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分化。二是行政区划的因素,宜兴自隋起隶属常州府,千余年来一直深受常府口音的熏陶,因此直到现在,宜兴方言都呈现出强烈的常府口音的色彩,同时兼具宜兴本地特色。常府口音直接面临江淮等北方官话的冲击,在吴语各点中始终是收官话侵蚀最严重的,所以,我们从目前的宜兴方言中可以找出为数众多的带有官话印记而区别于苏州、上海、无锡、浙江等吴语的特色词汇,在文章中都已提到。使包括宜兴方言在内的常府口音急剧蜕变的最新的两股力量分别是长毛作乱与现代的推普运动,这些历史事实以前都曾经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历史因素,导致现代常府口音(含宜兴方言)与太湖东南部地区的方言呈现出较大的反差。严格意义上说,现代常府口音(含宜兴方言)是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一种介体,既非典型吴方言,也不能归属进江淮方言,故而属于一种边缘性的混合方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