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论文快讯”栏目旨在精简地分享一周内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Metasurface领域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及时了解领域前沿动态,如果对专栏的写法或内容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后续会陆续开启其他专栏,敬请期待。
论文基本信息
- 标题: Rotation-induced plasmonic chiral quasi-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 作者: Chunhua Qin (哈尔滨工程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Yadong Deng (南丹麦大学 纳米光学中心);
- Tianshuo Lyu (哈尔滨工程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Chao Meng (南丹麦大学 纳米光学中心);
- Sören Im Sande (南丹麦大学 纳米光学中心);
- Sergey I. Bozhevolnyi (南丹麦大学 纳米光学中心);
- Jinhui Shi (哈尔滨工程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通讯作者:Fei Ding (南丹麦大学 纳米光学中心)。
- 发表时间: 2024年12月17日(投稿时间: 2024年8月12日; 修订时间: 2024年10月2日; 接收时间: 2024年10月25日)
- 发表期刊: Photonics Research (JCR-Q1,IF: 6.6)
论文快览
解决的问题:
在纳米光学领域,实现对手性光的精确调控对开发手性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连续谱束缚态(BICs)设计主要依赖复杂的三维结构,导致加工难度高且与现有光学系统不兼容。此外,如何在平面等离子体结构中实现高Q因子的手性响应仍未解决。本论文通过旋转诱导的对称性破缺,实现了平面等离子体超表面中的手性类连续谱束缚态(quasi-BICs),有效解决了手性光约束与制造简单性之间的矛盾。
提出的方法:
本文基于金属-介质-金属(MIM)结构设计了一个反射型平面超表面,结构由金属基底、二氧化硅间隔层和一对等离子体金砖组成。通过旋转一块金砖引入结构对称性破坏,调控辐射损耗,诱导从连续谱束缚态(BICs)到手性类BICs的转变。利用数值模拟,作者揭示了辐射Q因子与旋转角度的反向二次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调控对手性光学响应的影响。此外,通过电子束光刻和金属热蒸发工艺,实现了具有不同旋转角度的高精度超表面单元,系统分析了其对左旋圆偏振光(LCP)与右旋圆偏振光(RCP)的选择性吸收特性。
实现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旋转角度的精确控制,平面超表面实现了从高效半波片到左旋圆偏振光(LCP)高效吸收器的转变。圆二色性(CD)值达到0.35,与数值模拟高度一致,证实了手性类BICs的有效性。此外,电场局域分布模拟表明,旋转角度显著增强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亚波长尺度内的手性光调控。这一结果为手性光学器件设计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创新性分析: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结构对称性破坏引入手性类BICs,揭示了旋转角度对辐射Q因子的精确调控机制。与传统复杂的三维结构设计不同,该方法利用平面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简化了制造工艺,提升了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同时,实验中实现的高圆二色性(CD ~ 0.35)和高效的手性光学响应,标志着一种结构设计创新,为开发紧凑型、高性能手性光子器件(如手性传感器、CD光谱仪)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重要图文
-
摘要:利用等离激元超表面实现纳米尺度光操控已成为光子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具有在传感、通信和量子光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本研究揭示了通过精确旋转成对等离激元砖块中的一个,影响结构对称性,从而实现并控制手性类连续谱束缚态(手性准BICs)。通过精确控制旋转角度,可以连续调节手性准BICs的辐射损耗,并实现从完美的半波片到左旋圆偏振光(LCP)高效吸收器的转变。这一转变利用了固有的手性特性,在模拟和实验观测中均表现出约0.35的中等强度圆二色性(CD),在亚波长尺度上实现了对手性光的前所未有的控制。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辅相成,深入揭示了手性准BICs实现过程中对称性破缺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开发具有定制光学特性的超紧凑手性光子器件开辟了新途径,包括高灵敏度的手性生物传感器、圆二色性光谱仪以及用于信息处理的手性平面光学元件。
-
结论:我们通过精确旋转成对等离激元砖块中的一个,破坏结构对称性,从而调控圆偏振光(CP光)的自旋选择性辐射损耗,成功演示了等离激元手性类准BIC超表面。通过精确控制旋转角度,所制备的超表面实现了从半波片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