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表面论文快讯-111] Nature Communications-基于超表面的自旋霍尔效应观测-光州科学技术院

栏目介绍: “论文快讯”栏目旨在精简地分享一周内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Metasurface领域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及时了解领域前沿动态,如果对专栏的写法或内容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后续会陆续开启其他专栏,敬请期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论文基本信息:

    标题:Real-time observation of the spin Hall effect of light using metasurface-enabled single-shot weak measurements
    作者:
    共同一作:Jinkyeong Lee(光州科学技术院机械与机器人工程学院);
    共同一作:Jaekyung Kim(浦项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共同一作:Sangmin Shim(延世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Younghwan Yang(浦项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Jeonghoon Choi(光州科学技术院机械与机器人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Junsuk Rho(浦项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Dasol Lee(延世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Minkyung Kim(光州科学技术院机械与机器人工程学院)

    发表时间:2025年3月19日(其中2024年9月3日投稿,2025年1月29日接收)
    发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JCR-Q1,IF=14.7)

  • 论文快览:

    解决的问题:
    光的自旋霍尔效应通过折射或反射将光束分裂为两个圆偏振分量,结合弱测量技术可实现对界面参数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但传统弱测量需通过旋转偏振片多次采集不同后选择角数据,多步骤流程限制其在动态场景中的应用。现有改进方案虽尝试实时检测,仍需预先测量未扰动光束位置作为基准,无法适应光束位置时变场景。这一领域亟需一种免校准、单次成像即可提取自旋霍尔位移的测量方案,以突破动态过程实时监测的技术瓶颈。

    提出的方法:
    研究团队提出基于偏振分束超表面的单次弱测量架构,通过替换传统后选择偏振片为定制化超表面器件实现测量流程革新。该超表面通过45°旋转矩形纳米天线阵列设计,在动量空间同时引导两个正交线偏振分量至不同空间位置,分别对应放大和抑制的自旋霍尔位移信号。器件采用非对称相位梯度设计,使e1和e2偏振态分别获得相反线性相位调制,实现光束空间分离。结合迭代质心定位算法,单帧图像即可解析位移差值,消除未扰动光束基准依赖。该方法核心在于将传统时序多步测量转换为空间并行探测,属于硬件架构与光学器件设计的协同创新。

    实现的效果:
    实验在空气-棱镜界面测得自旋霍尔位移分辨率达5.44 nm,单次测量与理论预测误差小于3%。动态实验中,通过实时旋转薄膜偏振片模拟界面参数变化,系统在196秒连续监测中捕获9组数据周期,位移测量值与理论曲线决定系数R²超过0.98。所构建系统在632.8 nm波长下实现两个后选择角信号同步采集,光束分离角度2.3°,传感器区域覆盖率达100%,验证方案在动态场景下的鲁棒性。

    创新点分析:
    本研究属于硬件设计与测量范式的双重创新:在器件层面,首创将超表面作为偏振分束器集成于弱测量系统,通过非对称相位调制实现空间-偏振联合调控;在方法层面,突破传统弱测量的时序依赖,建立空间并行信号提取新机制。二者协同解决了动态基准漂移难题,将测量步骤从多帧降为单次,推动自旋霍尔效应检测从实验室静态测量向工业级动态监测跨越。这种物理器件与光学架构的联合创新为弱测量技术在生物传感、化学分析等实时监测场景的应用奠定基础。

论文重要图文:

摘要:光的自旋霍尔效应(SHEL)指光束在折射或反射时分裂为两个圆偏振分量的横向偏移现象。结合弱测量信号放大技术,SHEL可用于未知界面的高精度无损检测。本研究通过将传统多步测量简化为单次步骤,利用偏振分束超表面替代传统装置组件,实现无需校准的单次SHEL测量。该方案可瞬时评估SHEL,并兼容原始光束位置波动场景。实验验证中,静态与动态场景下的单帧图像测量结果均与理论高度吻合,证明该技术具备实时监测动态过程(如生物医学传感与化学分析)的潜力。

结论:本研究将超表面集成至弱测量系统,实现了光的自旋霍尔效应(SHEL)实时观测。与传统需多步骤评估单次自旋霍尔偏移的技术不同,本方案利用超表面基于偏振态将两个自旋霍尔偏移光束空间分离至不同光点,实现单次读取。该理论方案通过静态与动态实验验证:首先在空气-棱镜界面测量不同放大倍数的SHEL,随后通过固定放大倍数下随时间变化的偏振片倾斜角进行动态追踪。尽管以调整各向异性板倾斜角作为概念验证,本单次测量系统可扩展至高精度监测实际动态现象,并与静态测量结合简化流程。该进展支持动态场景下SHEL实时测量,即使原光束位置随时间变化。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基于该方案的生物样本分子浓度实时监测或化学反应速率追踪。相较于商用偏振片,当前超表面存在低消光比与光束空间畸变问题,可通过提升加工分辨率、设计均匀振幅及降低非局域性优化。演示中采用水平排布超原子并旋转控制放大精度,而预定义旋转角或沿x轴线性相位(φ₁=φ₂=k₀x sinθ)的超表面在固定放大系数场景更具优势(详见补充说明13)。此外,该超表面不仅适用于水平/垂直偏振,还可兼容任意线偏振态(补充说明14)。进一步改进中,相位-振幅双控超表面可替代薄膜偏振片实现强度匹配(补充说明15)。最终,将超表面多功能性拓展至角偏移测量等弱测量技术,将是未来重要方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 传统弱测量与超表面单次弱测量观测SHEL对比
(a) SHEL效应示意图。
(b) 传统弱测量装置(含半波片HWP、线偏振片LP、透镜L)及©其多步骤流程。
(d) 用偏振分束超表面替代LP2:超表面将入射光按正交线偏振态(e₁/e₂)分束并偏转至不同方向。
(e) 单次测量流程及预期成像效果。

------

图2 | 偏振分束超表面特性
(a) 超表面分束自旋霍尔偏移光束原理。
(b) 超表面单元结构示意图与©加工样品电镜图。
(d) 超表面x/y偏振相位分布图(φₓ/φᵧ)。
(e) x偏振光透射率与相位分布(黑色:理想值,蓝色:实测值)。
(f) 分束光束归一化强度与(g)强度比值。
(h) 入射偏振角38°时的强度分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 | 空气-棱镜界面SHEL单次观测
(a) 超表面弱测量装置示意图。
(b) 不同放大系数α下的弱信号观测结果。
(c-e) α=0.5°时传统弱测量©、超表面弱测量(d)与仿真(e)的强度分布对比,黑线表示tan(π/4·α)梯度线。
(f-h) α=2.5°时对应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4 | 倾斜偏振片SHEL实时观测
(a) 含可旋转薄膜偏振片的超表面弱测量装置。
(b) 薄膜偏振片旋转角度时变曲线。
© 实验弱测量值(红色)与理论预测(黑色实线/虚线)及仿真结果(蓝/红虚线)对比,红色阴影区表示九次连续测量的标准差。

参考文献:

  • Lee, J., Kim, J., Shim, S. et al. Real-time observation of the spin Hall effect of light using metasurface-enabled single-shot weak measurements. Nat Commun 16, 2699 (2025).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728-7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专注于超表面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术成果和技术应用分享。所有发布的内容和图片,均已标明来源,且仅供个人学术学习和知识积累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您发现任何版权或相关问题,欢迎通过邮箱 metasurface@126.com 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并协调相关事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Metasurface_AI_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