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系统采用32位流水号生成,其采用UUID算法随机产生,为32位长度的16进制字符串,各开发语言例如JAVA/C++/Python等基础函数库中都有此类算法。但UUID具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算法不同,应用范围也不同。想查看几种版本生成的ID区别,可以访问:http://www.uuid.online/
根据经验分为以下几种
- UUID Version 1:基于时间的UUID
基于时间的UUID通过计算当前时间戳、随机数和机器MAC地址得到。由于在算法中使用了MAC地址,这个版本的UUID可以保证在全球范围的唯一性。但与此同时,使用MAC地址会带来安全性问题,这就是这个版本UUID受到批评的地方。如果应用只是在局域网中使用,也可以使用退化的算法,以IP地址来代替MAC地址--Java的UUID往往是这样实现的(当然也考虑了获取MAC的难度)。
- UUID Version 2:DCE安全的UUID
DCE(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安全的UUID和基于时间的UUID算法相同,但会把时间戳的前4位置换为POSIX的UID或GID。这个版本的UUID在实际中较少用到。
- UUID Version 3:基于名字的UUID(MD5)
基于名字的UUID通过计算名字和名字空间的MD5散列值得到。这个版本的UUID保证了:相同名字空间中不同名字生成的UUID的唯一性;不同名字空间中的UUID的唯一性;相同名字空间中相同名字的UUID重复生成是相同的。
- UUID Version 4:随机UUID
根据随机数,或者伪随机数生成UUID。这种UUID产生重复的概率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随机的东西就像是买彩票:你指望它发财是不可能的,但狗屎运通常会在不经意中到来。
- UUID Version 5:基于名字的UUID(SHA1)
和版本3的UUID算法类似,只是散列值计算使用SHA1(Secure Hash Algorithm 1)算法。
从UUID的不同版本可以看出,Version 1/2适合应用于分布式计算环境下,具有高度的唯一性;Version 3/5适合于一定范围内名字唯一,且需要或可能会重复生成UUID的环境下;至于Version 4,个人的建议是最好不用(虽然它是最简单最方便的),结合ITM项目实际,推荐使用UUID Version 1:基于时间的UUID。
例如JAVA语言,不要使用JDK自带的UUID,那是随机算法模式,需引用第三方jug库,导入mvn依赖包:
Xml代码
- <dependency>
- <groupId>org.safehaus.jug</groupId>
- <artifactId>jug</artifactId>
- <version>2.0.0</version>
- <classifier>asl</classifier>
- </dependency>
Java代码
- import org.safehaus.uuid.UUID;
- import org.safehaus.uuid.UUIDGenerator;
- UUIDGenerator generator=UUIDGenerator.getInstance();
- -– 基于时间版本
- uuid=generator.generateTimeBasedUUID();
- System.out.println(uuid.to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