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编程基础

4.1 线程简介

4.1.1 什么是线程

        现代操作系统在运行一个程序时,会为其创建一个进程。例如,启动一个Java程序,操作系统就会创建一个Java进程。现代操作系统调度的最小单元是线程,也叫轻量级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在一个进程里可以创建多个线程,这些线程都拥有各自的计数器、堆栈和局部变量等属性,并且能够访问共享的内存变量。处理器在这些线程上高速切换,让使用者感觉到这些线程在同时执行。一个Java程序从main()方法开始执行,然后按照既定的代码逻辑执行,看似没有其他线程参与,但实际上Java程序天生就是多线程程序,因为执行main()方法的是一个名称为main的线程。下面使用JMX来查看一个普通的Java程序包含哪些线程,如代码清单4-1所示:

public class MultiThrea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获取Java线程管理MXBean
		ThreadMXBean threadMXBean = ManagementFactory.getThreadMXBean();
		// 不需要获取同步的monitor和synchronizer信息,仅获取线程和线程堆栈信息
		ThreadInfo[] threadInfos = threadMXBean.dumpAllThreads(false, false);
		// 遍历线程信息,仅打印线程ID和线程名称信息
		for (ThreadInfo threadInfo : threadInfos)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Info.getThreadId() + "] " + threadInfo.
			getThreadName());
		}
	}
}

输出如下所示(输出内容可能不同)

[4] Signal Dispatcher // 分发处理发送给JVM信号的线程
[3] Finalizer // 调用对象finalize方法的线程
[2] Reference Handler // 清除Reference的线程
[1] main // main线程,用户程序入口

4.1.2 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
(1)更多的处理器核心
线程是大多数操作系统调度的基本单元,一个程序作为一个进程来运行,程序运行过程中能够创建多个线程,而一个线程在一个时刻只能运行在一个处理器核心上。试想一下,一个单线程程序在运行时只能使用一个处理器核心,那么再多的处理器核心加入也无法显著提升该程序的执行效率。相反,如果该程序使用多线程技术,将计算逻辑分配到多个处理器核心上,就会显著减少程序的处理时间,并且随着更多处理器核心的加入而变得更有效率。
(2)更快的响应时间
有时我们会编写一些较为复杂的代码(这里的复杂不是说复杂的算法,而是复杂的业务逻辑),例如,一笔订单的创建,它包括插入订单数据、生成订单快照、发送邮件通知卖家和记录货品销售数量等。用户从单击“订购”按钮开始,就要等待这些操作全部完成才能看到订购成功的结果。但是这么多业务操作,如何能够让其更快地完成呢?
在上面的场景中,可以使用多线程技术,即将数据一致性不强的操作派发给其他线程处理(也可以使用消息队列),如生成订单快照、发送邮件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响应用户请求的线程能够尽可能快地处理完成,缩短了响应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3)更好的编程模型
4.1.3 线程优先级
4.1.4 线程的状态
Java线程在运行的生命周期中可能处于表4-1所示的6种不同的状态,在给定的一个时刻,线程只能处于其中的一个状态:

java线程的状态
NEW初始状态,线程被创建,但是还没有调用start()方法
RUNNABLE运行状态,Java线程将操作系统中的就绪和运行两种状态笼统地称作运行中
BLOCKED阻塞状态,表示线程阻塞于锁
WAITING等待状态,表示线程进入等待状态,进入改状态表示当前线程需要等待其他线程做出一些特定动作(通知或中断)
TIME_WAITING超出等待状态,改状态不同于waiting,它是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自行返回的
TERMINATED终止状态,表示当前线程已经执行完毕

线程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中,并不是固定地处于某个状态,而是随着代码的执行在不同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Java线程状态
变迁如图4-1示:

由图4-1中可以看到,线程创建之后,调用start()方法开始运行。当线程执行wait()方法之后,线程进入等待状态。进入等待状态的线程需要依靠其他线程的通知才能够返回到运行状态,而超时等待状态相当于在等待状态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时限制,也就是超时时间到达时将会返回到运行状态。当线程调用同步方法时,在没有获取到锁的情况下,线程将会进入到阻塞状态。线程在执行Runnable的run()方法之后将会进入到终止状态。
注意 Java将操作系统中的运行和就绪两个状态合并称为运行状态。阻塞状态是线程阻塞在进入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获取锁)时的状态,但是阻塞在java.concurrent包中Lock接口的线程状态却是等待状态,因为java.concurrent包中Lock接口对于阻塞的实现均使用了LockSupport类中的相关方法。
4.1.5 Daemon线程


4.2 启动和终止线程

通过调用线程的start()方法进行启动,随着run()方法的执行完毕,线程也随之终止,大家对此一定不会陌生,下面将详细介绍线程的启动和终止。
4.2.1 构造线程
4.2.2 启动线程
4.2.3 理解中断
4.2.4 过期的suspend()、resume()和stop()
4.2.5 安全地终止线程


4.3 线程间通信


4.3.1 volatile和synchronized关键字
       关键字volatile可以用来修饰字段(成员变量),就是告知程序任何对该变量的访问均需要从共享内存中获取,而对它的改变必须同步刷新回共享内存,它能保证所有线程对变量访问的可见性。但是,过多地使用volatile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会降低程序执行的效率。
       关键字synchronized可以修饰方法或者以同步块的形式来进行使用,它主要确保多个线程在同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处于方法或者同步块中,它保证了线程对变量访问的可见性和排他性。
以下代码使用了同步块和同步方法,通过使用javap工具查看生成的class文件信息来分析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实现细节,示例如下

Synchronized.java
public class Synchronize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对Synchronized Class对象进行加锁
		synchronized (Synchronized.class) {
		}// 静态同步方法,对Synchronized Class对象进行加锁
		m();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 {
	}
}

在Synchronized.class同级目录执行javap–v Synchronized.class,部分相关输出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void main(java.lang.String[]);
// 方法修饰符,表示:public static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Code:
	stack=2, locals=1, args_size=1
	0: ldc #1 // class com/murdock/books/multithread/book/Synchronized
	2: dup
	3: monitorenter // monitorenter:监视器进入,获取锁
	4: monitorexit // monitorexit:监视器退出,释放锁
	5: invokestatic #16 // Method m:()V
	8: return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
// 方法修饰符,表示: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ACC_SYNCHRONIZED
Code:
	stack=0, locals=0, args_size=0
	0: return

上面class信息中,对于同步块的实现使用了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指令,而同步方法则是依靠方法修饰符上的ACC_SYNCHRONIZED来完成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本质是对一个对象的监视器(monitor)进行获取,而这个获取过程是排他的,也就是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获取到由synchronized所保护对象的监视器。

任意一个对象都拥有自己的监视器,当这个对象由同步块或者这个对象的同步方法调用时,执行方法的线程必须先获取到该对象的监视器才能进入同步块或者同步方法,而没有获取到监视器(执行该方法)的线程将会被阻塞在同步块和同步方法的入口处,进入BLOCKED状态。
图4-2描述了对象、对象的监视器、同步队列和执行线程之间的关系:

从图4-2中可以看到,任意线程对Object(Object由synchronized保护)的访问,首先要获得Object的监视器。如果获取失败,线程进入同步队列,线程状态变为BLOCKED。当访问Object的前驱(获得了锁的线程)释放了锁,则该释放操作唤醒阻塞在同步队列中的线程,使其重新尝试对监视器的获取。
4.3.2 等待/通知机制
等待/通知的相关方法是任意Java对象都具备的,因为这些方法被定义在所有对象的超类java.lang.Object上,方法如下所示:

以下代码创建了两个线程——WaitThread和NotifyThread,前者检查flag值是否为false,如果符合要求,进行后续操作,否则在lock上等待,后者在睡眠了一段时间后对lock进行通知,示例如下所示。
 

WaitNotify.java
public class WaitNotify {
	static boolean flag = true;
	static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 waitThread = new Thread(new Wait(), "WaitThread");
		waitThread.start();
		TimeUnit.SECONDS.sleep(1);
		Thread notifyThread = new Thread(new Notify(), "NotifyThread");
		notifyThread.start();
	}
	static class Wai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加锁,拥有lock的Monitor
		synchronized (lock) {
			// 当条件不满足时,继续wait,同时释放了lock的锁
			while (flag) {
				try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 flag is true. wai@ "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format(new Date()));
					lock.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条件满足时,完成工作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 flag is false. running
				@ "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format(new Date()));
			}
		}
	}
	static class Notify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加锁,拥有lock的Monitor
			synchronized (lock) {
				// 获取lock的锁,然后进行通知,通知时不会释放lock的锁,
				// 直到当前线程释放了lock后,WaitThread才能从wait方法中返回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 hold lock. notify @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format(new Date()));
				lock.notifyAll();
				flag = false;
				SleepUtils.second(5);
			}
			// 再次加锁
			synchronized (lock)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 hold lock again. sleep@ "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format(new Date()));
				SleepUtils.second(5);
			}
		}
	}
}

调用wait()、notify()以及notifyAll()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如下:

  1. 使用wait()、notify()和notifyAll()时需要先对调用对象加锁
  2. 调用wait()方法后,线程状态由RUNNING变为WAITING,并将当前线程放置到对象的等待队列
  3. notify()或notifyAll()方法调用后,等待线程依旧不会从wait()返回,需要调用notify()或notifAll()的线程释放锁之后,等待线程才有机会从wait()返回
  4. notify()方法将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等待线程从等待队列中移到同步队列中,而notifyAll()方法则是将等待队列中所有的线程全部移到同步队列,被移动的线程状态由WAITING变为BLOCKED
  5. 从wait()方法返回的前提是获得了调用对象的锁。等待/通知机制依托于同步机制,其目的就是确保等待线程从wait()方法返回时能够感知到通知线程对变量做出的修改
     
WaitNotify.java运行过程

WaitThread首先获取了对象的锁,然后调用对象的wait()方法,从而放弃了锁并进入了对象的等待队列WaitQueue中,进入等待状态。由于WaitThread释放了对象的锁,NotifyThread随后获取了对象的锁,并调用对象的notify()方法,将WaitThread从WaitQueue移到SynchronizedQueue中,此时WaitThread的状态变为阻塞状态。NotifyThread释放了锁之后,WaitThread再次获取到锁并从wait()方法返回继续执行。
4.3.3 等待/通知的经典范式
从4.3.2节中的WaitNotify示例中可以提炼出等待/通知的经典范式,该范式分为两部分,分别针对等待方(消费者)和通知方(生产者)
等待方遵循如下原则。
1)获取对象的锁。
2)如果条件不满足,那么调用对象的wait()方法,被通知后仍要检查条件。
3)条件满足则执行对应的逻辑。
对应的伪代码如下。

synchronized(对象) {
	while(条件不满足) {
		对象.wait();
	}
    对应的处理逻辑
}


通知方遵循如下原则。
1)获得对象的锁。
2)改变条件。
3)通知所有等待在对象上的线程。
对应的伪代码如下:

synchronized(对象) {
	改变条件
	对象.notifyAll();
}

4.3.4 管道输入/输出流
4.3.5 Thread.join()的使用
如果一个线程A执行了thread.join()语句,其含义是:当前线程A等待thread线程终止之后才从thread.join()返回。线程Thread除了提供join()方法之外,还提供了join(long millis)和join(longmillis,int nanos)两个具备超时特性的方法。这两个超时方法表示,如果线程thread在给定的超时时间里没有终止,那么将会从该超时方法中返回。
以下代码,创建了10个线程,编号0~9,每个线程调用前一个线程的join()方法,也就是线程0结束了,线程1才能从join()方法中返回,而线程0需要等待main线程结束。

Join.java
public class Jo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 previous = Thread.currentThread();
	for (int i = 0; i < 10; i++) {
		// 每个线程拥有前一个线程的引用,需要等待前一个线程终止,才能从等待中返回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Domino(previous), String.valueOf(i));
		thread.start();
		previous = thread;
	}
	TimeUnit.SECONDS.sleep(5);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terminate.");
	}
	static class Domino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Thread thread;
		public Domino(Thread thread) {
			this.thread =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try {
			thread.join();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terminate.");
		}
	}
}

运行结果:
main terminate.
0 terminate.
1 terminate.
2 terminate.
3 terminate.
4 terminate.
5 terminate.
6 terminate.
7 terminate.
8 terminate.
9 terminate.

每个线程终止的前提是前驱线程的终止,每个线程等待前驱线程终止后,才从join()方法返回,这里涉及了等待/通知机制(等待前驱线程结束,接收前驱线程结束通知)
4.3.6 ThreadLocal的使用
ThreadLocal,即线程变量,是一个以ThreadLocal对象为键、任意对象为值的存储结构。这个结构被附带在线程上,也就是说一个线程可以根据一个ThreadLocal对象查询到绑定在这个线程上的一个值,可以通过set(T)方法来设置一个值,在当前线程下再通过get()方法获取到原先设置的值
以下代码中,构建了一个常用的Profiler类,它具有begin()和end()两个方法,而end()方法返回从begin()方法调用开始到end()方法被调用时的时间差,单位是毫秒。
 

Profiler.java
public class Profiler {
	// 第一次get()方法调用时会进行初始化(如果set方法没有调用),每个线程会调用一次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Long> TIME_THREADLOCAL = new ThreadLocal<Long>() {
		protected Long initialValue()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begin() {
		TIME_THREADLOCAL.set(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tatic final long end()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_THREADLOCAL.g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Profiler.begin();
		TimeUnit.SECONDS.sleep(1);
		System.out.println("Cost: " + Profiler.end() + " mills");
	}
}
输出结果如下所示。
Cost: 1001 mills

Profiler可以被复用在方法调用耗时统计的功能上,在方法的入口前执行begin()方法,在方法调用后执行end()方法,好处是两个方法的调用不用在一个方法或者类中,比如在AOP(面向方面编程)中,可以在方法调用前的切入点执行begin()方法,而在方法调用后的切入点执行
end()方法,这样依旧可以获得方法的执行耗时。


4.4 线程应用实例

        开发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方法调用场景:调用一个方法时等待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是给定一个时间段),如果该方法能够在给定的时间段之内得到结果,那么将结果立刻返回,反之,超时返回默认结果。
       前面的章节介绍了等待/通知的经典范式,即加锁、条件循环和处理逻辑3个步骤,而这种范式无法做到超时等待。而超时等待的加入,只需要对经典范式做出非常小的改动,改动内容如下所示。
假设超时时间段是T,那么可以推断出在当前时间now+T之后就会超时,定义如下变量:

  • 等待持续时间:REMAINING=T
  • 超时时间:FUTURE=now+T

这时仅需要wait(REMAINING)即可,在wait(REMAINING)返回之后会将执行:REMAINING=FUTURE–now。如果REMAINING小于等于0,表示已经超时,直接退出,否则将继续执行wait(REMAINING),上述描述等待超时模式的伪代码如下:

// 对当前对象加锁
public synchronized Object get(long mill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long futur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mills;
	long remaining = mills;
	// 当超时大于0并且result返回值不满足要求
	while ((result == null) && remaining > 0) {
		wait(remaining);remaining = futur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return result;
}

可以看出,等待超时模式就是在等待/通知范式基础上增加了超时控制,这使得该模式相比原有范式更具有灵活性,因为即使方法执行时间过长,也不会“永久”阻塞调用者,而是会按照调用者的要求“按时”返回。
4.4.2 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连接池示例
4.4.3 线程池技术及其示例
       对于服务端的程序,经常面对的是客户端传入的短小(执行时间短、工作内容较为单一)任务,需要服务端快速处理并返回结果。如果服务端每次接受到一个任务,创建一个线程,然后进行执行,这在原型阶段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的任务递交进服务器时,如果还是采用一个任务一个线程的方式,那么将会创建数以万记的线程,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会使操作系统频繁的进行线程上下文切换,无故增加系统的负载,而线程的创建和消亡都是需要耗费系统资源的,也无疑浪费了系统资源。
       线程池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预先创建了若干数量的线程,并且不能由用户直接对线程的创建进行控制,在这个前提下重复使用固定或较为固定数目的线程来完成任务的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消除了频繁创建和消亡线程的系统资源开销,另一方面,面对过量任务的提交能够平缓的劣化。
       线程池的本质就是使用了一个线程安全的工作队列连接工作者线程和客户端线程,客户端线程将任务放入工作队列后便返回,而工作者线程则不断地从工作队列上取出工作并执行。当工作队列为空时,所有的工作者线程均等待在工作队列上,当有客户端提交了一个任务之后会通知任意一个工作者线程,随着大量的任务被提交,更多的工作者线程会被唤醒。
4.4.4 一个基于线程池技术的简单Web服务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