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 H. Young 的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费曼技巧)-3

学习方法研究_Scott Young
1
SCOTT YOUNG
1.1
十天学会线性代数
1.1.1
加速学习
1.1.1.1
——加速理解——
 洞悉问题,加深理解
 快速掌握复杂信息
1.1.1.1.1
1. 建立知识联系;
1.1.1.1.2
2. 自我调试排错。
2
刘虓震:人家10天是至少一百小时实打实的学习
 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如何自我管理,保证12个月都能坚持学习
3
warfalcon
3.1
对其方法的讨论
3.1.1
每天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而且坚持了一年
3.1.1.1
Scott Young这12个月每周学习六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
3.1.1.2
去除休息、吃饭、卫生间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
3.1.1.3
这是时间安排不是在学校上课,完全是自己安排的,这需要很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3.1.2
能稳定保持每天10小时的注意力非常困难
3.1.3
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
3.1.3.1
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
 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
 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就象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
3.1.3.1.1
持续一年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来,并雷打不动的执行下去,这种意志力、执行能力和时间安排很恐怖
3.1.4
很好的放松、保持兴趣并理解所学的内容
3.1.4.1
做不到这二点,很难坚持。
3.2
补充
3.2.1
如何有效的放松?
3.2.1.1
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曲线,接近或达到临界点时休息一下,别让自己的注意力透支;
3.2.1.2
* 培养一门体育运动或学会一门乐器,太累的时候就去做一做,特别是运动比如慢跑效果很不错;
3.2.1.3
* 规律、稳定的作息+良好的睡眠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3.2.1.4
* 每周1-2次的全身按摩;
3.2.1.5
* 每天两次淋浴或买个好点的按摩浴缸定期泡个澡或泡泡浴之类,洗个淋浴时能起到一种非常奇妙的清洁感觉,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3.2.1.6
* 坚持每天静坐;
3.2.1.7
* 结婚之后规律的性生活,大致一周二次;
3.2.1.8
* 定期的朋友聚会,互相聊聊天;
3.2.1.9
* 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看场电影、一顿美食或甜品;
3.2.1.10
* 做白日梦,学会发呆;
3.2.1.11
* 催眠术里还有专门的放松技巧,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教,要练习一段时间才能掌握
3.2.2
学习技巧
3.2.2.1
通过视频和主题阅读来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地图,通过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
 理论来说就是用80%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知识点上。同时需要把新学到的知识点跟大脑中以前的知识点做好连接。
 并根据每节课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反馈测试掌握情况,找出理解中的弱点进行补充完善。最后通过合理的记忆和复习技巧对知识
点进行巩固。
3.2.3
刻意练习
3.2.3.1
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
 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3.2.3.2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3.2.3.2.1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3.2.3.2.2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3.2.3.2.3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3.2.3.2.4
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3.2.3.2.5
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3.2.3.3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2.3.3.1
比较强调“分块”练习。
 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
 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3.2.3.3.2
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
3.2.3.3.3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
3.2.3.4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3.2.3.5
4. 精神高度集中。
3.2.3.5.1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3.2.3.5.2
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3.2.3.5.3
历史练习总时间区分了水平高低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3.2.3.5.4
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
3.2.3.6
关键因素在于明智地使用时间。练习的技巧才能使人臻于完美。
对于简单的运动,只要50小时练习时间就能达到非常熟练的水平。随后技巧就会稳定下来。能娴熟加以运用,但却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因为脑中的权衡告诉我们,为发现并学习新事物所付出的额外努力很可能只会带来不断减少的边际回报,因此我们停止学习。 大多数专业人士一直学习提升自己,当他们达到一种“可接受的”水平时,便达到学习高原。比如:软件工程师一般在进入职场五年后达到能力的最高峰。在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看来,提高不仅仅与练习有关,更与“刻意练习”有关。埃里克森发现,不论在体种技术领域,要成为佼佼者,在职时间和业绩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联系。 比如说一位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脑部外科医生,并不会因为工作时间更长而比仅工作五年的新人技术更精湛。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经验毫无关系,而与刻意练习有关。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领域的佼佼者从事自己的职业至少达十年或十年以上,如音乐作曲、舞蹈、科学、小说创造、下棋及得等等)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在于明智地使用时间。练习的技巧才能使人臻于完美。

3.2.3.7
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些技巧运用于关键行为,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策略?
最少要在这几项上面掌握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些技巧单独拿出来一项并不太难,但每一项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想组合到一起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最少估计要3-5年左右才能掌握并形成习惯。Scott Young研究快速学习并开始写博客也有6、7年了,才达到现在的程度。 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一直存在,并不只能用到考试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入门水平达到专家水平,不提从各种书籍中知道的例子,单从身边认识或关注的人中举几个例子,这些人都应用了部分或类似的方法: * 秋叶学PPT从一般水平到国内的一流PPT专家并出书、培训也就花了一年左右 * 邹鑫对GTD从一般爱好者到成为一个时间管理达人,出书并培训大概花了二年左右 * 国内好几个世界记忆大赛冠军从接触到记忆术到成为世界冠军也就花了1年左右.世界大师的标准很低,低到练习3-5个月就能达到要求。(世界记忆大赛是个民间比赛,并不是正规的国际比赛) 实际上类似的人不少,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说实话这些方法都不难,而已早以形成系统的方法,但想真正掌握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看到效果的很不容易。很多人都缺少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对这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对于上面提到这些能力我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未来计划中包括类似的尝试计划,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这种程度。
4
采铜
4.1
好好去理解和思考他的方法、思路和见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方法、思路和见解,是非常正确和有价值的!
请把“12个月”的说辞忘掉,不管他是12个月搞定,还是6个月搞定,还是24个月搞定,这些都不重要,也无需争论。如果你读了这篇报道,记住,好好去理解和思考他的方法、思路和见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方法、思路和见解,是非常正确和有价值的!
4.2
快速学习?实际上就是“正确学习”!
而且,我不认为,这些方法是“快速学习”的方法,它们实际上就是“正确学习”的方法。正确的方法,自然会有效和高效。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Scott的独创,如果你留心一下身边很牛逼的人,如果他们愿意透露一星半点,多半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内里差别不大。

4.3
进攻式学习
4.3.1
进攻型学习,就是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冲锋陷阵:
 有明确的目标、路线和战术,全身心投入,殊死一搏。
4.3.2
每一步的学习都有目标和意义。
4.3.2.1
好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要知道“现在我该学什么”,还要知道“下一步我要学什么”,以及“每一步的学习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意味着什么”。
4.3.2.2
首先要建立一种全局观,这样你才能知道先学什么,再学什么,你才能知道学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什么则不重要,你才能知道你所学的这些和那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3.2.3
看一本书的正确步骤,是先好好地研究一下目录,通过目录了解了全局,这样当你读任一章节时,就不仅仅是读这一章节,而是和全书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看认真目录。
4.3.3
主动寻找问题、漏洞和麻烦,而不是让它们来找上你。
Scott推崇的费曼技巧,就是强迫自己通过严密的知识推演,来找出当前的知识缺陷,从而快速填补。这无疑是最高效的,想象一下,你当前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地雷阵,大多数被动式学习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走动,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雷,也许今天你避开了雷,但是明天一转身可能就遇上一个,更要命的是,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而Scott的方法,就是每走到一个战场,就把扫雷器拿出来,一通狂扫,雷全排完了,自然可以狂飙突进。
4.3.3.1
Scott推崇的费曼技巧,就是强迫自己通过严密的知识推演,来找出当前的知识缺陷,从而快速填补。
4.3.4
集中、专注和投入,努力进入和维持“心流”状态。
4.3.4.1
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专注和投入,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不二法门,更是做好一件高难度事情的必经之路。
4.3.4.2
如果掌握某一门课程需要100个小时,那么把这100个小时集中在两周比分散在6个月的效果要好很多,因为至少这两个星期里,这门课程的知识在你大脑中处于半激活的状态,可以轻易地提取和加工,知识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关联,也更容易构建体系,这就是集中学习的好处。
4.3.4.3
而“心流(flow)”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如几个小时)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状态,对于学习者来说,这就是“无敌”模式。
4.3.5
强调深入思考的作用。
强调深入思考的作用。从报道中你可以看到,Scott的“快”,靠得不是速度本身,而是理解的深度,他称为钻研方法(Drilldown method),而其他所谓费曼技巧、类比、可视化等,都是深入思考的不同实现途径。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最短时间内找到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举一反三,从而减少大量无效的重复学习,也才能快速完成练习。深思的价值,只有你在深思时才能真正体会,所以被动和懒惰的学习者永远无法体会这一点。
4.3.5.1
靠得不是速度本身,而是理解的深度
4.3.5.2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最短时间内找到知识背后的规律, 才能举一反三,从而减少大量无效的重复学习,也才能快速完成练习
A1
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A1.1
费曼技巧很简单:
A1.2
A1.2.1
1. 拿张白纸;
A1.2.2
2. 在白纸顶部写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过程;
A1.2.3
3. 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像你在教给别人这个想法。
A1.3
  最要紧的是,对一个想法分而化之,虽然可能重复解释某些已经弄懂的知识点。
 但你最终会到达一个临界点,无法再解释清楚。那里正是你需要填补的知识缺口。
 为了填补这个缺口,你可以查课本、问老师、或到互联网搜寻答案。
 通常来说,一旦你精准地定义了你的不解或误解,找到确切的答案则相对而言更轻松。
A1.4
具体应用
 
A1.4.1
对付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概念
A1.4.1.1
对此,我仍坚持使用费曼技巧,但翻开课本,找到解释这个概念的章节。
A1.4.1.2
我先浏览一遍作者的解释
A1.4.1.3
然后仔细地摹仿它,
A1.4.1.4
并也试着用自己的思维详述和阐明它。
A1.4.1.5
如此一来,当你不能用自己的话写下任何解释时,“引导式”费曼技巧很有用处。
A1.4.1.6
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理解摄影测量学。
A1.4.1.6.1
http://www.scotthyoung.com/mit/photogrammetry.pdf
A1.4.2
对付各种过程
A1.4.2.1
你也能通过费曼技巧去了解一个你需要用到的过程。
A1.4.2.2
审视所有的步骤,不光解释每一步在干什么,还要清楚它是怎么执行的。
A1.4.2.3
我常这样理解数学的证明过程、化学的方程式、与生物学的糖酵解过程。
A1.4.2.4
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想到怎么实现网格加速。
A1.4.2.4.1
http://www.scotthyoung.com/mit/grid-accel.pdf
A1.4.3
对付各种公式
A1.4.3.1
公式,应该被理解,而不只是死记硬背。
A1.4.3.2
因此,当你看到一个公式,却无法理解它的运作机理时,试着用费曼技巧分而化之。
A1.4.3.3
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理解傅里叶分析方程。
A1.4.3.3.1
http://www.scotthyoung.com/mit/fourier.pdf
A1.4.4
对付需要记忆的内容
A1.4.4.1
费曼技巧,也可以帮你自查是否掌握非技术类学科那些博大精深的知识概念。
A1.4.4.2
对于某个主题,如果你能顺利应用费曼技巧,而无需参考原始材料(讲义、课本等),就证明你已经理解和记住它。
A1.4.4.3
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回忆起经济学中的掠夺性定价概念。
A1.4.4.3.1
http://www.scotthyoung.com/mit/predatory-pricing.pdf
A1.5
形成更深刻的直觉(Deeper Intuition)
A1.5.1
类比、可视化、简化
A1.5.1.1
类比:你理解一个想法,是通过确认它与某个更易理解的想法之间的重要相似点;
A1.5.1.2
可视化:抽象概念也常成为有用的直觉,只要我们能在脑海为它们构筑画面,
 即使这个画面只是一个更大更多样化想法的不完全表达;
A1.5.1.3
简化: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说过,如果你不能给你的祖母解释一样东西,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它。
 简化是一门艺术,它加强了基础概念与复杂想法之间的思维联系。
A1.5.2
用费曼技巧去激发这些直觉
A1.5.3
深入分析,看能不能用以上三种直觉来阐释它。
A1.5.3.1
就算是借用已有的意象喻义,也是情有可原的
A1.5.3.1.1
例如
A1.5.3.1.1.1
把复数放到二维空间里理解,很难称得上是新颖的,但它能让你很好地可视化这个概念,让概念在脑海中构图成型
A1.5.3.1.1.2
DNA复制,被想象成拉开一条单向拉链,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类比,但只要你心里清楚其中的异同,它会变得有用。
A2
钻研(The Drilldown Method)
A2.1
第一阶段:知识面覆盖
A2.2
第二阶段:练习
A2.2.1
做练习题,能极大地促进你的知识理解。
A2.2.1.1
两个效率陷阱:
A2.2.1.1.1
2. 题海战术:
A2.2.1.1.1.1
过程缓慢、效率低下。
A2.2.1.1.1.1.1
正如有人以为学习是始于教室终于教室,一些学生也认为大多数的知识理解产自练习题。是的,你总能通过题海战术最终搭起知识框架,但过程缓慢、效率低下。
A2.2.1.1.2
1. 没有获得即时的反馈:
A2.2.1.1.2.1
研究表明,如果你想更好地学习,你需要即时的反馈。
A2.2.1.1.2.2
因此,做题时最好是答案在手,天下我有,每做完一题就对答案,自我审查。
 没有反馈或反馈迟来的练习,只会严重牵制学习效率;
A2.2.1.2
建立更好直觉
A2.2.1.2.1
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A2.2.1.3
非技术类学科
A2.2.1.3.1
掌握概念而不是解决问题
A2.2.1.3.2
只需要完成最少量的习题
A2.2.1.3.3
最好花更多的时间在第三阶段,形成学科的洞察力。
A2.3
第三阶段:自省
A2.3.1
使用费曼技巧
A2.3.1.1
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A2.3.1.2
当你能准确识别出你不懂的知识点时,
 这个技巧助你填补知识的缺口
A2.3.1.3
即使你真的理解了某个想法,它也能让你关联更多的想法,于是,你可以继续钻研,深化理解。
A3
这个过程不只是适用于学生,
 也同样有助于学习复杂技能
 或积累某话题的专业知识。
A4
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A4.1
更深层次的知识加工,与时而反复的温故知新,在某些情况下会加倍你的学习效率
A4.2
刻意练习
A4.2.1
是的,“刻意练习”方面的研究表明,没有正确的方法,学习将永远停滞。
A5
知识联系很重要,因为它们是了解一个想法的接入点。这些见解,常在你懂的和你不懂的之间建立联系。
 调试排错也同样重要,因为你常常犯错,这些错误究根到底,还是知识残缺,胸无成竹。
 贫瘠的理解,恰似一个错漏百出的软件程序。
 如果你能高效地自我调试,必将大大提速学习进程。
 建立准确的知识联系与调试排错,就足够形成了深刻的问题见解。
 而机械化技能与死记硬背,通常也只在你对问题的本质有了肯定的直觉以后,才有所裨益。
A6
采铜:强迫自己通过严密的知识推演,来找出当前的知识缺陷,从而快速填补。
A7
采铜:靠的不是速度本身,而是理解的深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