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6 3 --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ing)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一种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我们的理解力。

主动的阅读
既然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种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我们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态下阅读。既然阅读有主动、被动的对比,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么主动的事情。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 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一本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物件,可能被接收的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从只接受到作者一点点概念,到接受了整体意念,都有可能。读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阅读时有多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阅读的技巧如何。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求得理解而读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 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现有的理解力发出挑战。

为获得资讯的阅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其间的差异不能以道里计.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两种阅读的目的。因为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二者之间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在我们可以将这两种阅读目的区分开来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的时候,凭我们的阅读技巧和聪明才智,一下在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与他旗鼓相当了。否则,我们一路读下来早就被困住或吓住了---这是说如果我们够诚实够敏感的话。

第二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读者的理解力。这种双方水准不齐之下的沟通,肯定是会发生的,否则无论是透过演讲或者书本,谁都永远不可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这里的学习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直到的资讯在同一水平上的资讯。

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有两种情况,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的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无的洞见。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想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当然,除了获取资讯与理解外,阅读还有一些其他的目标,就是娱乐,那是最没要求,也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做到的事。而且那样的阅读也没有任何规则。任何人只要想阅读,能阅读,就能找一份读物来消遣。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习,同样的,对你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开始理解了,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在这两种学习中,却有很重要的差异。
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情发生了。想要被启发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关联,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同类的差异在哪里等等。
       如果用你记得住什么事情,和你解释的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来说明,就会比较容易说明白。如果你记得某个读者所说的话,就是你在阅  读中学到了东西。如果 他说的都是真的,你甚至学到了这个世界的某种知识。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当然,你可以同时记得作者说过的话,也能理解他话中的含义。吸收资讯是要被启发的前一个动作。无论如何,重点在不要止于吸收资讯而已。
         。。。。。。
       要避免这种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的好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这种区分对阅读的本身,以及阅读与一般教育的关系都有很重大的影响。
       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经由指导的学习,与自我发现的学习区别开来。一个人用言语或文字教导另一个人时,就是一种被引导的学习。当然没有人教导,我们也可以学习。否则,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被人教导过,才能去教导别人,就不会有求知的开始了。因此自我发现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经由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状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
         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就是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而被引导的学习就是要旁人的帮助。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如果说自我发现的学习是主动的,指导性的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这是非常真确的道理。事实上,要区分的更清楚一些的话,我们可以称指导型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自我发现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当他被指导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我发现时--学习的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他依照教导行事。然而,当学习者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时,学习者则立足于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严格来说,非辅助性的自我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就像指导型的学习(被教导)是阅读一本书,包括倾听,从讲解中学习的一门艺术。
         那么思考呢?如果思考是指运用我们的头脑去增加知识或理解力,如果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与指导性的学习是增加知识的不二法门。那么思考一定是在这两种学习中都会出现的东西。在阅读与倾听时,我们必须要思考,就像我们在研究时一定要思考。当然,这些思考的方式都不相同     ---就像两种学习方式之不同。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它的感觉与想象力。一个人必须观察记忆。在看不到的地方运用想象力。我们要再提一次,这就是在非辅助性的学习中经常想要强调的任务。   

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一路谈来,我们似乎把阅读与倾听都当作是向老师学习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真的。两种方式都是在被指导,同样都需要被教导的技巧。譬如听一堂课就像读一本书一样,而听人念一首诗就像自己读到那首诗一样。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
基础阅读:能认识书上的每一个字即可,一般不会有困难,但是阅读国外书籍却要克服

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  你的目标是从表面上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这笔交易通常是很划来的
如果第一层次的阅读问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的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后,你都该回答的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哪一类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即使是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因此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一本书、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就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分析阅读: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本书就是主要在谈这个层次的阅读:本书的第二篇就是告诉你如何这么做的一些规则。佛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我们要强调是,如果你只是为了获得资讯或者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相对的,除非你有相当的分析阅读的技巧,否则你也很难从对一本书不甚了解,进不到多一点的理解。

主题阅读:最高层次的阅读,也可以称之为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中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     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它是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第四章 --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 检视阅读
首先要理解,检视阅读(顾名思义你检查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一共有两种。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粗读或略读
两个相当常见的因素。第一,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你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第二,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整本书。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用这种快速浏览的习惯就像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有营养的谷核。当你浏览过后,你可能发现这本书仅只是对你目前有用而已。这本书的价值不过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或是他到底写的是怎样的一本书。因此你花在略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绝没有浪费。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础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很惊讶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很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建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要点,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就根目录页一样,现在你可能要检查一下本书的索引。你会辨认出以一些也很重要的词目?那你能不能再找出其他也很重要的词目呢?譬如说,     参考一下词目下所列被引用页数的多寡?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的摘要下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     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也没提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过这也有助于你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了,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的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要真正的略读一本书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的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一部分。 

现在你已经很有系统的略读过一本书了。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或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做参考。

附带一提的是,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中,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刚看的那几页在说些什么?如果你跟随着我们的建议来做,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因为你始终有一个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统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探寻一本书或主题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留意我们所提出的建议,会帮助你 保持这样的态度,你会很惊讶的发现自己节省了很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的重点,然后轻松的发现原来阅读是比想象中还更要简单的一件事。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希望,以为他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已,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懂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而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便,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最最重要的规则)
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的懂的部分。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一旦和他纠缠,     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的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 在一碰到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真的对这本书一无所知了。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部分,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查字典。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事实上,第一次看这样一本书要粗浅阅读的这个规则,在你违反的时候正可以不证自明。拿一本经济学的基础书来说吧,譬如亚当斯密的经典作品<国富论>(这本书不光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书,这也是为一般读者写的书),如果你坚持要了解每一页的意义,才肯再往下读,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作者说的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关于成本中  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与利息种种因素,市场在定价中的角色,垄断专卖的害处等。这样你在任何层次的阅读都不可能很好。

阅读的速度
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的阅读,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想要读一本书,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的运用这两种方式读完。
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应该是依照读物的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我们的重点真的很简单。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 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浪费时间,     这时速度技巧     就能帮你解决问题。但这只是阅读问题中的一种而已。要了解一本难读的书,其间的障碍,非一般所谓心里或生理所能比拟或涵盖。会有这些障碍,主要是因为阅读者在面对一本困难但值得读的书时,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不论他读的多块,     也不会获得更多,因为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来来说,不只是要能读的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的很快,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分析阅读通常比检视阅读要来的慢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