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一)——MP神经元模型, BP算法, 神经元激活函数, Dropout

https://antkillerfarm.github.io/

前言

神经网络本质上不是什么新东西。十年前,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接触过皮毛。然而那时这玩意更多的还是学术界的屠龙之术,工业界几乎没有涉及。

及至近日重新拾起,方才发现,这十年正是神经网络蓬勃发展,逐渐进入应用阶段的十年。各种概念层出不穷,远非昔日模样。

Deep Learning虽然在学术界的大牛看来,属于旧概念的炒作。然而由于神经网络本身的非线性和连接的复杂性,其中的概念的确比一般的浅层算法复杂的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称其为Deep,也算有些道理。

这里最主要的参考文献包括:

《机器学习》,周志华著。

《Deep Learning Tutorial》,李宏毅著(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助理教授)。

http://www.useit.com.cn/thread-13132-1-1.html

《Deep Learning》,Ian Goodfellow、Yoshua Bengio、Aaron Courville著。

原版:

http://www.deeplearningbook.org/

中文版:

https://github.com/exacity/deeplearningbook-chinese

注:这本书基于markdown文件,使用tex编译而成,可作为编写大型书的代码参考项目。
安装方法:
sudo apt install texlive-xetex texlive-lang-chinese texlive-science xindy
make

其他参考文献将在各相关部分列出。

Deep Learning圈子的主要人物:

这里写图片描述

注:Yann LeCun,1960年生,法国科学家。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博士。Geoffrey Hinton是他博士后时代的导师。CNN的发明人。纽约大学教授,Facebook AI研究所主任。由于他的姓名发音非常东方化,因此被网友起了很多中文名如燕乐存、杨乐康等。2017.3,Yann访华期间正式公布中文名:杨立昆。

Léon Bottou,法国科学家,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发明人。

Yoshua Bengio,1964年生,法国出生的加拿大科学家。深度学习的另一个宗师。

这三个法国佬,都是好基友。只不过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研究神经网络,而Léon Bottou研究SVM,学术上分属不同派系。

Geoffrey Everest Hinton,1947年生,英国出生的加拿大科学家,爱丁堡大学博士,多伦多大学教授。连接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层神经网络的宗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一般将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并称为深度学习的三大宗师。

MP神经元模型

MP神经元模型是1943年,由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提出的。

注:Warren Sturgis McCulloch,1898~1969,美国神经生理学和控制论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MIT、Yale、芝加哥大学。

Walter Harry Pitts, Jr.,1923~1969,美国计算神经学科学家。
这个人的经历,实在是非典型。家里贫穷,大约是读不起大学,15岁的时候,到芝加哥大学旁听Bertrand Russell的讲座。Russell很看重这个年轻人,但由于他只是访问学者,于是在回国之前,将Pitts介绍给Rudolf Carnap,后者为Pitts安排了一份在学校打杂的工作。这一打杂就是五六年时间,最后凭借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准学士学位(因为他始终都不是正式学籍的学生),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学位。
但是如果看看Pitts的合作者的阵容,就知道Pitts水平之高了。他们是:Warren McCulloch、Jerome Lettvin、Norbert Wiener。

MP神经元模型如下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即:

y j = f ( ∑ i = 1 n w i j x i − θ j ) y_j=f\left(\sum _{i=1}^nw_{ij}x_i-\theta_j\right) yj=f(i=1nwijxiθj)

f被称为称为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或转移函数(Transfer Function),用以提供非线性表达能力。f的参数其实就是《机器学习(一)》中提到的逻辑回归。

生物神经元和MP神经元模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生物神经元MP神经元模型
神经元 j j j
输入信号 x i x_i xi
权值 w i j w_{ij} wij
输出信号 y j y_j yj
总和 ∑ \sum
膜电位 ∑ i = 1 n w i j x i \sum _{i=1}^nw_{ij}x_i i=1nwijxi
阈值 θ j \theta_j θj

从上图亦可看出,如果将阈值看作输入为-1.0的哑节点的连接权重,则权重和阈值可统一为权重。神经网络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样本调整权重和阈值的过程。

参考:

http://blog.csdn.net/u013007900/article/details/50066315

单层感知器 vs. 多层感知器

神经网络的层数越多,其表达力越丰富,如下表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ANN简史

这里写图片描述

BP算法

误差逆传播(error BackPropagation)算法最早由Paul J. Werbos于1974年提出,然而此时正值ANN的低谷,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到了1986年时,由David Everett Rumelhart重新发明了该算法。

注:Paul J. Werbos,1947年生,哈佛大学博士。

David Everett Rumelhart,1942~2011,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UCSD和斯坦福。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里写图片描述

BP算法的核心思路:

1.利用前向传导公式,计算第n层输出值。

2.计算输出值和实际值的残差。

3.将残差梯度传递回第 n − 1 , n − 2 , … , 2 n-1,n-2,\dots,2 n1,n2,,2层,并修正各层参数。(即所谓的误差逆传播)

BP算法的推导过程教材已经写的很好了,这里只对要点做一个摘录。

链式法则

Chain Rules本来是微积分中,用于求一个复合函数导数的常用法则。这里用来进行残差梯度的逆传播。

由《机器学习(一)》的公式3可得:

Δ w h j = − η ∂ E k ∂ w h j \Delta w_{hj}=-\eta\frac{\partial E_k}{\partial w_{hj}} Δwhj=ηwhjEk

w h j w_{hj} whj先影响 β j \beta_j βj,再影响 y ^ j k \hat y_j^k y^jk,然后影响误差 E k E_k Ek,因此有:

∂ E k ∂ w h j = ∂ E k ∂ y ^ j k ⋅ ∂ y ^ j k ∂ β j ⋅ ∂ β j ∂ w h j (1) \frac{\partial E_k}{\partial w_{hj}}=\frac{\partial E_k}{\partial \hat y_j^k}\cdot \frac{\partial \hat y_j^k}{\partial \beta_j}\cdot \frac{\partial \beta_j}{\partial w_{hj}}\tag{1} whjEk=y^jkEkβjy^jkwhjβj(1)

这里写图片描述

随机初始化

神经网络的参数的随机初始化的目的是使对称失效。否则的话,所有对称结点的权重都一致,也就无法区分并学习了。

BP算法的缺点

虽然传统的BP算法,理论上可以支持任意深度的神经网络。然而实际使用中,却很少能支持3层以上的神经网络。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sigmoid函数不是线性的,一个小的输出值的改变,对应了比较大的输入值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输出值的梯度较大,而输入值的梯度较小。而梯度在基于梯度下降的优化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层数的增多,反向传递的残差梯度会越来越小,这样的现象,被称作梯度消失(Vanishing Gradient)。它导致的结果是,虽然靠近输出端的神经网络已经训练好了,但输入端的神经网络仍处于随机状态。也就是说,靠近输入端的神经网络,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效果,完全体现不了深度神经网络的优越性。

和梯度消失相反的概念是梯度爆炸(Vanishing Explode),也就是神经网络无法收敛。

神经元激活函数

tanh函数

除了阶跃函数和Sigmoid函数之外,常用的神经元激活函数,还有双曲正切函数(tanh函数):

f ( z ) = tanh ⁡ ( x ) = sinh ⁡ ( x ) cosh ⁡ ( x ) = e x − e − x e x + e − x f(z)=\tanh(x)=\frac{\sinh(x)}{\cosh(x)}=\frac{e^x-e^{-x}}{e^x+e^{-x}} f(z)=tanh(x)=cosh(x)sinh(x)=ex+exexex

其导数为:

f ′ ( z ) = 1 − ( f ( z ) ) 2 f'(z)=1-(f(z))^2 f(z)=1(f(z))2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是sigmoid函数(蓝)和tanh函数(绿)的曲线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是sigmoid函数(蓝)和tanh函数(绿)的梯度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tanh函数的梯度比sigmoid函数大,因此有利于残差梯度的反向传递,这是tanh函数优于sigmoid函数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由于两者曲线类似,因此tanh函数仍被归类于sigmoid函数族中。

下图是一些sigmoid函数族的曲线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有关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的权威论述,参见Yann LeCun的论文:

http://yann.lecun.com/exdb/publis/pdf/lecun-98b.pdf

稀疏性

从数学上来看,非线性的Sigmoid函数对中央区的信号增益较大,对两侧区的信号增益小,在信号的特征空间映射上,有很好的效果。

从神经科学上来看,中央区酷似神经元的兴奋态,两侧区酷似神经元的抑制态,因而在神经网络学习方面,可以将重点特征推向中央区,将非重点特征推向两侧区。

无论是哪种解释,看起来都比早期的线性激活函数 y = x y=x y=x,阶跃激活函数高明了不少。

2001年,Attwell等人基于大脑能量消耗的观察学习上,推测神经元编码工作方式具有稀疏性和分布性。

2003年,Lennie等人估测大脑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只有1~4%,进一步表明神经元工作的稀疏性。

从信号方面来看,即神经元同时只对输入信号的少部分选择性响应,大量信号被刻意的屏蔽了,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精度,更好更快地提取稀疏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经验规则的初始化W之后,传统的Sigmoid系函数同时近乎有一半的神经元被激活,这不符合神经科学的研究,而且会给深度网络训练带来巨大问题。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neopenx/p/4453161.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ivation_function

ReLU

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激活函数的定义如下:

f ( x ) = max ⁡ ( 0 , x ) f(x) = \max(0, x) f(x)=max(0,x)

其函数曲线如下图中的蓝线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ReLU相对于Sigmoid,在解决了梯度消失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神经网络的稀疏性,因此ReLU的收敛速度远高于Sigmod,并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激活函数。

由于ReLU的曲线不是连续可导的,因此有的时候,会用SoftPlus函数(上图中的绿线)替代。其定义为:

f ( x ) = ln ⁡ ( 1 + e x ) f(x) = \ln(1 + e^x) f(x)=ln(1+ex)

除此之外,ReLU函数族还包括Leaky ReLU、PReLU、RReLU、ELU等。

Dropout

Dropout是神经网络中解决过拟合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的具体做法是:

这里写图片描述

1.每次训练时,随机隐藏部分隐层神经元。

2.根据样本值,修改未隐藏的神经元的参数。隐藏的神经元的参数保持不变。

3.下次训练时,重新随机选择需要隐藏的神经元。

由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Dropout的理论证明尚属空白,这里只有一些直观解释。

1.dropout掉不同的隐藏神经元就类似在训练不同的网络,整个dropout过程就相当于对很多个不同的神经网络取平均。而不同的网络产生不同的过拟合,一些互为“反向”的拟合相互抵消就可以达到整体上减少过拟合。这实际上就是bagging的思想。

2.因为dropout程序导致两个神经元不一定每次都在一个dropout网络中出现。这会迫使网络去学习更加鲁棒的特征。换句话说,假如我们的神经网络是在做出某种预测,它不应该对一些特定的线索片段太过敏感,即使丢失特定的线索,它也应该可以从众多其它线索中学习一些共同的模式(鲁棒性)。

  • 34
    点赞
  • 19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本论文从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结构出发,展开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对现有的模型进行优化,另一方面结合语音及语言信号的特性探究新的网络结构模型,从而提高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和训练效率。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前馈全连接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的语音声学建模。我们分别探索了基于sigmoid非线性激活函数的DNN(sigmoid-DNN)和基于整流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s,ReLU)的 DNN(RL-DNN)的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首先针对传统的sigmoid-DNN,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其隐层权重越往高层稀疏性越强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隐层节点递减的DNN结构,命名为sDNN。实验结果表明sDNN可以在保持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模型参数量减少到45%,从而获得2倍的训练加速。进一步地我们提出将dropout预训练作为一种神经网络的初始化方法,可以获得相比于传统的无监督Pre-training更好的性能。然后我们针对RL-DNN的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参数配置,可以采用基于大批量的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来训练RL-DNN,从而能够利用多个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进行并行化训练,可以获得超过10倍的训练加速。进一步地我们提出了一种绑定标量规整的方法用于优化RL-DNN的训练,不仅使得训练更加稳定,而且能够获得显著的性能提升。其次,本文提出一种固定长度依次遗忘编码(Fixed-size Ordinally Forgetting Encoding,FOFE)方法用于语言模型建模。FOFE通过简单的顺序遗忘机制来对序列中的单词位置进行建模,可以将任何可变长度的单词序列唯一地编码成固定大小的表达。本研究中,我们提出基于FOFE的前馈神经网络语言模型(FOFE-FNNLM)。实验结果表明,在不使用任何反馈连接的情况下,基于FOFE的FNNLM显著的优于标准的基于1-of-k编码作为输入的FNNLM,同时也优于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的语言模型。再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神经网络结构,命名为前馈序列记忆神经网络(Feedforward Sequential Memory Networks,FSMN)。FSMN 可以对时序信号中的长时相关性(long-term dependency)进行建模而不需要使用反馈连接。本研究所提出来的FSMN可以认为是在标准的前馈全连接神经网络的隐藏层中配备了一些可学习的记忆模块。这些记忆模块使用抽头延迟线结构将长时上下文信息编码成固定大小的表达作为一种短时记忆机制。我们在语音识别声学建模以及语言模型建模任务上验证了所提出的FSMN模型。实验结果表明,FSMN不仅可以取得相比于当前最流行的循环神经网络更好的性能,而且训练更加高效。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了 FSMN模型的改进,通过结合低秩矩阵分解的思路以及修改记忆模块的编码方式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化的FSMN,命名为cFSMN。同时通过在cFSMN的记忆模块之间添加跳转连接,避免深层网络训练过程梯度消失的问题,实现了非常深层的cFSMN的训练。我们在Switchboard数据库以及Fisher数据库进行的声学建模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的性能。Fisher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层的cFSMN的识别系统相比于主流的基于BLSTM的识别系统可以获得13.8%的相对词错误率下降。最后,本文提出一种用于高维数据建模的新模型,称之为联合优化正交投影和估计(Hybrid Orthogonal Projection and Estimation,HOPE)模型。HOPE 将线性正交投影和混合模型融合为一个生成模型。HOpe模型本身可以从无标注的数据中通过无监督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无监督学习,同时也可以采用带标注的数据进行有监督学习。更为有趣的是,我们的研究阐述了 HOPE模型和神经网络之间的密切关系。HOPE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工具用于探究深度学习的黑盒子,以及用于有监督和无监督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我们在语音识别TIM1T数据库以及图像分类MNIST数据库验证了基于HOPE模型的无监督、半监督以及有监督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OPE框架训练的神经网络相比于现有的神经网络在无监督、半监督以及有监督学习任务上都获得显著的性能提升。 知网论文,学习使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