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ma整理

 
在所有的预处理指令中, #Pragma  指令可能是最复杂的了,它的作用是设定编译器的状态或者是指示编译器完成一些特定的动作。#pragma指令对每个编译器给出了一个方法,在保持与C和C++语言完全兼容的情况下,给出主机或操作系统专有的特征。依据定义,编译指示是机器或操作系统专有的,且对于每个编译器都是不同的。 
其格式一般为:        #Pragma  Para 
       其中Para  为参数,下面来看一些常用的参数。 
 
       (1)message  参数。  Message  参数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参数,它能够在编译信息输出窗 
口中输出相应的信息,这对于源代码信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使用方法为: 
             #Pragma  message(“消息文本”) 
             当编译器遇到这条指令时就在编译输出窗口中将消息文本打印出来。
       当我们在程序中定义了许多宏来控制源代码版本的时候,我们自己有可能都会忘记有没有正确的设置这些宏,此时我们可以用这条指令在编译的时候就进行检查。假设我们希望判断自己有没有在源代码的什么地方定义了_X86这个宏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ifdef  _X86 
             #Pragma  message(“_X86  macro  activated!”) 
             #endif 
             当我们定义了_X86这个宏以后,应用程序在编译时就会在编译输出窗口里显示“_ 
X86  macro  activated!”。我们就不会因为不记得自己定义的一些特定的宏而抓耳挠腮了 
。 
      
     (2)另一个使用得比较多的pragma参数是code_seg。格式如: 
           #pragma  code_seg(  ["section-name"[,"section-class"]  ]  ) 
           它能够设置程序中函数代码存放的代码段,当我们开发驱动程序的时候就会使用到它。 
 
     (3)#pragma  once  (比较常用) 
           只要在头文件的最开始加入这条指令就能够保证头文件被编译一次,这条指令实际上在VC6中就已经有了,但是考虑到兼容性并没有太多的使用它。 
      
     (4)#pragma  hdrstop表示预编译头文件到此为止,后面的头文件不进行预编译。BCB可以预编译头文件以加快链接的速度,但如果所有头文件都进行预编译又可能占太多磁盘空间,所以使用这个选项排除一些头文件。   
         有时单元之间有依赖关系,比如单元A依赖单元B,所以单元B要先于单元A编译。你可以用#pragma  startup指定编译优先级,如果使用了#pragma  package(smart_init)  ,BCB就会根据优先级的大小先后编译。   
      
     (5)#pragma  resource  "*.dfm"表示把*.dfm文件中的资源加入工程。*.dfm中包括窗体 
外观的定义。   
        
     (6)#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507  34;  once  :  4385;  error  :  164  ) 
           等价于: 
           #pragma  warning(disable:4507  34)    //  不显示4507和34号警告信息 
           #pragma  warning(once:4385)                //  4385号警告信息仅报告一次 
           #pragma  warning(error:164)                //  把164号警告信息作为一个错误。 
           同时这个pragma  warning  也支持如下格式: 
           #pragma  warning(  push  [  ,n  ]  ) 
           #pragma  warning(  pop  ) 
           这里n代表一个警告等级(1---4)。 
           #pragma  warning(  push  )保存所有警告信息的现有的警告状态。 
           #pragma  warning(  push,  n)保存所有警告信息的现有的警告状态,并且把全局警告等级设定为n。   
           #pragma  warning(  pop  )向栈中弹出最后一个警告信息,在入栈和出栈之间所作的一切改动取消。例如: 
           #pragma  warning(  push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5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6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7  ) 
           //....... 
           #pragma  warning(  pop  )   
           在这段代码的最后,重新保存所有的警告信息(包括4705,4706和4707)。 
       (7)pragma  comment(...) 
             该指令将一个注释记录放入一个对象文件或可执行文件中。 
           常用的lib关键字,可以帮我们连入一个库文件。 
  
  
每个编译程序可以用#pragma指令激活或终止该编译程序支持的一些编译功能。例如,对循环优化功能: 
#pragma  loop_opt(on)            //  激活 
#pragma  loop_opt(off)    //  终止 
有时,程序中会有些函数会使编译器发出你熟知而想忽略的警告,如“Parameter  xxx  is  never  used  in  function  xxx”,可以这样: 
#pragma  warn  —100            //  Turn  off  the  warning  message  for  warning  #100 
int  insert_record(REC  *r) 
{  /*  function  body  */  } 
#pragma  warn  +100                        //  Turn  the  warning  message  for  warning  #100  back  on 
函数会产生一条有唯一特征码100的警告信息,如此可暂时终止该警告。 
每个编译器对#pragma的实现不同,在一个编译器中有效在别的编译器中几乎无效。可从编译器的文档中查看。

用 #pragma data_seg建立一个新的数据段并定义共享数据,其具体格式为:

  #pragma data_seg ("shareddata")

  HWND sharedwnd=NULL;//共享数据

  #pragma data_seg()

1, #pragma data_seg()一般用于DLL中。也就是说,在DLL中定义一个共享的,有名字的数据段。 最关键的是:这个数据段中的全局变量可以被多个进程共享。否则多个进程之间无法共享DLL中的全局变量。

2, 共享数据必须初始化,否则微软编译器会把没有初始化的数据放到.BSS段中,从而导致多个进程之间的共享行为失败。

3。如果在一个DLL中这么写:

#pragma data_seg("MyData")

int g_Value; // Note that the global is not initialized.

#pragma data_seg()

DLL提供两个接口函数:

int GetValue()
{
    return g_Value;
}

void SetValue(int n)
{
    g_Value = n;
}

然后启动两个进程A和B,A和B都调用了这个DLL,假如A调用了SetValue(5); B接着调用int m = GetValue(); 那么m的值不一定是5,而是一个未定义的值。因为DLL中的全局数据对于每一个调用它的进程而言,是私有的,不能共享的。 假如你对g_Value进行了初始化,那么g_Value就一定会被放进MyData段中。换句话说,如果A调用了SetValue(5); B接着调用int m = GetValue(); 那么m的值就一定是5!这就实现了跨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1.编译时打印字符串
#if __DEGUB
 #pragma message( "Debug" )
#endif
2.忽略某个 warning
 编译期
 #pragma warning(disable:4800)
 ....
 #pragma warning(default:4800)
 连接期
 #pragma comment(linker,"/ignore:4078")
3.定义段名称
 #pragma data_seg("segment-name")
 #pragma code_seg("segment-name")
 #pragma const_seg("segment-name")
 #pragma bss_seg("segment-name")

4.定义为进程共享段
 #pragma data_seg("name");
 ...
 #pragma data_seg();
 #pragma comment(linker,"/section:name,RWS")
5.合并 code和代码段
 #pragma comment(linker, "/MERGE:.text=.data")

6.导入 lib
 #pragma comment (lib, "shlwapi.lib")
7.内存对齐
 #pragma pack(2)
 #pragma pack()
    本来,一般是不自己计算 sizeof的,知道内存对齐会对sizeof有影响,所以从来不手算,而是代码里写上sizeof。今天又看到 http://blog.vckbase.com/smileonce/archive/2005/08/08/10658.html,翻来了 http://blog.vckbase.com/billdavid/archive/2004/06/23/509.html ,自己想想还是也记录一下,万一以后自己真的也要计算sizeof,忘了,还能有个提示,也给不是很明白的朋友一个参考。
struct sample1
{
    char a;        /// sizeof(char) = 1
    double b;    /// sizeof(double) = 8
};
///default(  缺省#pragam pack(8) ——VC6和VC71,其它编译器,个人未知 )
    ///1+8 = 9 —> 16(  8 < 9 < 16  )

#pragma pack( 4 )
    ///1+8 = 9 —> 12(  8 < 9 < 12  )

#pragma pack( 2 )
    ///1+8 = 9 —> 10(  8 < 9 < 10  )

#pragma pack( 1 )
    ///1+8 = 9 —> 9

#pragma pack( 16 )
    ///1+8 = 9 —> 16(  16—>8 ---- 8 < 9 < 16  )

struct sample2
{
    char a;     ///1
    int b;        ///4
};
#pragma pack( 8 )
    /// 1 + 4  = 5 —> 8(  8 —> 4  )

#pragma pack( 16 )
    /// 1 + 4 = 5 —> 8( 16 —> 4  )

    
说明:#pragma pack告诉编译器进行内存边界对齐,一般都是采用编译器的设置对整个项目采用同一对齐方案,而且通常为缺省8字节对齐。


/ 以下内容于 2005-12-10 添加/


    今天又看到以前测试的一段代码,突然不明白了起来,又稍写了几个测试。
struct sample3
{
    char a;  ///1
    int b;    ///4
    char c;  ///1
};
///default                   ///12
#pragma pack( 4 )   ///12
#pragma pack( 2 )   ///08
#pragma pack( 1 )   ///06
#pragma pack( 16 ) ///12

    
原来,其实编译器,根据对齐指示的对齐字节和最大成员的字节,对每个成员进行了对齐:编译器会取对齐指示和最大成员字节中较小的一个用于补齐其它成员。那么,上面的sample1/2/3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为了证实这点,我们还再看一个例子:
struct sample4
{
    char a;      ///1
    int b;         ///4
    double c;  ///8
    char d;      ///1
};
///default:                 ///8+8+8+8 = 32
#pragma pack( 4 )   ///4+4+8+4 = 20
#pragma pack( 2 )   ///2+4+8+2 = 16
#pragma pack( 1 )   ///1+4+8+1 = 14
#pragma pack( 16 ) ///8+8+8+8 = 32
而实际上,编译器给出的值是: 24 、20、16、14、24
那么说明我错了。注意一下,我发现char a,int b加起来也才5<8,难到编译器进行了联合对齐?
struct sample5
{
    char a;      ///1
    double c;  ///8
    int b;         ///4
    char d;      ///1
};
编译器给出结果: 24 、20、16、14、24

    这用联合对齐的解释正好符合,我又试验了不同的数据,发现这个结论并不太准确确。于是,我输出了每一个对象成员地址进行分析。由于试验数据量很大,这里就不列出了。

最后得到了以下结论:
    1. 成员的对齐是按声明顺序进行的;
    2. 对齐值由编译指示和最大成员两者较小的值决定;
    3. 未对齐到对齐值的成员一起形成块对齐(联合对齐);
    4. 上一个(下一个)对齐采用自己较大则不变,自己较小则填充自己对齐到上一个(下一个)大小;
    5. 每成员对齐:如果前面已对齐到对齐值,下一个对齐自己。如果前面未对齐到对齐值,如果加上下一个成员不大于对齐值,下一个对齐自己,否则填充自己块对齐到对齐值。
    6. 最后还未对齐到对齐值的,填充空间块对齐到对齐值。

从这些结论,可以得到:
    1. 以上的对齐原则其实是尽量整齐排列、尽量节省内存。
    2. 声明成员应该尽量避免不同类型错杂开来,最好采用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错开后,会因为上对齐和下对齐而增加填充开销)。
    3. 编译器缺省采用8字节对齐主要是因为最大基本类型为8自己(以前自己不明白,在论坛提过问,后来,以为是SSE指令的原因)。
    4. 手算sizeof是没有必要的,负责的(可以先对齐出对齐块,用块数乘对齐值)。
不同的主机和操作系统都有其特点。为了利用好这些特点, c和c++的编译器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特性进行处理。比方说,有些程序需要准确地对内存进行管理(如应当将数据存放到哪里)或者需要指定函数接受参数的方式。#pragma指示器便用于此处!通过#pragma,我们的c和c++程序即可以保证兼容性也可以利用到低层系统的特色!
语法规则: #pragma token-string  其中token-string给出了特定的编译指令和参数。
利用条件申明,pragma可以提供预处理功能和对编译器进行定制。c和c++可以识别以下pragma:
alloc_text
comment
init_seg 1
optimize
auto_inline
component
inline_depth
  • 0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