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年-2002年) (zz)

       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年-2002年)

  该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一期,是关于大学生源与社会阶层、城乡格局以及中学现状等各个方面关系颇有数据支撑的深度分析文章。

  该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重点是第三节“研究发现”,我将根据自己阅读的侧重点简述一下该文的主要结论和思路。

  从整体上看,该文有两个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我将其概括为:

  a、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不应该参照美国的教育经验,否则会有误入歧途的失误。其具体理由,该文已做了部分介绍,但为了客观地承认这一结论的社会指导意义,建议读者对美国教育体制应有初步的了解。

  b、中国重点中学制度不应该被全盘否定,尽管它在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缺点,但是,它在培育农民子弟通过大学完成社会阶层上升迁移的过程中,亦有积极的作用。

  具体而言,该文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有诸多事实,很有趣。分列如下:

  a、科举制下的精英培养,是被数百个家族所垄断的特定结果。此为该文所引张杰:《清代科举家族》一书的结论。

  b、1928年-1949年大学毕业生共计18.5万人,略低于清代举人在人口中的比重。

  c、美国会定期公布大学生源的分布状况,文中提到洛杉矶加州大学从1966年起每年定期发布美国高校新生的家庭状况资料。

  该文第二部分是研究资料的描述,其中值得注意的要点有:

  a、全文从采集北京大学1952年至2002年个案64510个,主要是:1952-1955,1972-1987,1989-1999年的学籍资料。

  b、针对苏州大学采集86393个案资料,包括1933-1965,1972-2003年的学籍资料。

  c、北大和苏大分别代表了国家性精英大学和地方性精英大学的典型。在学生成绩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间差别,具体地说:前者是江苏省需要进入0.1%的前列才能被录取,而后者是9%前列。

  该文的第三部分是重点,其中又分为若干小结,我分小节介绍如下:

  (一)城乡比例及其变动趋势:对家庭居住地的分析。

  考虑到人员流动性,研究以学籍卡所留的家庭地址作为学生城乡来源的参考指标,分为:城市、乡镇和农村三类。

  从北大的情况看,50年代农村地址的生源比例从2.4%(1952)上升到6.5%(1955)。1980年达到12.8%,1985年达到最高值19.4%。1990年后期,一般在12-15%之间徘徊。而乡镇地址的学生略超7%,两者相加,城市和非城市户口的比例为4:1。

  苏州大学则不同,来源农村的生源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北大。1952-1955年为3.6%到11.4%。1965年达到60%,恢复高考时期,农村生源显著下降,之后在1984年之后保持在40%左右,而乡镇生源在10%左右,基本上城市和非城市比例是1:1。

  (二)家庭背景与教育机会:对父母职业的分析

  按照八大类来区分职位,但我感兴趣的是四类:干部出身(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工人子女;农民出身。

  从1952到1999年,26.2%的北大学子,其家长至少有一方为干部出身;37.46%为专业技术人员;19.97%为农民;18.05%为工人。举例最近的1997年的数据,39.76%为干部出身,是当年学生父母家庭出身中的大头。与此相比较,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的北大学子,1998年下滑至10%以下。

  苏大的情况大同小异,主要区分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显著低于北大,而农民比例要显著高于北大。

  从工农阶层来说,自1981年以来,北大学生中父母职业为工农的大体在30-40%之间,而同期苏大工农子女的比例在迅速上升,1994年为45%,1999年在50%,2002年达到56%。

  从中我们看出,北大的干部子女是与工农子女可以相互抗衡的两大主体。苏大则逐渐成为工农子女占据主要群体的大学。对于北大专业技术人员子女的减少,文章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理由,但我认为还不够全面,因此不再复述。

  (三)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来源中学的分析

  两所大学中学来源的特点,均存在过于集中的情况。

  北大的数据显示,7.39%的学生来自前五所中学,占中学数量前3.08%的占据41%的学生,前5%占据50%的北大学生,前20%的中学输送了接近80%的生源。北大每年招收的学生涉及1000所中学,只占全国中学数量的8%左右。

  这种倾斜有两个方面:a、重点地区的生源集中,b、重点中学的学生。北大90%的生源来自重点中学,而来自普通中学的则主要集中北京地区。换句话说,上北大,重点中学和北京中学是两条路。

  文章认为,类似江苏省的省重点中学,其中的寄宿制学校能有效让出生较为平庸的子女通过刻苦学习而摆脱家庭出身的不利影响。

  第四部分的小结,提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美国前30所大学当中,生源来自家庭收入后50%的地区,2003年只占到大学生源的10-15%。这是真正的全方位的也是赤裸裸的体系化的阶级——教育身份的竞争。

  文章作者为梁晨、李中清等7人。

  btw:该文引用一本文学著作,认为文革时期工农子弟兵生源中70%的人为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这位素质教育颇有借鉴意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