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2line命令

在Linux下写C/C++程序的程序员,时常与Core Dump相见。在内存越界访问,收到不能处理的信号,除零等错误出现时,我们精心或不精心写就的程序就直接一命呜呼了,Core Dump是Linux仁慈地留下的程序的尸体,帮助程序员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有时配置不给力,Linux直接毁尸灭迹,没有了Core文件;又有时,刚好磁盘空间不足,Core文件写不下了。没有Core文件的时候,如何知道程序在什么地方出错了呢?addr2line就在这时派上用场。

这是一个示例程序,func函数返回参数a除以参数b的结果。这里使用0作为除数,结果就是程序因为除以0导致错误,直接中断了。


#include <stdio.h>

int func(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int main()
{
  int x = 10;
  int y = 0;
  printf("%d / %d = %d\n", x, y, func(x, y));
  return 0;
}

 

使用

$ gcc -o test1 -g test1.c

编译程序,test1.c是程序文件名。执行程序,结果程序异常中断。查看系统dmesg信息,发现系统日志的错误信息:

[54106.016179] test1[8352] trap divide error ip:400506 sp:7fff2add87e0 error:0 in test1[400000+1000]

这条信息里的ip字段后面的数字就是test1程序出错时所程序执行的位置。使用addr2line就可以将400506转换成出错程序的位置:

$ addr2line -e test1 400506
/home/hanfoo/code/test/addr2line/test1.c:5

这里的test1.c:5指的就是test1.c的第5行

return a / b;  

也正是这里出现的错误。addr2line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

 

addr2line如何找到的这一行呢。在可执行程序中都包含有调试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份数据就是程序源程序的行号和编译后的机器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Line Number Table。DWARF格式的Line  Number Table是一种高度压缩的数据,存储的是表格前后两行的差值,在解析调试信息时,需要按照规则在内存里重建Line Number  Table才能使用。

Line Number Table存储在可执行程序的.debug_line域,使用命令

$ readelf -w test1

可以输出DWARF的调试信息,其中有两行

Special opcode 146: advance Address by 10 to 0x4004fe and Line by 1 to 5  

Special opcode 160: advance Address by 11 to 0x400509 and Line by 1 to 6  


这里说明机器二进制编码的0x4004fe位置开始,对应于源码中的第5行,0x400509开始就对应与源码的第6行了,所以400506这个地址对应的是源码第5行位置。

 

addr2line通过分析调试信息中的Line Number Table自动就能把源码中的出错位置找出来,再也不怕Linux毁尸灭迹了。

 

for example:

prebuilts/tools/gcc-sdk/addr2line -e out/target/product/z4dtg/obj/EXECUTABLES/xxxxx_intermediates/LINKED/xxxxxxxx  0x00007165
  • 12
    点赞
  • 7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6
    评论
文件为doc版,可自行转成txt,在手机上看挺好的。 本资源来自网络,如有纰漏还请告知,如觉得还不错,请留言告知后来人,谢谢!!!!! 入门学习Linux常用必会60个命令实例详解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 Linux提供了大量的命令,利用它可以有效地完成大量的工作,如磁盘操作、文件存取、目录操作、进程管理、文件权限设定等。所以,在Linux系统上工作离不开使用系统提供的命令。要想真正理解Linux系统,就必须从Linux命令学起,通过基础的命令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Linux系统。 不同Linux发行版的命令数量不一样,但Linux发行版本最少的命令也有200多个。这里笔者把比较重要和使用频率最多的命令,按照它们在系统中的作用分成下面六个部分一一介绍。 ◆ 安装和登录命令:login、shutdown、halt、reboot、install、mount、umount、chsh、exit、last; ◆ 文件处理命令:file、mkdir、grep、dd、find、mv、ls、diff、cat、ln; ◆ 系统管理相关命令:df、top、free、quota、at、lp、adduser、groupadd、kill、crontab; ◆ 网络操作命令:ifconfig、ip、ping、netstat、telnet、ftp、route、rlogin、rcp、finger、mail、 nslookup; ◆ 系统安全相关命令:passwd、su、umask、chgrp、chmod、chown、chattr、sudo ps、who; ◆ 其它命令:tar、unzip、gunzip、unarj、mtools、man、unendcode、uudecode。 本文以Mandrake Linux 9.1(Kenrel 2.4.21)为例,介绍Linux下的安装和登录命令。 immortality按:请用ctrl+f在本页中查找某一部分的内容或某一命令的用法。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1)-安装与登陆命令 login 1.作用 login的作用是登录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ogin [name][-p ][-h 主机名称] 3.主要参数 -p:通知login保持现在的环境参数。 -h:用来向远程登录的之间传输用户名。 如果选择用命令行模式登录Linux的话,那么看到的第一个Linux命令就是login:。 一般界面是这样的: Manddrake Linux release 9.1(Bamboo) for i586 renrel 2.4.21-0.13mdk on i686 / tty1 localhost login:root password: 上面代码中,第一行是Linux发行版本号,第二行是内核版本号和登录的虚拟控制台,我们在第三行输入登录名,按“Enter”键在Password后输入账户密码,即可登录系统。出于安全考虑,输入账户密码时字符不会在屏幕上回显,光标也不移动。 登录后会看到下面这个界面(以超级用户为例): [root@localhost root]# last login:Tue ,Nov 18 10:00:55 on vc/1 上面显示的是登录星期、月、日、时间和使用的虚拟控制台。 4.应用技巧 Linux 是一个真正的多用户操作系统,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登录,还允许一个用户进行多次登录。这是因为Linux和许多版本的Unix一样,提供了虚拟控制台的访问方式,允许用户在同一时间从控制台(系统的控制台是与系统直接相连的监视器和键盘)进行多次登录。每个虚拟控制台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站,工作台之间可以切换。虚拟控制台的切换可以通过按下Alt键和一个功能键来实现,通常使用F1-F6 。 例如,用户登录后,按一下“Alt+ F2”键,用户就可以看到上面出现的“login:”提示符,说明用户看到了第二个虚拟控制台。然后只需按“Alt+ F1”键,就可以回到第一个虚拟控制台。一个新安装的Linux系统允许用户使用“Alt+F1”到“Alt+F6”键来访问前六个虚拟控制台。虚拟控制台最有用的是,当一个程序出错造成系统死锁时,可以切换到其它虚拟控制台工作,关闭这个程序。 shutdown 1.作用 shutdown命令的作用是关闭计算机,它的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shutdown [-h][-i][-k][-m][-t] 3.重要参数 -t:在改变到其它运行级别之前,告诉init程序多久以后关机。 -k:并不真正关机,只是送警告信号给每位登录者。 -h:关机后关闭电源。 -c:cancel current process取消目前正在执行的关机程序。所以这个选项当然没有时间参数,但是可以输入一个用来解释的讯息,而这信息将会送到每位使用者。 -F:在重启计算机时强迫fsck。 -time:设定关机前的时间。 -m: 将系统改为单用户模式。 -i:关机时显示系统信息。 4.命令说明 shutdown 命令可以安全地将系统关机。有些用户会使用直接断掉电源的方式来关闭Linux系统,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Linux与Windows不同,其后台运行着许多进程,所以强制关机可能会导致进程的数据丢失,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在有的系统中会损坏硬件设备(硬盘)。在系统关机前使用 shutdown命令,系统管理员会通知所有登录的用户系统将要关闭,并且login指令会被冻结,即新的用户不能再登录。 halt 1.作用 halt命令的作用是关闭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halt [-n] [-w] [-d] [-f] [-i] [-p] 3.主要参数说明 -n:防止sync系统调用,它用在用fsck修补根分区之后,以阻止内核用老版本的超级块覆盖修补过的超级块。 -w:并不是真正的重启或关机,只是写wtmp(/var/log/wtmp)纪录。 -f:没有调用shutdown,而强制关机或重启。 -i:关机(或重启)前,关掉所有的网络接口。 -f:强迫关机,不呼叫shutdown这个指令。 -p: 当关机的时候顺便做关闭电源的动作。 -d:关闭系统,但不留下纪录。  4.命令说明 halt 就是调用shutdown -h。halt执行时,杀死应用进程,执行sync(将存于buffer中的资料强制写入硬盘中)系统调用,文件系统写操作完成后就会停止内核。若系统的运行级别为0或6,则关闭系统;否则以shutdown指令(加上-h参数)来取代。  reboot 1.作用 reboot命令的作用是重新启动计算机,它的使用权限是系统管理者。 2.格式 reboot [-n] [-w] [-d] [-f] [-i] 3.主要参数 -n: 在重开机前不做将记忆体资料写回硬盘的动作。 -w: 并不会真的重开机,只是把记录写到/var/log/wtmp文件里。 -d: 不把记录写到/var/log/wtmp文件里(-n这个参数包含了-d)。 -i: 在重开机之前先把所有与网络相关的装置停止。 install 1.作用 install命令的作用是安装或升级软件或备份数据,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1)install [选项]... 来源 目的地 (2)install [选项]... 来源... 目录 (3)install -d [选项]... 目录... 在前两种格式中,会将复制至或将多个文件复制至已存在的,同时设定权限模式及所有者/所属组。在第三种格式中,会创建所有指定的目录及它们的主目录。长选项必须用的参数在使用短选项时也是必须的。 3.主要参数 --backup[=CONTROL]:为每个已存在的目的地文件进行备份。 -b:类似 --backup,但不接受任何参数。 -c:(此选项不作处理)。 -d,--directory:所有参数都作为目录处理,而且会创建指定目录的所有主目录。 -D:创建前的所有主目录,然后将复制至 ;在第一种使用格式中有用。 -g,--group=组:自行设定所属组,而不是进程目前的所属组。 -m,--mode=模式:自行设定权限模式 (像chmod),而不是rwxr-xr-x。 -o,--owner=所有者:自行设定所有者 (只适用于超级用户)。 -p,--preserve-timestamps:以文件的访问/修改时间作为相应的目的地文件的时间属性。 -s,--strip:用strip命令删除symbol table,只适用于第一及第二种使用格式。 -S,--suffix=后缀:自行指定备份文件的。 -v,--verbose:处理每个文件/目录时印出名称。 --help:显示此帮助信息并离开。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并离开。 mount 1.作用 mount命令的作用是加载文件系统,它的用权限是超级用户或/etc/fstab中允许的使用者。 2.格式 mount -a [-fv] [-t vfstype] [-n] [-rw] [-F] device dir 3.主要参数 -h:显示辅助信息。 -v:显示信息,通常和-f用来除错。 -a:将/etc/fstab中定义的所有文件系统挂上。 -F:这个命令通常和-a一起使用,它会为每一个mount的动作产生一个行程负责执行。在系统需要挂上大量NFS文件系统时可以加快加载的速度。 -f:通常用于除错。它会使mount不执行实际挂上的动作,而是模拟整个挂上的过程,通常会和-v一起使用。 -t vfstype:显示被加载文件系统的类型。 -n:一般而言,mount挂上后会在/etc/mtab中写入一笔资料,在系统中没有可写入文件系统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选项取消这个动作。 4.应用技巧 在Linux 和Unix系统上,所有文件都是作为一个大型树(以/为根)的一部分访问的。要访问CD-ROM上的文件,需要将CD-ROM设备挂装在文件树中的某个挂装点。如果发行版安装了自动挂装包,那么这个步骤可自动进行。在Linux中,如果要使用硬盘、光驱等储存设备,就得先将它加载,当储存设备挂上了之后,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目录来访问。挂上一个设备使用mount命令。在使用mount这个指令时,至少要先知道下列三种信息:要加载对象的文件系统类型、要加载对象的设备名称及要将设备加载到哪个目录下。 (1)Linux可以识别的文件系统 ◆ Windows 95/98常用的FAT 32文件系统:vfat ; ◆ Win NT/2000 的文件系统:ntfs ; ◆ OS/2用的文件系统:hpfs; ◆ Linux用的文件系统:ext2、ext3; ◆ CD-ROM光盘用的文件系统:iso9660。 虽然vfat是指FAT 32系统,但事实上它也兼容FAT 16的文件系统类型。 (2)确定设备的名称 在Linux 中,设备名称通常都存在/dev里。这些设备名称的命名都是有规则的,可以用“推理”的方式把设备名称找出来。例如,/dev/hda1这个 IDE设备,hd是Hard Disk(硬盘)的,sd是SCSI Device,fd是Floppy Device(或是Floppy Disk?)。a代表第一个设备,通常IDE接口可以接上4个IDE设备(比如4块硬盘)。所以要识别IDE硬盘的方法分别就是hda、hdb、hdc、 hdd。hda1中的“1”代表hda的第一个硬盘分区 (partition),hda2代表hda的第二主分区,第一个逻辑分区从hda5开始,依此类推。此外,可以直接检查 /var/log/messages文件,在该文件中可以找到计算机开机后系统已辨认出来的设备代号。 (3)查找挂接点 在决定将设备挂接之前,先要查看一下计算机是不是有个/mnt的空目录,该目录就是专门用来当作挂载点(Mount Point)的目录。建议在/mnt里建几个/mnt/cdrom、/mnt/floppy、/mnt/mo等目录,当作目录的专用挂载点。举例而言,如要挂载下列5个设备,其执行指令可能如下 (假设都是Linux的ext2系统,如果是Windows XX请将ext2改成vfat): 软盘 ===>mount -t ext2 /dev/fd0 /mnt/floppy cdrom ===>mount -t iso9660 /dev/hdc /mnt/cdrom SCSI cdrom ===>mount -t iso9660 /dev/sdb /mnt/scdrom SCSI cdr ===>mount -t iso9660 /dev/sdc /mnt/scdr 不过目前大多数较新的Linux发行版本(包括红旗 Linux、中软Linux、Mandrake Linux等)都可以自动挂装文件系统,但Red Hat Linux除外。 umount 1.作用 umount命令的作用是卸载一个文件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或/etc/fstab中允许的使用者。 2.格式 unmount -a [-fFnrsvw] [-t vfstype] [-n] [-rw] [-F] device dir 3.使用说明 umount 命令是mount命令的逆操作,它的参数和使用方法和mount命令是一样的。Linux挂装CD-ROM后,会锁定CD—ROM,这样就不能用CD- ROM面板上的Eject按钮弹出它。但是,当不再需要光盘时,如果已将/cdrom作为符号链接,请使用umount/cdrom来卸装它。仅当无用户正在使用光盘时,该命令才会成功。该命令包括了将带有当前工作目录当作该光盘中的目录的终端窗口。 chsh 1.作用 chsh命令的作用是更改使用者shell设定,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使用者。 2.格式 chsh [ -s ] [ -list] [ --help ] [ -v ] [ username ] 3.主要参数 -l:显示系统所有Shell类型。 -v:显示Shell版本号。 4.应用技巧 前面介绍了Linux下有多种Shell,一般缺省的是Bash,如果想更换Shell类型可以使用chsh命令。先输入账户密码,然后输入新Shell类型,如果操作正确系统会显示“Shell change”。其界面一般如下: Changing fihanging shell for cao Password: New shell [/bin/bash]: /bin/tcsh 上面代码中,[ ]内是目前使用的Shell。普通用户只能修改自己的Shell,超级用户可以修改全体用户的Shell。要想查询系统提供哪些Shell,可以使用chsh -l 命令,见图1所示。 图1 系统可以使用的Shell类型 从图1中可以看到,笔者系统中可以使用的Shell有bash(缺省)、csh、sh、tcsh四种。 exit 1.作用 exit命令的作用是退出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exit 3.参数 exit命令没有参数,运行后退出系统进入登录界面。 last 1.作用 last命令的作用是显示近期用户或终端的登录情况,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通过last命令查看该程序的log,管理员可以获知谁曾经或企图连接系统。 2.格式 1ast[—n][-f file][-t tty] [—h 节点][-I —IP][—1][-y][1D] 3.主要参数 -n:指定输出记录的条数。 -f file:指定用文件file作为查询用的log文件。 -t tty:只显示指定的虚拟控制台上登录情况。 -h 节点:只显示指定的节点上的登录情况。 -i IP:只显示指定的IP上登录的情况。 -1:用IP来显示远端地址。 -y:显示记录的年、月、日。 -ID:知道查询的用户名。 -x:显示系统关闭、用户登录和退出的历史。 动手练习 上面介绍了Linux安装和登录命令,下面介绍几个实例,动手练习一下刚才讲过的命令。 1.一次运行多个命令 在一个命令行中可以执行多个命令,用分号将各个命令隔开即可,例如: #last -x;halt 上面代码表示在显示系统关闭、用户登录和退出的历史后关闭计算机。 2.利用mount挂装文件系统访问Windows系统 许多Linux发行版本现在都可以自动加载Vfat分区来访问Windows系统,而Red Hat各个版本都没有自动加载Vfat分区,因此还需要进行手工操作。 mount 可以将Windows分区作为Linux的一个“文件”挂接到Linux的一个空文件夹下,从而将Windows的分区和/mnt这个目录联系起来。因此,只要访问这个文件夹就相当于访问该分区了。首先要在/mnt下建立winc文件夹,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下面命令: #mount -t vfat /dev/hda1 /mnt/winc 即表示将Windows的C分区挂到Liunx的/mnt/winc目录下。这时,在/mnt/winc目录下就可以看到Windows中C盘的内容了。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访问Windows系统的D、E盘。在Linux系统显示Windows的分区一般顺序这样的:hda1为C盘、hda5为D盘、 hda6为E盘……以此类推。上述方法可以查看Windows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Windows中的所有中文文件名或文件夹名全部显示为问号 “?”,而英文却可以正常显示。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些参数让它显示中文。还以上面的操作为例,此时输入命令: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1 /mnt/winc 现在它就可以正常显示中文了。 3.使用mount加挂闪盘上的文件系统 在Linux下使用闪盘非常简单。Linux对USB设备有很好的支持,当插入闪盘后,闪盘被识别为一个SCSI盘,通常输入以下命令: # mount /dev/sda1 /usb 就能够加挂闪盘上的文件系统。 小知识 Linux命令与Shell 所谓Shell,就是命令解释程序,它提供了程序设计接口,可以使用程序来编程。学习Shell对于Linux初学者理解Linux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Linux系统的Shell作为操作系统的外壳,为用户提供了使用操作系统的接口。Shell是命令语言、命令解释程序及程序设计语言的统称,是用户和 Linux内核之间的接口程序。如果把Linux内核想象成一个球体的中心,Shell就是围绕内核的外层。当从Shell或其它程序向Linux传递命令时,内核会做出相应的反应。Shell在Linux系统的作用和MS DOS下的COMMAND.COM和Windows 95/98 的 explorer.exe相似。Shell虽然不是系统核心的一部分,只是系统核心的一个外延,但它能够调用系统内核的大部分功能。因此,可以说 Shell是Unux/Linux最重要的实用程序。 Linux中的Shell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是Bourne Shell(sh)、C Shell(csh)和Korn Shell(ksh)。大多数Linux发行版本缺省的Shell是Bourne Again Shell,它是Bourne Shell的扩展,简称bash,与Bourne Shell完全向后兼容,并且在Bourne Shell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特性。bash放在/bin/bash中,可以提供如命令补全、命令编辑和命令历史表等功能。它还包含了很多C Shell和Korn Shell中的优点,有灵活和强大的编程接口,同时又有很友好的用户界面。Linux系统中200多个命令中有40个是bash的内部命令,主要包括 exit、less、lp、kill、 cd、pwd、fc、fg等。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2)-文件处理命令 Linux 系统信息存放在文件里,文件与普通的公务文件类似。每个文件都有自己的名字、内容、存放地址及其它一些管理信息,如文件的用户、文件的大小等。文件可以是一封信、一个通讯录,或者是程序的源语句、程序的数据,甚至可以包括可执行的程序和其它非正文内容。 Linux文件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系统提供了很多文件处理程序。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文件处理命令。 file 1.作用 件内容判断文件类型,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ile通过探测文 file [options] 文件名 3.[options]主要参数 -v:在标准输出后显示版本信息,并且退出。 -z:探测压缩过的文件类型。 -L:允许符合连接。 -f name:从文件namefile中读取要分析的文件名列表。 4.简单说明 使用file命令可以知道某个文件究竟是二进制(ELF格式)的可执行文件, 还是Shell Script文件,或者是其它的什么格式。file能识别的文件类型有目录、Shell脚本、英文文本、二进制可执行文件、C语言源文件、文本文件、DOS的可执行文件。 5.应用实例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没有后缀的文件grap,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 file grap grap: English text 此时系统显示这是一个英文文本文件。需要说明的是,file命令不能探测包括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类型。 mkdir 1.作用 mkdir命令的作用是建立名称为dirname的子目录,与MS DOS下的md命令类似,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mkdir [options] 目录名 3.[options]主要参数 -m, --mode=模式:设定权限,与chmod类似。 -p, --parents:需要时创建上层目录;如果目录早已存在,则不当作错误。 -v, --verbose:每次创建新目录都显示信息。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后离开。 4.应用实例 在进行目录创建时可以设置目录的权限,此时使用的参数是“-m”。假设要创建的目录名是“tsk”,让所有用户都有rwx(即读、写、执行的权限),那么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mkdir -m 777 tsk grep 1.作用 grep命令可以指定文件中搜索特定的内容,并将含有这些内容的行标准输出。grep全称是Global Regular Expression Print,表示全局正则表达式版本,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grep [options] 3.主要参数 [options]主要参数: -c:只输出匹配行的计数。 -I:不区分大小写(只适用于单字符)。 -h:查询多文件时不显示文件名。 -l:查询多文件时只输出包含匹配字符的文件名。 -n:显示匹配行及行号。 -s:不显示不存在或无匹配文本的错误信息。 -v:显示不包含匹配文本的所有行。 pattern正则表达式主要参数: \:忽略正则表达式中特殊字符的原有含义。 ^:匹配正则表达式的开始行。 $: 匹配正则表达式的结束行。 \:到匹配正则表达式的行结束。 [ ]:单个字符,如[A]即A符合要求 。 [ - ]:范围,如[A-Z],即A、B、C一直到Z都符合要求 。 。:所有的单个字符。 * :有字符,长度可以为0。 正则表达式是Linux/Unix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则表达式(也称为“regex”或“regexp”)是一个可以描述一类字符串的模式(Pattern)。如果一个字符串可以用某个正则表达式来描述,我们就说这个字符和该正则表达式匹配(Match)。这和DOS中用户可以使用通配符 “*”代表任意字符类似。在Linux系统上,正则表达式通常被用来查找文本的模式,以及对文本执行“搜索-替换”操作和其它功能。 4.应用实例 查询DNS服务是日常工作之一,这意味着要维护覆盖不同网络的大量IP地址。有时IP地址会超过2000个。如果要查看nnn.nnn网络地址,但是却忘了第二部分中的其余部分,只知到有两个句点,例如nnn nn..。要抽取其中所有nnn.nnn IP地址,使用[0-9 ]\{3 \}\.[0-0\{3\}\。含义是任意数字出现3次,后跟句点,接着是任意数字出现3次,后跟句点。 $grep '[0-9 ]\{3 \}\.[0-0\{3\}\' ipfile 补充说明,grep家族还包括fgrep和egrep。fgrep是fix grep,允许查找字符串而不是一个模式;egrep是扩展grep,支持基本及扩展的正则表达式,但不支持\q模式范围的应用及与之相对应的一些更加规范的模式。 dd 1.作用 dd命令用来复制文件,并根据参数将数据转换和格式化。 2.格式 dd [options] 3.[opitions]主要参数 bs=字节:强迫 ibs=及obs=。 cbs=字节:每次转换指定的。 conv=关键字:根据以逗号分隔的关键字表示的方式来转换文件。 count=块数目:只复制指定的输入数据。 ibs=字节:每次读取指定的。 if=文件:读取内容,而非标准输入的数据。 obs=字节:每次写入指定的。 of=文件:将数据写入,而不在标准输出显示。 seek=块数目:先略过以obs为单位的指定的输出数据。 skip=块数目:先略过以ibs为单位的指定的输入数据。 4.应用实例 dd命令常常用来制作Linux启动盘。先找一个可引导内核,令它的根设备指向正确的根分区,然后使用dd命令将其写入软盘: $ rdev vmlinuz /dev/hda $dd if=vmlinuz of=/dev/fd0 上面代码说明,使用rdev命令将可引导内核vmlinuz中的根设备指向/dev/hda,请把“hda”换成自己的根分区,接下来用dd命令将该内核写入软盘。 find 1.作用 find命令的作用是在目录中搜索文件,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ind [path][options][expression] path指定目录路径,系统从这里开始沿着目录树向下查找文件。它是一个路径列表,相互用空格分离,如果不写path,那么默认为当前目录。 3.主要参数 [options]参数: -depth:使用深度级别的查找过程方式,在某层指定目录中优先查找文件内容。 -maxdepth levels:表示至多查找到开始目录的第level层子目录。level是一个非负数,如果level是0的话表示仅在当前目录中查找。 -mindepth levels:表示至少查找到开始目录的第level层子目录。 -mount:不在其它文件系统(如Msdos、Vfat等)的目录和文件中查找。 -version:打印版本。 [expression]是匹配表达式,是find命令接受的表达式,find命令的所有操作都是针对表达式的。它的参数非常多,这里只介绍一些常用的参数。 —name:支持统配符*和?。 -atime n:搜索在过去n天读取过的文件。 -ctime n:搜索在过去n天修改过的文件。 -group grpoupname:搜索所有组为grpoupname的文件。 -user 用户名:搜索所有文件属主为用户名(ID或名称)的文件。 -size n:搜索文件大小是n个block的文件。 -print:输出搜索结果,并且打印。 4.应用技巧 find命令查找文件的几种方法: (1)根据文件名查找 例如,我们想要查找一个文件名是lilo.conf的文件,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find / -name lilo.conf find命令后的“/”表示搜索整个硬盘。 (2)快速查找文件 根据文件名查找文件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大型Linux文件系统和大容量硬盘文件放在很深的子目录中时。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文件存放在某个目录中,那么只要在这个目录中往下寻找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比如smb.conf文件,从它的文件后缀“.conf”可以判断这是一个配置文件,那么它应该在/etc目录内,此时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find /etc -name smb.conf 这样,使用“快速查找文件”方式可以缩短时间。 (3)根据部分文件名查找方法 有时我们知道只某个文件包含有abvd这4个字,那么要查找系统中所有包含有这4个字符的文件可以输入下面命令: find / -name '*abvd*' 输入这个命令以后,Linux系统会将在/目录中查找所有的包含有abvd这4个字符的文件(其中*是通配符),比如abvdrmyz等符合条件的文件都能显示出来。 (4) 使用混合查找方式查找文件 find命令可以使用混合查找的方法,例如,我们想在/etc目录中查找大于500000字节,并且在24小时内修改的某个文件,则可以使用-and (与)把两个查找参数链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混合的查找方式。 find /etc -size +500000c -and -mtime +1 mv 1.作用 mv命令用来为文件或目录改名,或者将文件由一个目录移入另一个目录中,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该命令如同DOS命令中的ren和move的组合。 2.格式 mv[options] 源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3.[options]主要参数 -i:交互方式操作。如果mv操作将导致对已存在的目标文件的覆盖,此时系统询问是否重写,要求用户回答“y”或“n”,这样可以避免误覆盖文件。 -f:禁止交互操作。mv操作要覆盖某个已有的目标文件时不给任何指示,指定此参数后i参数将不再起作用。 4.应用实例 (1)将/usr/cbu中的所有文件移到当前目录(用“.”表示)中: $ mv /usr/cbu/ * . (2)将文件cjh.txt重命名为wjz.txt: $ mv cjh.txt wjz.txt  ls 1.作用 ls命令用于显示目录内容,类似DOS下的dir命令,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s [options][filename] 3.options主要参数 -a, --all:不隐藏任何以“.” 字符开始的项目。 -A, --almost-all:列出除了“ . ”及 “.. ”以外的任何项目。 --author:印出每个文件著作者。 -b, --escape:以八进制溢出序列表示不可打印的字符。 --block-size=大小:块以指定的字节为单位。 -B, --ignore-backups:不列出任何以 ~ 字符结束的项目。 -f:不进行排序,-aU参数生效,-lst参数失效。 -F, --classify:加上文件类型的指示符号 (*/=@| 其中一个)。 -g:like -l, but do not list owner。 -G, --no-group:inhibit display of group information。 -i, --inode:列出每个文件的inode号。 -I, --ignore=样式:不印出任何符合Shell万用字符的项目。 -k:即--block-size=1K。 -l:使用较长格式列出信息。 -L, --dereference:当显示符号链接的文件信息时,显示符号链接所指示的对象,而并非符号链接本身的信息。 -m:所有项目以逗号分隔,并填满整行行宽。 -n, --numeric-uid-gid:类似-l,但列出UID及GID号。 -N, --literal:列出未经处理的项目名称,例如不特别处理控制字符。 -p, --file-type:加上文件类型的指示符号 (/=@| 其中一个)。 -Q, --quote-name:将项目名称括上双引号。 -r, --reverse:依相反次序排列。 -R, --recursive:同时列出所有子目录层。 -s, --size:以块大小为序。 4.应用举例 ls 命令是Linux系统使用频率最多的命令,它的参数也是Linux命令中最多的。使用ls命令时会有几种不同的颜色,其中蓝色表示是目录,绿色表示是可执行文件,红色表示是压缩文件,浅蓝色表示是链接文件,加粗的黑色表示符号链接,灰色表示是其它格式文件。ls最常使用的是ls- l,见图1所示。 图1 使用ls-l命令 文件类型开头是由10个字符构成的字符串。其中第一个字符表示文件类型,它可以是下述类型之一:-(普通文件)、d(目录)、l(符号链接)、b(块设备文件)、c(字符设备文件)。后面的9个字符表示文件的访问权限,分为3组,每组3位。第一组表示文件属主的权限,第二组表示同组用户的权限,第三组表示其他用户的权限。每一组的三个字符分别表示对文件的读(r)、写(w)和执行权限(x)。对于目录,表示进入权限。s表示当文件被执行时,把该文件的UID 或GID赋予执行进程的UID(用户ID)或GID(组 ID)。t表示设置标志位(留在内存,不被换出)。如果该文件是目录,那么在该目录中的文件只能被超级用户、目录拥有者或文件属主删除。如果它是可执行文件,那么在该文件执行后,指向其正文段的指针仍留在内存。这样再次执行它时,系统就能更快地装入该文件。接着显示的是文件大小、生成时间、文件或命令名称。 diff 1.作用 diff命令用于两个文件之间的比较,并指出两者的不同,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diff [options] 源文件 目标文件 3.[options]主要参数 -a:将所有文件当作文本文件来处理。 -b:忽略空格造成的不同。 -B:忽略空行造成的不同。 -c:使用纲要输出格式。 -H:利用试探法加速对大文件的搜索。 -I:忽略大小写的变化。 -n --rcs:输出RCS格式。 cmp 1.作用 cmp(“compare”的缩写)命令用来简要指出两个文件是否存在差异,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cmp[options] 文件名 3.[options]主要参数 -l: 将字节以十进制的方式输出,并方便将两个文件中不同的以八进制的方式输出。 cat 1.作用 cat(“concatenate”的缩写)命令用于连接并显示指定的一个和多个文件的有关信息,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cat [options] 文件1 文件2…… 3.[options]主要参数 -n:由第一行开始对所有输出的行数编号。 -b:和-n相似,只不过对于空白行不编号。 -s:当遇到有连续两行以上的空白行时,就代换为一行的空白行。 4.应用举例 (1)cat命令一个最简单的用处是显示文本文件的内容。例如,我们想在命令行看一下README文件的内容,可以使用命令: $ cat README  (2)有时需要将几个文件处理成一个文件,并将这种处理的结果保存到一个单独的输出文件。cat命令在其输入上接受一个或多个文件,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文件打印到它的输出。例如,把README和INSTALL的文件内容加上行号(空白行不加)之后,将内容附加到一个新文本文件File1 中: $ cat README INSTALL File1 (3)cat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对行进行编号,见图2所示。这种功能对于程序文档的编制,以及法律和科学文档的编制很方便,打印在左边的行号使得参考文档的某一部分变得容易,这些在编程、科学研究、业务报告甚至是立法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图2 使用cat命令/etc/named.conf文件进行编号 对行进行编号功能有-b(只能对非空白行进行编号)和-n(可以对所有行进行编号)两个参数: $ cat -b /etc/named.conf ln 1.作用 ln命令用来在文件之间创建链接,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n [options] 源文件 [链接名] 3.参数 -f:链结时先将源文件删除。 -d:允许系统管理者硬链结自己的目录。 -s:进行软链结(Symbolic Link)。 -b:将在链结时会被覆盖或删除的文件进行备份。 链接有两种,一种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另一种被称为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默认情况下,ln命令产生硬链接。 硬连接指通过索引节点来进行的连接。在Linux的文件系统中,保存在磁盘分区中的文件不管是什么类型都给它分配一个编号,称为索引节点号(Inode Index)。在Linux中,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索引节点是存在的。一般这种连接就是硬连接。硬连接的作用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这样用户就可以建立硬连接到重要文件,以防止“误删”的功能。其原因如上所述,因为对应该目录的索引节点有一个以上的连接。只删除一个连接并不影响索引节点本身和其它的连接,只有当最后一个连接被删除后,文件的数据块及目录的连接才会被释放。也就是说,文件才会被真正删除。 与硬连接相对应,Lnux系统中还存在另一种连接,称为符号连接(Symbilc Link),也叫软连接。软链接文件有点类似于Windows的快捷方式。它实际上是特殊文件的一种。在符号连接中,文件实际上是一个文本文件,其中包含的有另一文件的位置信息。 动手练习 上面我们介绍了Linux文件处理命令,下面介绍几个实例,大家可以动手练习一下刚才讲过的命令。 1.利用符号链接快速访问关键目录 符号链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假设有一些目录或文件需要频繁使用,但由于Linux的文件和目录结构等原因,这个文件或目录在很深的子目录中。比如, Apache Web服务器文档位于系统的/usr/local/httpd/htdocs中,并且不想每次都要从主目录进入这样一个长的路径之中(实际上,这个路径也非常不容易记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主目录中创建一个符号链接,这样在需要进入该目录时,只需进入这个链接即可。 为了能方便地进入Web服务器(/usr/local/httpd/htdocs)文档所在的目录,在主目录下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ln -s /usr/local/httpd/htdocs gg 这样每次进入gg目录就可访问Web服务器的文档,以后如果不再访问Web服务器的文档时,删除gg即可,而真正的Web服务器的文档并没有删除。 2.使用dd命令将init.rd格式的root.ram内容导入内存 dd if=/dev/fd0 of=floppy.fd dd if=root.ram of=/dev/ram0 # 3.grep命令系统调用 grep是Linux/Unix中使用最广泛的命令之一,许多Linux系统内部都可以调用它。 (1)如果要查询目录列表中的目录,方法如下: $ ls -l | grep '∧d' (2)如果在一个目录中查询不包含目录的所有文件,方法如下: $ ls -l | grep '∧[∧d]' (3)用find命令调用grep,如所有C源代码中的“Chinput”,方法如下: $find /ZhXwin -name *.c -exec grep -q -s Chinput {} \;-print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3)-系统管理命令 Linux必学的系统管理命令 对于Linux系统来说,无论是中央处理器、内存、磁盘驱动器、键盘、鼠标,还是用户等都是文件,Linux系统管理的命令是它正常运行的核心。熟悉了Linux常用的文件处理命令以后,这一讲介绍对系统和用户进行管理的命令。 df 1.作用 df命令用来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df [options] 3.主要参数 -s:对每个Names参数只给出占用的数据块总数。 -a:递归地显示指定目录中各文件及子目录中各文件占用的数据块数。若既不指定-s,也不指定-a,则只显示Names中的每一个目录及其中的各子目录所占的磁盘块数。 -k:以1024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x:跳过在不同文件系统上的目录不予统计。 -l:计算所有的文件大小,对硬链接文件则计算多次。 -i:显示inode信息而非块使用量。 -h:以容易理解的格式印出文件系统大小,例如136KB、254MB、21GB。 -P:使用POSIX输出格式。 -T: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4.说明 df命令被广泛地用来生成文件系统的使用统计数据,它能显示系统中所有的文件系统的信息,包括总容量、可用的空闲空间、目前的安装点等。 超级权限用户使用df命令时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分区的容量超过了100%。这是因为Linux系统为超级用户保留了10%的空间,由其单独支配。也就是说,对于超级用户而言,他所见到的硬盘容量将是110%。这样的安排对于系统管理而言是有好处的,当硬盘被使用的容量接近100%时系统管理员还可以正常工作。 5.应用实例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非常多,包括JFS、ReiserFS、ext、ext2、ext3、ISO9660、XFS、Minx、vfat、MSDOS等。使用df -T命令查看磁盘空间时还可以得到文件系统的信息: #df -T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hda7 reiserfs 5.2G 1.6G 3.7G 30% / /dev/hda1 vfat 2.4G 1.6G 827M 66% /windows/C /dev/hda5 vfat 3.0G 1.7G 1.3G 57% /windows/D /dev/hda9 vfat 3.0G 2.4G 566M 82% /windows/E /dev/hda10 NTFS 3.2G 573M 2.6G 18% /windows/F /dev/hda11 vfat 1.6G 1.5G 23M 99% /windows/G 从上面除了可以看到磁盘空间的容量、使用情况外,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挂载点等信息也一览无遗。 top 1.作用 top命令用来显示执行中的程序进程,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top [-] [d delay] [q] [c] [S] [s] [i] [n] 3.主要参数 d:指定更新的间隔,以秒计算。 q:没有任何延迟的更新。如果使用者有超级用户,则top命令将会以最高的优先序执行。 c:显示进程完整的路径与名称。 S:累积模式,会将己完成或消失的子行程的CPU时间累积起来。 s:安全模式。 i:不显示任何闲置(Idle)或无用(Zombie)的行程。 n:显示更新的次数,完成后将会退出top。 4.说明 top命令是Linux系统管理的一个主要命令,通过它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这里我们结合图1来说明它给出的信息。 图1 top命令的显示 在图1中,第一行表示的项目依次为当前时间、系统启动时间、当前系统登录用户数目、平均负载。第二行显示的是所有启动的进程、目前运行的、挂起 (Sleeping)的和无用(Zombie)的进程。第三行显示的是目前CPU的使用情况,包括系统占用的比例、用户使用比例、闲置(Idle)比例。第四行显示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总的可以使用的内存、已用内存、空闲内存、缓冲区占用的内存。第五行显示交换分区使用情况,包括总的交换分区、使用的、空闲的和用于高速缓存的大小。第六行显示的项目最多,下面列出了详细解释。 PID(Process ID):进程标示号。 USER:进程所有者的用户名。 PR:进程的优先级别。 NI:进程的优先级别数值。 VIRT:进程占用的虚拟内存值。 RES: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值。 SHR:进程使用的共享内存值。 S:进程的状态,其中S表示休眠,R表示正在运行,Z表示僵死状态,N表示该进程优先值是负数。 %CPU:该进程占用的CPU使用率。 %MEM:该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和总内存的百分比。 TIME+:该进程启动后占用的总的CPU时间。 Command:进程启动的启动命令名称,如果这一行显示不下,进程会有一个完整的命令行。 top命令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交互的命令来完成其它参数的功能。这些命令是通过快捷键启动的。 :立刻刷新。 P:根据CPU使用大小进行排序。 T:根据时间、累计时间排序。 q:退出top命令。 m:切换显示内存信息。 t:切换显示进程和CPU状态信息。 c:切换显示命令名称和完整命令行。 M:根据使用内存大小进行排序。 W:将当前设置写入~/.toprc文件中。这是写top配置文件的推荐方法。 可以看到,top命令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监控系统的工具,对于系统管理员而言尤其重要。但是,它的缺点是会消耗很多系统资源。 5.应用实例 使用top命令可以监视指定用户,缺省情况是监视所有用户的进程。如果想查看指定用户的情况,在终端中按“U”键,然后输入用户名,系统就会切换为指定用户的进程运行界面,见图2所示。 图2 使用top命令监视指定用户 free 1.作用 free命令用来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ree [-b|-k|-m] [-o] [-s delay] [-t] [-V] 3.主要参数 -b -k -m:分别以字节(KB、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s delay:显示每隔多少秒数来显示一次内存使用情况。 -t:显示内存总和列。 -o: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 4.应用实例 free命令是用来查看内存使用情况的主要命令。和top命令相比,它的优点是使用简单,并且只占用很少的系统资源。通过-S参数可以使用free命令不间断地监视有多少内存在使用,这样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方便实时监控器。 #free -b -s5 使用这个命令后终端会连续不断地报告内存使用情况(以字节为单位),每5秒更新一次。 quota 1.作用 quota命令用来显示磁盘使用情况和限制情况,使用权限超级用户。 2.格式 quota [-g][-u][-v][-p] 用户名 组名 3.参数 -g:显示用户所在组的磁盘使用限制。 -u:显示用户的磁盘使用限制。 -v:显示没有分配空间的文件系统的分配情况。 -p:显示简化信息。 4.应用实例 在企业应用中磁盘配额非常重要,普通用户要学会看懂自己的磁盘使用情况。要查询自己的磁盘配额可以使用下面命令(下例中用户账号是caojh): #quota caojh Disk quotas for user caojh(uid 502): Filesystem blocks quota limit grace files quota limit grace /dev/hda3 58 200000 400000 41 500 1000 以上显示ID号为502的caojh账号,文件个数设置为500~1000个,硬盘空间限制设置为200MB~400MB。一旦磁盘配额要用完时,就需要删除一些垃圾文件或向系统管理员请求追加配额。 at 1.作用 at命令用来在指定时刻执行指定的命令序列。 2.格式 at [-V] [-q x] [-f file] [-m] time 3.主要参数 -V:显示标准错误输出。 -q:许多队列输出。 -f:从文件中读取作业。 -m:执行完作业后发送电子邮件到用户。 time:设定作业执行的时间。time格式有严格的要求,由小时、分钟、日期和时间的偏移量组成,其中日期的格式为MM.DD.YY,MM是分钟,DD是日期,YY是指年份。偏移量的格式为时间+偏移量,单位是minutes、hours和days。 4.应用实例 #at -f data 15:30 +2 days 上面命令表示让系统在两天后的17:30执行文件data中指明的作业。 lp 1.作用 lp是打印文件的命令,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p [-c][-d][-m][-number][-title][-p] 3.主要参数 -c:先拷贝文件再打印。 -d:打印队列文件。 -m:打印结束后发送电子邮件到用户。 -number:打印份数。 -title:打印标题。 -p:设定打印的优先级别,最高为100。 4.应用实例 (1)使用lp命令打印多个文件 #lp 2 3 4 request id is 11 (3 file(s)) 其中2、3、4分别是文件名;“request id is 11 (3 file(s)) ”表示这是第11个打印命令,依次打印这三个文件。 (2)设定打印优先级别 #lp lp -d LaserJet -p 90 /etc/aliases 通过添加“-p 90”,规定了打印作业的优先级为90。它将在优先级低于90的打印作业之前打印,包括没有设置优先级的作业,缺省优先级是50 useradd 1.作用 useradd命令用来建立用户帐号和创建用户的起始目录,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useradd [-d home] [-s shell] [-c comment] [-m [-k template]] [-f inactive] [-e expire ] [-p passwd] [-r] name 3.主要参数 -c:加上备注文字,备注文字保存在passwd的备注栏中。  -d:指定用户登入时的启始目录。 -D:变更预设值。 -e:指定账号的有效期限,缺省表示永久有效。 -f:指定在密码过期后多少天即关闭该账号。 -g:指定用户所属的群组。 -G: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群组。 -m:自动建立用户的登入目录。 -M:不要自动建立用户的登入目录。 -n:取消建立以用户名称为名的群组。 -r:建立系统账号。 -s:指定用户登入后所使用的shell。 -u:指定用户ID号。 4.说明 useradd可用来建立用户账号,它和adduser命令是相同的。账号建好之后,再用passwd设定账号的密码。使用useradd命令所建立的账号,实际上是保存在/etc/passwd文本文件中。 5.应用实例 建立一个新用户账户,并设置ID: #useradd caojh -u 544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ID值时尽量要大于500,以免冲突。因为Linux安装后会建立一些特殊用户,一般0到499之间的值留给bin、mail这样的系统账号。 groupadd 1.作用 groupadd命令用于将新组加入系统。 2.格式 groupadd [-g gid] [-o]] [-r] [-f] groupname 3.主要参数 -g gid:指定组ID号。 -o:允许组ID号,不必惟一。 -r:加入组ID号,低于499系统账号。 -f:加入已经有的组时,发展程序退出。 4.应用实例 建立一个新组,并设置组ID加入系统: #groupadd -g 344 cjh 此时在/etc/passwd文件中产生一个组ID(GID)是344的项目。 kill 1.作用 kill命令用来中止一个进程。 2.格式 kill [ -s signal | -p ] [ -a ] pid ... kill -l [ signal ] 3.参数 -s:指定发送的信号。 -p:模拟发送信号。 -l:指定信号的名称列表。 pid:要中止进程的ID号。 Signal:表示信号。 4.说明 进程是Linux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Linux是一个多任务的操作系统,系统上经常同时运行着多个进程。我们不关心这些进程究竟是如何分配的,或者是内核如何管理分配时间片的,所关心的是如何去控制这些进程,让它们能够很好地为用户服务。 Linux 操作系统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进程,每种进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交互进程是由一个Shell启动的进程。交互进程既可以在前台运行,也可以在后台运行。批处理进程和终端没有联系,是一个进程序列。监控进程(也称系统守护进程)时Linux系统启动时启动的进程,并在后台运行。例如,httpd是著名的 Apache服务器的监控进程。 kill命令的工作原理是,向Linux系统的内核发送一个系统操作信号和某个程序的进程标识号,然后系统内核就可以对进程标识号指定的进程进行操作。比如在top命令中,我们看到系统运行许多进程,有时就需要使用kill中止某些进程来提高系统资源。在讲解安装和登陆命令时,曾提到系统多个虚拟控制台的作用是当一个程序出错造成系统死锁时,可以切换到其它虚拟控制台工作关闭这个程序。此时使用的命令就是kill,因为kill是大多数Shell内部命令可以直接调用的。 5.应用实例 (1)强行中止(经常使用杀掉)一个进程标识号为324的进程: #kill -9 324 (2)解除Linux系统的死锁 在Linux 中有时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一个程序崩溃,并且处于死锁的状态。此时一般不用重新启动计算机,只需要中止(或者说是关闭)这个有问题的程序即可。当 kill处于X-Window界面时,主要的程序(除了崩溃的程序之外)一般都已经正常启动了。此时打开一个终端,在那里中止有问题的程序。比如,如果 Mozilla浏览器程序出现了锁死的情况,可以使用kill命令来中止所有包含有Mozolla浏览器的程序。首先用top命令查处该程序的PID,然后使用kill命令停止这个程序: #kill -SIGKILL XXX 其中,XXX是包含有Mozolla浏览器的程序的进程标识号。 (3)使用命令回收内存 我们知道内存对于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回收内存可以提高系统资源。kill命令可以及时地中止一些“越轨”的程序或很长时间没有相应的程序。例如,使用top命令发现一个无用 (Zombie) 的进程,此时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kill -9 XXX 其中,XXX是无用的进程标识号。 然后使用下面命令: #free 此时会发现可用内存容量增加了。 (4)killall命令 Linux下还提供了一个killall命令,可以直接使用进程的名字而不是进程标识号,例如: # killall -HUP inetd crontab 1.作用 使用crontab命令可以修改crontab配置文件,然后该配置由cron公用程序在适当的时间执行,该命令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crontab [ -u user ] 文件 crontab [ -u user ] { -l | -r | -e } 3.主要参数 -e:执行文字编辑器来设定时程表,内定的文字编辑器是vi。 -r:删除目前的时程表。 -l:列出目前的时程表。 crontab 文件的格式为“M H D m d cmd”。其中,M代表分钟(0~59),H代表小时(0~23),D代表天(1~31),m代表月(1~12),d代表一星期内的天(0~6,0为星期天)。cmd表示要运行的程序,它被送入sh执行,这个Shell只有USER、HOME、SHELL三个环境变量。 4.说明 和at命令相比,crontab命令适合完成固定周期的任务。 5.应用实例 设置一个定时、定期的系统提示: [cao @www cao]#crontab -e 此时系统会打开一个vi编辑器。 如果输入以下内容:35 17 * * 5 wall "Tomorrow is Saturday I will go CS",然后存盘退出。这时在/var/spool/cron/目录下会生产一个cao的文件,内容如下: # DO NOT EDIT THIS FILE - edit the master and reinstall. # (/tmp/crontab.2707 installed on Thu Jan 1 22:01:51 2004) # (Cron version -- $Id: crontab.c,v 2.13 1994/01/17 03:20:37 vixie Exp $) 35 17 * * 5 wall "Tomorrow is Saturday I will play CS " 这样每个星期五17:35系统就会弹出一个终端,提醒星期六可以打打CS了!显示结果见图3所示。 图3 一个定时、定期的系统提示 动手练习 1.联合使用kill和top命令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首先启动一个终端运行top命令,然后再启动一个终端使用kill命令,见图4所示。 图4 观察kill命令对top终端的影响 这时利用上面介绍的kill命令来中止一些程序: #kill SIGKILL XXX 然后再看top命令终端的变化,包括内存容量、CPU使用率、系统负载等。注意,有些进程是不能中止的,不过学习Linux命令时可以试试,看看系统有什么反应。 2.使用at和halt命令定时关机 首先设定关机时间是17:35,输入下面代码: #at 17:35 warning: commands will be executed using (in order) a) $SHELL b) login shell c) /bin/sh at>halt `-i -p at> job 6 at 2004-01-01 17:35 此时实际上就已经进入Linux系统的Shell,并且编写一个最简单程序:halt -i -p。上面Shell中的文本结束符号表示按“Ctrl+D”组合键关闭命令,提交任务退出Shell。“Job 6 at 2004-01-01 17:35”表示系统接受第6个at命令,在“2004-01-01 17:35”时执行命令:先把所有网络相关的装置停止,关闭系统后关闭电源。 3.用crontab命令实现每天定时的病毒扫描 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个简单的crontab命令操作,这里看一些更重要的操作。 (1)建立一个文件,文件名称自己设定,假设为caoproject: #crontab -e (2)文件内容如下: 05 09 * * * antivir 用vi编辑后存盘退出。antivir是一个查杀Linux病毒的软件,当然需要时先安装在系统中。 (3)使用crontab命令添加到任务列表中: #crontab caoproject 这样系统内所有用户在每天的9点05分会自动进行病毒扫描。 4.用kill使修改的配置文件马上生效 Windows用户一般都知道,重要配置文件修改后往往都要重新启动计算机才能使修改生效。而Linux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实时设定服务。这里以网络服务inetd为例介绍一些操作技巧。 inetd 是一个监听守护进程,监听与提供互联网服务进程(如rlogin、telnet、ftp、rsh)进行连接的要求,并扩展所需的服务进程。默认情况下, inetd监听的这些daemon均列于/etc /inetd.conf文件中。编辑/etc/inetd.conf文件,可以改变inetd启动服务器守护进程的选项,然后驱使inetd以 SIGHUP(signal 1)向当前的inetd进程发送信号,使inetd重读该文件。这一过程由kill命令来实现。 用vi或其它编辑器修改inetd.conf后,首先使用下面命令: #ps -ef |grep inetd 上面代码表明查询inetd.conf的进程号(PID),这里假设是1426,然后使用下面命令: # kill -1426 inetd 这样配置文件就生效了。 这一讲介绍的系统管理命令都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crontab命令和quota命令使用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多做一些练习。另外,使用kill命令要注意“-9“这个参数,练习时最好不要运行一些重要的程序。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4)-网络操作命令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网络操作命令 因为Linux系统是在Internet上起源和发展的,它与生俱来拥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和丰富的网络应用软件,尤其是TCP/IP网络协议的实现尤为成熟。 Linux的网络命令比较多,其中一些命令像ping、 ftp、telnet、route、netstat等在其它操作系统上也能看到,但也有一些Unix/Linux系统独有的命令,如ifconfig、 finger、mail等。Linux网络操作命令的一个特点是,命令参数选项和功能很多,一个命令往往还可以实现其它命令的功能。 ifconfig 1.作用 ifconfig用于查看和更改网络接口的地址和参数,包括IP地址、网络掩码、广播地址,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ifconfig -interface [options] address 3.主要参数 -interface:指定的网络接口名,如eth0和eth1。 up:激活指定的网络接口卡。 down:关闭指定的网络接口。 broadcast address:设置接口的广播地址。 pointopoint:启用点对点方式。 address:设置指定接口设备的IP地址。 netmask address:设置接口的子网掩码。 4.应用说明 ifconfig是用来设置和配置网卡的命令行工具。为了手工配置网络,这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命令。使用该命令的好处是无须重新启动机器。要赋给eth0接口IP地址207.164.186.2,并且马上激活它,使用下面命令: #fconfig eth0 210.34.6.89 netmask 255.255.255.128 broadcast 210.34.6.127 该命令的作用是设置网卡eth0的IP地址、网络掩码和网络的本地广播地址。若运行不带任何参数的ifconfig命令,这个命令将显示机器所有激活接口的信息。带有“-a”参数的命令则显示所有接口的信息,包括没有激活的接口。注意,用ifconfig命令配置的网络设备参数,机器重新启动以后将会丢失。 如果要暂停某个网络接口的工作,可以使用down参数: #ifconfig eth0 down ip 1.作用 ip是iproute2软件包里面的一个强大的网络配置工具,它能够替代一些传统的网络管理工具,例如ifconfig、route等,使用权限为超级用户。几乎所有的Linux发行版本都支持该命令。 2.格式 ip [OPTIONS] OBJECT [COMMAND [ARGUMENTS]] 3.主要参数 OPTIONS是修改ip行为或改变其输出的选项。所有的选项都是以-字符开头,分为长、短两种形式。目前,ip支持如表1所示选项。 OBJECT是要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对象。目前ip认识的对象见表2所示。 表1 ip支持的选项 -V,-Version 打印ip的版本并退出。 -s,-stats,-statistics 输出更为详尽的信息。如果这个选项出现两次或多次,则输出的信息将更为详尽。 -f,-family 这个选项后面接协议种类,包括inet、inet6或link,强调使用的协议种类。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告诉ip使用的协议种类,ip就会使用默认值inet或any。link比较特殊,它表示不涉及任何网络协议。 -4 是-family inet的简写。 -6 是-family inet6的简写。 -0 是-family link的简写。 -o,-oneline 对每行记录都使用单行输出,回行用字符代替。如果需要使用wc、grep等工具处理ip的输出,则会用到这个选项。 -r,-resolve 查询域名解析系统,用获得的主机名代替主机IP地址 COMMAND 设置针对指定对象执行的操作,它和对象的类型有关。一般情况下,ip支持对象的增加(add)、删除(delete)和展示(show或list)。有些对象不支持这些操作,或者有其它的一些命令。对于所有的对象,用户可以使用help命令获得帮助。这个命令会列出这个对象支持的命令和参数的语法。如果没有指定对象的操作命令,ip会使用默认的命令。一般情况下,默认命令是list,如果对象不能列出,就会执行help命令。 ARGUMENTS 是命令的一些参数,它们倚赖于对象和命令。ip支持两种类型的参数:flag和parameter。flag由一个关键词组成;parameter由一个关键词加一个数值组成。为了方便,每个命令都有一个可以忽略的默认参数。例如,参数dev是ip link命令的默认参数,因此ip link ls eth0等于ip link ls dev eth0。我们将在后面的详细介绍每个命令的使用,命令的默认参数将使用default标出。 4.应用实例 添加IP地址192.168.2.2/24到eth0网卡上: #ip addr add 192.168.1.1/24 dev eth0 丢弃源地址属于192.168.2.0/24网络的所有数据报: #ip rule add from 192.168.2.0/24 prio 32777 reject ping 1.作用 ping检测主机网络接口状态,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ping [-dfnqrRv][-c][-i][-I][-l][-p][-s][-t] IP地址 3.主要参数 -d:使用Socket的SO_DEBUG功能。 -c:设置完成要求回应的次数。 -f:极限检测。 -i:指定收发信息的间隔秒数。 -I:网络界面使用指定的网络界面送出数据包。 -l:前置载入,设置在送出要求信息之前,先行发出的数据包。 -n:只输出数值。 -p:设置填满数据包的范本样式。 -q:不显示指令执行过程,开头和结尾的相关信息除外。 -r: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将数据包送到远端主机上。 -R:记录路由过程。 -s:设置数据包的大小。 -t:设置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v: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 ping 命令是使用最多的网络指令,通常我们使用它检测网络是否连通,它使用ICMP协议。但是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浏览器查看一个网页,但是却无法 ping通,这是因为一些网站处于安全考虑安装了防火墙。另外,也可以在自己计算机上试一试,通过下面的方法使系统对ping没有反应: #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netstat 1.作用 检查整个Linux网络状态。 2.格式 netstat [-acCeFghilMnNoprstuvVwx][-A][--ip] 3.主要参数 -a--all:显示所有连线中的Socket。 -A:列出该网络类型连线中的IP相关地址和网络类型。 -c--continuous:持续列出网络状态。 -C--cache:显示路由器配置的快取信息。 -e--extend:显示网络其它相关信息。 -F--fib:显示FIB。 -g--groups:显示多重广播功能群组组员名单。 -h--help:在线帮助。 -i--interfaces:显示网络界面信息表单。 -l--listening:显示监控中的服务器的Socket。 -M--masquerade:显示伪装的网络连线。 -n--numeric:直接使用IP地址,而不通过域名服务器。 -N--netlink--symbolic:显示网络硬件外围设备的符号连接名称。 -o--timers:显示计时器。 -p--programs:显示正在使用Socket的程序识别码和程序名称。 -r--route:显示Routing Table。 -s--statistice:显示网络工作信息统计表。 -t--tcp:显示TCP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u--udp:显示UDP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v--verbose: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V--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w--raw:显示RAW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x--unix:和指定“-A unix”参数相同。 --ip--inet:和指定“-A inet”参数相同。 4.应用实例 netstat 主要用于Linux察看自身的网络状况,如开启的端口、在为哪些用户服务,以及服务的状态等。此外,它还显示系统路由表、网络接口状态等。可以说,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状态的察看工具。在默认情况下,netstat只显示已建立连接的端口。如果要显示处于监听状态的所有端口,使用-a参数即可: #netstat -a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 0 *:32768 *:* LISTEN tcp 0 0 *:32769 *:* LISTEN tcp 0 0 *:nfs *:* LISTEN tcp 0 0 *:32770 *:* LISTEN tcp 0 0 *:868 *:* LISTEN tcp 0 0 *:617 *:* LISTEN tcp 0 0 *:mysql *:* LISTEN tcp 0 0 *:netbios-ssn *:* LISTEN tcp 0 0 *:sunrpc *:* LISTEN tcp 0 0 *:10000 *:* LISTEN tcp 0 0 *:http *:* LISTEN ...... 上面显示出,这台主机同时提供HTTP、FTP、NFS、MySQL等服务。 telnet 1.作用 telnet表示开启终端机阶段作业,并登入远端主机。telnet是一个Linux命令,同时也是一个协议(远程登陆协议)。 2.格式 telnet [-8acdEfFKLrx][-b][-e][-k][-l][-n][-S][-X][主机名称IP地址] 3.主要参数 -8:允许使用8位字符资料,包括输入与输出。 -a:尝试自动登入远端系统。 -b:使用别名指定远端主机名称。 -c:不读取用户专属目录里的.telnetrc文件。 -d:启动排错模式。 -e:设置脱离字符。 -E:滤除脱离字符。 -f: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F”参数相同。 -F:使用Kerberos V5认证时,加上此参数可把本地主机的认证数据上传到远端主机。 -k:使用Kerberos认证时,加上此参数让远端主机采用指定的领域名,而非该主机的域名。 -K:不自动登入远端主机。 -l:指定要登入远端主机的用户名称。 -L:允许输出8位字符资料。 -n:指定文件记录相关信息。 -r:使用类似rlogin指令的用户界面。 -S:服务类型,设置telnet连线所需的IP TOS信息。 -x:假设主机有支持数据加密的功能,就使用它。 -X:关闭指定的认证形态。 4.应用说明 用户使用telnet命令可以进行远程登录,并在远程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用户通过网络在远程计算机上登录,就像登录到本地机上执行命令一样。为了通过 telnet登录到远程计算机上,必须知道远程机上的合法用户名和口令。虽然有些系统确实为远程用户提供登录功能,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要限制来宾的操作权限,因此,这种情况下能使用的功能是很少的。 t
使用方法,解压到本地目录,配置path,即可在dos下使用linux命令。 windows下能直接执行的linux命令,基本包括日常所有,如:[.exe grolbp.exe regtool.exe a2p.exe grolj4.exe rm.exe a2p5.10.0.exe grops.exe rmdir.exe addftinfo.exe grotty.exe rmt.exe addr2line.exe gzip.exe run.exe alternatives.exe head.exe runcon.exe ar.exe hostid.exe rxvt.exe arch.exe hostname.exe scp.exe as.exe hpftodit.exe sdiff.exe ascii.exe i686-pc-cygwin-gcc-3.4.4.exe sed.exe ash.exe i686-pc-cygwin-gcc-3.exe semstat.exe awk.exe i686-pc-cygwin-gcc.exe semtool.exe banner.exe id.exe seq.exe base64.exe indxbib.exe setfacl.exe basename.exe info.exe setmetamode.exe bash.exe infokey.exe sftp-server.exe bigram.exe install-info.exe sftp.exe bunzip2.exe install.exe sh.exe bzcat.exe ipcrm.exe sha1sum.exe bzip2.exe ipcs.exe sha224sum.exe bzip2recover.exe join.exe sha256sum.exe c++filt.exe kill.exe sha384sum.exe cat.exe ld.exe sha512sum.exe cc-3.exe less.exe shmtool.exe cc.exe lessecho.exe shred.exe chcon.exe lesskey.exe shuf.exe chgrp.exe link.exe size.exe chmod.exe lkbib.exe sleep.exe chown.exe ln.exe soelim.exe chroot.exe locate.exe sort.exe cksum.exe login.exe split.exe cmp.exe logname.exe ssh-add.exe code.exe lookbib.exe ssh-agent.exe comm.exe lpr.exe ssh-keygen.exe conv.exe ls.exe ssh-keyscan.exe cp.exe make.exe ssh-keysign.exe cpp-3.exe makeinfo.exe ssh.exe cpp.exe man.exe sshd.exe crypt.exe man2html.exe ssp.exe csplit.exe manpath.exe stat.exe cut.exe md5sum.exe strace.exe cygcheck.exe mkdir.exe strings.exe cygpath.exe mkfifo.exe strip.exe cygrunsrv.exe mkgroup.exe stty.exe cygserver.exe mknod.exe su.exe cygstart.exe mkpasswd.exe sum.exe d2u.exe mkshortcut.exe svn.exe date.exe mktemp.exe svnadmin.exe dd.exe mount.exe svndumpfilter.exe df.exe msgtool.exe svnlook.exe diff.exe mv.exe svnsync.exe diff3.exe nc.exe svnversion.exe dir.exe ngettext.exe sync.exe dircolors.exe nice.exe tac.exe dirname.exe nl.exe tail.exe dlltool.exe nm.exe tar.exe dllwrap.exe nohup.exe tbl.exe dos2unix.exe objcopy.exe tee.exe du.exe objdump.exe test.exe dump.exe od.exe texindex.exe dumper.exe oldfind.exe tfmtodit.exe echo.exe openssl.exe touch.exe editrights.exe passwd.exe tr.exe egrep.exe paste.exe troff.exe env.exe pathchk.exe true.exe envsubst.exe peflags.exe tsort.exe eqn.exe perl.exe tty.exe expand.exe perl5.10.0.exe u2d.exe expr.exe pfbtops.exe umount.exe factor.exe pgawk-3.1.6.exe uname.exe false.exe pgawk.exe unexpand.exe fgrep.exe pic.exe uniq.exe find.exe pinky.exe unix2dos.exe fmt.exe post-grohtml.exe unlink.exe fold.exe pr.exe unprotoize-3.exe frcode.exe pre-grohtml.exe unprotoize.exe gawk-3.1.6.exe printenv.exe users.exe gawk.exe printf.exe vdir.exe gcc-3.exe protoize-3.exe vim.exe gcc.exe protoize.exe wc.exe gcov-3.exe ps.exe which.exe gcov.exe ptx.exe who.exe getclip.exe putclip.exe whoami.exe getfacl.exe pwd.exe windmc.exe gettext.exe ranlib.exe windres.exe gkill.exe readelf.exe xargs.exe gprof.exe readlink.exe xmlwf.exe grep.exe readshortcut.exe xxd.exe grn.exe realpath.exe yes.exe grodvi.exe rebase.exe zdump.exe groff.exe refer.exe zic.exe
ORACLE常用命令 一、ORACLE的启动和关闭 1、在单机环境下 要想启动或关闭ORACLE系统必须首先切换到ORACLE用户,如下 su - oracle a、启动ORACLE系统 oracle>svrmgrl SVRMGR>connect internal SVRMGR>startup SVRMGR>quit b、关闭ORACLE系统 oracle>svrmgrl SVRMGR>connect internal SVRMGR>shutdown SVRMGR>quit 启动oracle9i数据库命令: $ sqlplus /nolog SQL*Plus: Release 9.2.0.1.0 - Production on Fri Oct 31 13:53:53 2003 Copyright (c) 1982,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SQL> connect / as sysdba Connected to an idle instance. SQL> startup^C SQL> startup ORACLE instance started. 2、在双机环境下 要想启动或关闭ORACLE系统必须首先切换到root用户,如下 su - root a、启动ORACLE系统 hareg -y oracle b、关闭ORACLE系统 hareg -n oracle Oracle数据库有哪几种启动方式 说明: 有以下几种启动方式: 1、startup nomount 非安装启动,这种方式启动下可执行:重建控制文件、重建数据库 读取init.ora文件,启动instance,即启动SGA和后台进程,这种启动只需要init.ora文件。 2、startup mount dbname 安装启动,这种方式启动下可执行: 数据库日志归档、 数据库介质恢复、 使数据文件联机或脱机, 重新定位数据文件、重做日志文件。 执行“nomount”,然后打开控制文件,确认数据文件和联机日志文件的位置, 但此时不对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进行校验检查。 3、startup open dbname 先执行“nomount”,然后执行“mount”,再打开包括Redo log文件在内的所有数据库文件, 这种方式下可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4、startup,等于以下三个命令 startup nomount alter database mount alter database open 5、startup restrict 约束方式启动 这种方式能够启动数据库,但只允许具有一定特权的用户访问 非特权用户访问时,会出现以下提示: ERROR: ORA-01035: ORACLE 只允许具有 RESTRICTED SESSION 权限的用户使用 6、startup force 强制启动方式 当不能关闭数据库时,可以用startup force来完成数据库的关闭 先关闭数据库,再执行正常启动数据库命令 7、startup pfile=参数文件名 带初始化参数文件的启动方式 先读取参数文件,再按参数文件中的设置启动数据库 例:startup pfile=E:Oracleadminoradbpfileinit.ora 8、startup EXCLUSIVE 二、用户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字典  ORACLE的数据字典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随着数据库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数据库的变化而变化, 体现为sys用户下的一些表和视图。数据字典名称是大写的英文字符。 数据字典里存有用户信息、用户的权限信息、所有数据对象信息、表的约束条件、统计分析数据库的视图等。 我们不能手工修改数据字典里的信息。   很多时候,一般的ORACLE用户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它。   dictionary   全部数据字典表的名称和解释,它有一个同义词dict dict_column   全部数据字典表里字段名称和解释 如果我们想查询跟索引有关的数据字典时,可以用下面这条SQL语句: SQL>select * from dictionary where instr(comments,'index')>0; 如果我们想知道user_indexes表各字段名称的详细含义,可以用下面这条SQL语句: SQL>select column_name,comments from dict_columns where table_name='USER_INDEXES'; 依此类推,就可以轻松知道数据字典的详细名称和解释,不用查看ORACLE的其它文档资料了。 下面按类别列出一些ORACLE用户常用数据字典的查询使用方法。 1、用户 查看当前用户的缺省表空间 SQL>select username,default_tablespace from user_users; 查看当前用户的角色 SQL>select * from user_role_privs; 查看当前用户的系统权限和表级权限 SQL>select * from user_sys_privs; SQL>select * from user_tab_privs; 2、表 查看用户下所有的表 SQL>select * from user_tables; 查看名称包含log字符的表 SQL>select object_name,object_id from user_objects where instr(object_name,'LOG')>0; 查看某表的创建时间 SQL>select object_name,created from user_objects where object_name=upper('&table_name'); 查看某表的大小 SQL>select sum(bytes)/(1024*1024) as "size(M)" from user_segments where segment_name=upper('&table_name'); 查看放在ORACLE的内存区里的表 SQL>select table_name,cache from user_tables where instr(cache,'Y')>0; 3、索引 查看索引个数和类别 SQL>select index_name,index_type,table_name from user_indexes order by table_name; 查看索引被索引的字段 SQL>select * from user_ind_columns where index_name=upper('&index_name'); 查看索引的大小 SQL>select sum(bytes)/(1024*1024) as "size(M)" from user_segments where segment_name=upper('&index_name'); 4、序列号 查看序列号,last_number是当前值 SQL>select * from user_sequences; 5、视图 查看视图的名称 SQL>select view_name from user_views; 查看创建视图的select语句 SQL>set view_name,text_length from user_views; SQL>set long 2000; 说明:可以根据视图的text_length值设定set long 的大小 SQL>select text from user_views where view_name=upper('&view_name'); 6、同义词 查看同义词的名称 SQL>select * from user_synonyms; 7、约束条件 查看某表的约束条件 SQL>select constraint_name, constraint_type,search_condition, r_constraint_name from user_constraints where table_name = upper('&table_name'); SQL>select c.constraint_name,c.constraint_type,cc.column_name from user_constraints c,user_cons_columns cc where c.owner = upper('&table_owner') and c.table_name = upper('&table_name') and c.owner = cc.owner and c.constraint_name = cc.constraint_name order by cc.position; 8、存储函数和过程 查看函数和过程的状态 SQL>select object_name,status from user_objects where object_type='FUNCTION'; SQL>select object_name,status from user_objects where object_type='PROCEDURE'; 查看函数和过程的源代码 SQL>select text from all_source where owner=user and name=upper('&plsql_name'); 三、查看数据库的SQL 1、查看表空间的名称及大小 select t.tablespace_name, round(sum(bytes/(1024*1024)),0) ts_size from dba_tablespaces t, dba_data_files d where t.tablespace_name = d.tablespace_name group by t.tablespace_name; 2、查看表空间物理文件的名称及大小 select tablespace_name, file_id, file_name, round(bytes/(1024*1024),0) total_space from dba_data_files order by tablespace_name; 3、查看回滚段名称及大小 select segment_name, tablespace_name, r.status, (initial_extent/1024) InitialExtent,(next_extent/1024) NextExtent, max_extents, v.curext CurExtent From dba_rollback_segs r, v$rollstat v Where r.segment_id = v.usn(+) order by segment_name ; 4、查看控制文件 select name from v$controlfile; 5、查看日志文件 select member from v$logfile; 6、查看表空间的使用情况 select sum(bytes)/(1024*1024) as free_space,tablespace_name from dba_free_space group by tablespace_name; SELECT A.TABLESPACE_NAME,A.BYTES TOTAL,B.BYTES USED, C.BYTES FREE, (B.BYTES*100)/A.BYTES "% USED",(C.BYTES*100)/A.BYTES "% FREE" FROM SYS.SM$TS_AVAIL A,SYS.SM$TS_USED B,SYS.SM$TS_FREE C WHERE A.TABLESPACE_NAME=B.TABLESPACE_NAME AND A.TABLESPACE_NAME=C.TABLESPACE_NAME; 7、查看数据库库对象 select owner, object_type, status, count(*) count# from all_objects group by owner, object_type, status; 8、查看数据库的版本 Select version FROM Product_component_version Where SUBSTR(PRODUCT,1,6)='Oracle'; 9、查看数据库的创建日期和归档方式 Select Created, Log_Mode, Log_Mode From V$Database; 四、ORACLE用户连接的管理 用系统管理员,查看当前数据库有几个用户连接: SQL> select username,sid,serial# from v$session; 如果要停某个连接用 SQL> alter system kill session 'sid,serial#'; 如果这命令不行,找它UNIX的进程数 SQL> select pro.spid from v$session ses,v$process pro where ses.sid=21 and ses.paddr=pro.addr; 说明:21是某个连接的sid数 然后用 kill 命令杀此进程号。 五、SQL*PLUS使用 a、近入SQL*Plus $sqlplus 用户名/密码 退出SQL*Plus SQL>exit b、在sqlplus下得到帮助信息 列出全部SQL命令和SQL*Plus命令 SQL>help 列出某个特定的命令的信息 SQL>help 命令名 c、显示表结构命令DESCRIBE SQL>DESC 表名 d、SQL*Plus中的编辑命令 显示SQL缓冲区命令 SQL>L 修改SQL命令 首先要将待改正行变为当前行 SQL>n 用CHANGE命令修改内容 SQL>c/旧/新 重新确认是否已正确 SQL>L 使用INPUT命令可以在SQL缓冲区中增加一行或多行 SQL>i SQL>输入内容 e、调用外部系统编辑器 SQL>edit 文件名 可以使用DEFINE命令设置系统变量EDITOR来改变文本编辑器的类型,在login.sql文件中定义如下一行 DEFINE_EDITOR=vi f、运行命令文件 SQL>START test SQL>@test 常用SQL*Plus语句 a、表的创建、修改、删除 创建表的命令格式如下: create table 表名 (列说明列表); 为基表增加新列命令如下: ALTER TABLE 表名 ADD (列说明列表) 例:为test表增加一列Age,用来存放年龄 sql>alter table test add (Age number(3)); 修改基表列定义命令如下: 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 (列名 数据类型) 例:将test表中的Count列宽度加长为10个字符 sql>alter atble test modify (County char(10)); b、将一张表删除语句的格式如下: DORP TABLE 表名; 例:表删除将同时删除表的数据和表的定义 sql>drop table test c、表空间的创建、删除 六、ORACLE逻辑备份的SH文件 完全备份的SH文件:exp_comp.sh rq=` date +"%m%d" ` su - oracle -c "exp system/manager full=y inctype=complete file=/oracle/export/db_comp$rq.dmp" 累计备份的SH文件:exp_cumu.sh rq=` date +"%m%d" ` su - oracle -c "exp system/manager full=y inctype=cumulative file=/oracle/export/db_cumu$rq.dmp" 增量备份的SH文件: exp_incr.sh rq=` date +"%m%d" ` su - oracle -c "exp system/manager full=y inctype=incremental file=/oracle/export/db_incr$rq.dmp" root用户crontab文件 /var/spool/cron/crontabs/root增加以下内容 0 2 1 * * /oracle/exp_comp.sh 30 2 * * 0-5 /oracle/exp_incr.sh 45 2 * * 6 /oracle/exp_cumu.sh 当然这个时间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改变的,这只是一个例子。 七、ORACLE 常用的SQL语法和数据对象 一.数据控制语句 (DML) 部分 1.INSERT (往数据表里插入记录的语句)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名1, 字段名2, ……) VALUES ( 值1, 值2, ……);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名1, 字段名2, ……) SELECT (字段名1, 字段名2, ……) FROM 另外的表名; 字符串类型的字段值必须用单引号括起来, 例如: ’GOOD DAY’ 如果字段值里包含单引号’ 需要进行字符串转换, 我们把它替换成两个单引号''. 字符串类型的字段值超过定义的长度会出错, 最好在插入前进行长度校验. 日期字段的字段值可以用当前数据库的系统时间SYSDATE, 精确到秒 或者用字符串转换成日期型函数TO_DATE(‘2001-08-01’,’YYYY-MM-DD’) TO_DATE()还有很多种日期格式, 可以参看ORACLE DOC. 年-月-日 小时:分钟:秒 的格式YYYY-MM-DD HH24:MI:SS INSERT时最大可操作的字符串长度小于等于4000个单字节, 如果要插入更长的字符串, 请考虑字段用CLOB类型, 方法借用ORACLE里自带的DBMS_LOB程序包. INSERT时如果要用到从1开始自动增长的序列号, 应该先建立一个序列号 CREATE SEQUENCE 序列号的名称 (最好是表名+序列号标记) INCREMENT BY 1 START WITH 1 MAXVALUE 99999 CYCLE NOCACHE; 其中最大的值按字段的长度来定, 如果定义的自动增长的序列号 NUMBER(6) , 最大值为999999 INSERT 语句插入这个字段值为: 序列号的名称.NEXTVAL 2.DELETE (删除数据表里记录的语句) DELETE FROM表名 WHERE 条件; 注意:删除记录并不能释放ORACLE里被占用的数据块表空间. 它只把那些被删除的数据块标成unused. 如果确实要删除一个大表里的全部记录, 可以用 TRUNCATE 命令, 它可以释放占用的数据块表空间 TRUNCATE TABLE 表名; 此操作不可回退. 3.UPDATE (修改数据表里记录的语句) UPDATE表名 SET 字段名1=值1, 字段名2=值2, …… WHERE 条件; 如果修改的值N没有赋值或定义时, 将把原来的记录内容清为NULL, 最好在修改前进行非空校验; 值N超过定义的长度会出错, 最好在插入前进行长度校验.. 注意事项: A. 以上SQL语句对表都加上了行级锁, 确认完成后, 必须加上事物处理结束的命令 COMMIT 才能正式生效, 否则改变不一定写入数据库里. 如果想撤回这些操作, 可以用命令 ROLLBACK 复原. B. 在运行INSERT, DELETE 和 UPDATE 语句前最好估算一下可能操作的记录范围, 应该把它限定在较小 (一万条记录) 范围内,. 否则ORACLE处理这个事物用到很大的回退段. 程序响应慢甚至失去响应. 如果记录数上十万以上这些操作, 可以把这些SQL语句分段分次完成, 其间加上COMMIT 确认事物处理. 二.数据定义 (DDL) 部分 1.CREATE (创建表, 索引, 视图, 同义词, 过程, 函数, 数据库链接等) ORACLE常用的字段类型有 CHAR 固定长度的字符串 VARCHAR2 可变长度的字符串 NUMBER(M,N) 数字型M是位数总长度, N是小数的长度 DATE 日期类型 创建表时要把较小的不为空的字段放在前面, 可能为空的字段放在后面 创建表时可以用中文的字段名, 但最好还是用英文的字段名 创建表时可以给字段加上默认值, 例如 DEFAULT SYSDATE 这样每次插入和修改时, 不用程序操作这个字段都能得到动作的时间 创建表时可以给字段加上约束条件 例如 不允许重复 UNIQUE, 关键字 PRIMARY KEY 2.ALTER (改变表, 索引, 视图等) 改变表的名称 ALTER TABLE 表名1 TO 表名2; 在表的后面增加一个字段 ALTER TABLE表名 ADD 字段名 字段名描述; 修改表里字段的定义描述 ALTER TABLE表名 MODIFY字段名 字段名描述; 给表里的字段加上约束条件 ALTER TABLE 表名 ADD CONSTRAINT 约束名 PRIMARY KEY (字段名); ALTER TABLE 表名 ADD CONSTRAINT 约束名 UNIQUE (字段名); 把表放在或取出数据库的内存区 ALTER TABLE 表名 CACHE; ALTER TABLE 表名 NOCACHE; 3.DROP (删除表, 索引, 视图, 同义词, 过程, 函数, 数据库链接等) 删除表和它所有的约束条件 DROP TABLE 表名 CASCADE CONSTRAINTS; 4.TRUNCATE (清空表里的所有记录, 保留表的结构) TRUNCATE 表名; 三.查询语句 (SELECT) 部分 SELECT字段名1, 字段名2, …… FROM 表名1, [表名2, ……] WHERE 条件; 字段名可以带入函数 例如: COUNT(*), MIN(字段名), MAX(字段名), AVG(字段名), DISTINCT(字段名), TO_CHAR(DATE字段名,'YYYY-MM-DD HH24:MI:SS') NVL(EXPR1, EXPR2)函数 解释: IF EXPR1=NULL RETURN EXPR2 ELSE RETURN EXPR1 DECODE(AA﹐V1﹐R1﹐V2﹐R2....)函数 解释: IF AA=V1 THEN RETURN R1 IF AA=V2 THEN RETURN R2 ..… ELSE RETURN NULL LPAD(char1,n,char2)函数 解释: 字符char1按制定的位数n显示,不足的位数用char2字符串替换左边的空位 字段名之间可以进行算术运算 例如: (字段名1*字段名1)/3 查询语句可以嵌套 例如: SELECT …… FROM (SELECT …… FROM表名1, [表名2, ……] WHERE 条件) WHERE 条件2; 两个查询语句的结果可以做集合操作 例如: 并集UNION(去掉重复记录), 并集UNION ALL(不去掉重复记录), 差集MINUS, 交集INTERSECT 分组查询 SELECT字段名1, 字段名2, …… FROM 表名1, [表名2, ……] GROUP BY字段名1 [HAVING 条件] ; 两个以上表之间的连接查询 SELECT字段名1, 字段名2, …… FROM 表名1, [表名2, ……] WHERE 表名1.字段名 = 表名2. 字段名 [ AND ……] ; SELECT字段名1, 字段名2, …… FROM 表名1, [表名2, ……] WHERE 表名1.字段名 = 表名2. 字段名(+) [ AND ……] ; 有(+)号的字段位置自动补空值 查询结果集的排序操作, 默认的排序是升序ASC, 降序是DESC SELECT字段名1, 字段名2, …… FROM 表名1, [表名2, ……] ORDER BY字段名1, 字段名2 DESC; 字符串模糊比较的方法 INSTR(字段名, ‘字符串’)>0 字段名 LIKE ‘字符串%’ [‘%字符串%’] 每个表都有一个隐含的字段ROWID, 它标记着记录的唯一性. 四.ORACLE里常用的数据对象 (SCHEMA) 1.索引 (INDEX) CREATE INDEX 索引名ON 表名 ( 字段1, [字段2, ……] ); ALTER INDEX 索引名 REBUILD; 一个表的索引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特殊的大表除外), 最好用单字段索引, 结合SQL语句的分析执行情况, 也可以建立多字段的组合索引和基于函数的索引 ORACLE8.1.7字符串可以索引的最大长度为1578 单字节 ORACLE8.0.6字符串可以索引的最大长度为758 单字节 2.视图 (VIEW) CREATE VIEW 视图名AS SELECT …. FROM …..; ALTER VIEW视图名 COMPILE; 视图仅是一个SQL查询语句, 它可以把表之间复杂的关系简洁化. 3.同义词 (SYNONMY) CREATE SYNONYM同义词名FOR 表名; CREATE SYNONYM同义词名FOR 表名@数据库链接名; 4.数据库链接 (DATABASE LINK) CREATE DATABASE LINK数据库链接名CONNECT TO 用户名 IDENTIFIED BY 密码 USING ‘数据库连接字符串’; 数据库连接字符串可以用NET8 EASY CONFIG或者直接修改TNSNAMES.ORA里定义. 数据库参数global_name=true时要求数据库链接名称跟远端数据库名称一样 数据库全局名称可以用以下命令查出 SELECT * FROM GLOBAL_NAME; 查询远端数据库里的表 SELECT …… FROM 表名@数据库链接名; 五.权限管理 (DCL) 语句 1.GRANT 赋于权限 常用的系统权限集合有以下三个: CONNECT(基本的连接), RESOURCE(程序开发), DBA(数据库管理) 常用的数据对象权限有以下五个: ALL ON 数据对象名, SELECT ON 数据对象名, UPDATE ON 数据对象名, DELETE ON 数据对象名, INSERT ON 数据对象名, ALTER ON 数据对象名 GRANT CONNECT, RESOURCE TO 用户名; GRANT SELECT ON 表名 TO 用户名; GRANT SELECT, INSERT, DELETE ON表名 TO 用户名1, 用户名2; 2.REVOKE 回收权限 REVOKE CONNECT, RESOURCE FROM 用户名; REVOKE SELECT ON 表名 FROM 用户名; REVOKE SELECT, INSERT, DELETE ON表名 FROM 用户名1, 用户名2; 查询数据库中第63号错误: select orgaddr,destaddr from sm_histable0116 where error_code='63'; 查询数据库中开户用户最大提交和最大下发数: select MSISDN,TCOS,OCOS from ms_usertable; 查询数据库中各种错误代码的总和: select error_code,count(*) from sm_histable0513 group by error_code order by error_code; 查询报表数据库中话单统计种类查询。 select sum(Successcount) from tbl_MiddleMt0411 where ServiceType2=111 select sum(successcount),servicetype from tbl_middlemt0411 group by servicetype 原文地址:http://www.cnoug.org/viewthread.php?tid=60293 //创建一个控制文件命令到跟踪文件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增加一个新的日志文件组的语句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4 (’/db01/oracle/CC1/log_1c.dbf’, ’/db02/oracle/CC1/log_2c.dbf’) size 5M;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member ’/db03/oracle/CC1/log_3c.dbf’ to group 4; //在Server Manager上MOUNT并打开一个数据库: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ORA1 exclusive; alter database open; //生成数据字典 @catalog @catproc //在init.ora 中备份数据库的位置 log_archive_dest_1 = ’/db00/arch’ log_archive_dest_state_1 =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2 = "service=stby.world mandatory reopen=60" log_archive_dest_state_2 = enable //对用户的表空间的指定和管理相关的语句 create user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alter user USERNAME default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alter user SYSTEM quota 0 on SYSTEM; alter user SYSTEM quota 50M on TOOLS; create user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DATA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alter user USERNAME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重新指定一个数据文件的大小 :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resize 200M; //创建一个自动扩展的数据文件: create tablespace DATA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size 200M autoextend ON next 10M maxsize 250M; //在表空间上增加一个自动扩展的数据文件: alter tablespace DATA add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2.dbf’ size 50M autoextend ON maxsize 300M; //修改参数: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autoextend ON maxsize 300M; //在数据文件移动期间重新命名: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db01/oracle/CC1/data01.dbf’ to ’/db02/oracle/CC1/data01.dbf’; alter tablespace DATA rename datafile ’/db01/oracle/CC1/data01.dbf’ to ’/db02/oracle/CC1/data01.dbf’;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db05/oracle/CC1/redo01CC1.dbf’ to ’/db02/oracle/CC1/redo01CC1.dbf’;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resize 80M; //创建和使用角色: create role APPLICATION_USER;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APPLICATION_USER; grant APPLICATION_USER to username; //回滚段的管理 create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tablespace RBS; alter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offline; drop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alter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online; //回滚段上指定事务 commit; set transaction use rollback segment ROLL_BATCH; insert into TABLE_NAME select * from DATA_LOAD_TABLE; commit; //查询回滚段的 大小和优化参数 select * from DBA_SEGMENTS where Segment_Type = ’ROLLBACK’; select N.Name, /* rollback segment name */ S.OptSize /* rollback segment OPTIMAL size */ from V$ROLLNAME N, V$ROLLSTAT S where N.USN=S.USN; //回收回滚段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1 shrink to 15M;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1 shrink; //例子 set transaction use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alter tablespace RBS default storage (initial 125K next 125K minextents 18 maxextents 249) create rollback segment R4 tablespace RBS storage (optimal 2250K);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4 online; select Sessions_Highwater from V$LICENSE; grant select on EMPLOYEE to PUBLIC; //用户和角色 create role ACCOUNT_CREATOR; grant CREATE SESSION, CREATE USER, ALTER USER to ACCOUNT_CREATOR;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NONE;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CONNECT;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all except ACCOUNT_CREATOR; alter profile DEFAULT limit idle_time 60; create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limit FAILED_LOGIN_ATTEMPTS 5; create user JANE identified by EYRE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JANE; alter user JANE account unlock; alter user JANE account lock; alter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limit PASSWORD_LIFE_TIME 30; alter user jane password expire; //创建操作系统用户 REM Creating OPS$ accounts create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by SOME_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REM Using identified externally create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externally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执行ORAPWD ORAPWD FILE=filename PASSWORD=password ENTRIES=max_users create role APPLICATION_USER;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APPLICATION_USER; create role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EMPLOYEE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TIME_CARDS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DEPARTMENT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APPLICATION_USER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DATA_ENTRY_CLERK to MCGREGOR; grant DATA_ENTRY_CLERK to BPOTTER with admin option; //设置角色 set role DATA_ENTRY_CLERK; set role NONE; //回收权利: revoke delete on EMPLOYEE from PETER; revoke all on EMPLOYEE from MCGREGOR; //回收角色: revoke ACCOUNT_CREATOR from HELPDESK; drop user USERNAME cascade; grant SELECT on EMPLOYEE to MCGREGOR with grant option; grant SELECT on THUMPER.EMPLOYEE to BPOTTER with grant option; revoke SELECT on EMPLOYEE from MCGREGOR; create user MCGREGOR identified by VALUES ’1A2DD3CCEE354DFA’; alter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by VALUES ’no way’; //备份与恢复 使用 export 程序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compress=Y owner=(HR,THUMPER) exp system/manager file=hr.dmp owner=HR indexes=Y compres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hr.dmp full=Y buffer=64000 commit=Y //备份表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TABLES=(Thumper.SALES) //备份分区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TABLES=(Thumper.SALES:Part1) //输入例子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buffer=64000 commit=Y exp system/manager file=thumper.dat owner=thumper grants=N indexes=Y compress=Y row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thumper.dat FROMUSER=thumper TOUSER=flower rows=Y indexe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full=Y commit=Y buffer=64000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ignore=N rows=N commit=Y buffer=64000 //使用操作系统备份命令 REM TAR examples tar -cvf /dev/rmt/0hc /db0[1-9]/oracle/CC1 tar -rvf /dev/rmt/0hc /orasw/app/oracle/CC1/pfile/initcc1.ora tar -rvf /dev/rmt/0hc /db0[1-9]/oracle/CC1 /orasw/app/oracle/CC1/pfile/initcc1.ora //离线备份的shell脚本 ORACLE_SID=cc1; export ORACLE_SID ORAENV_ASK=NO; export ORAENV_ASK . oraenv svrmgrl <<EOF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hutdown immediate; exit EOF1 insert backup commands like the "tar" commands here svrmgrl <<EOF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EOF2 //在Server Manager上设置为archivelog mode: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cc1;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archive log start; alter database open; //在Server Manager上设置为archivelog mode: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cc1; alter database noarchivelog; alter database open; select Name,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like ’log_archive%’; //联机备份的脚本 # # Sample Hot Backup Script for a UNIX File System database # # Set up environment variables: ORACLE_SID=cc1; export ORACLE_SID ORAENV_ASK=NO; export ORAENV_ASK . oraenv svrmgrl <<EOFarch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REM REM 备份 SYSTEM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SYSTEM begin backup; !tar -cvf /dev/rmt/0hc /db01/oracle/CC1/sys01.dbf alter tablespace SYSTEM end backup; REM REM The SYSTEM tablespace has now been written to a REM tar saveset on the tape device /dev/rmt/0hc. The REM rest of the tars must use the "-rvf" clause to append REM to that saveset. REM REM 备份 RBS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RBS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2/oracle/CC1/rbs01.dbf alter tablespace RBS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DATA tablespace REM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example, this tablespace REM will contain two files, data01.dbf and data02.dbf. REM The * wildcard will be used in the filename. REM alter tablespace DATA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3/oracle/CC1/data0*.dbf alter tablespace DATA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INDEXES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INDEXES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4/oracle/CC1/indexes01.dbf alter tablespace INDEXES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TEMP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TEMP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5/oracle/CC1/temp01.dbf alter tablespace TEMP end backup; REM REM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to back up the rest REM of the tablespaces. REM REM REM Step 2. 备份归档日志文件. archive log stop REM REM Exit Server Manager, using the indicator set earlier. exit EOFarch1 # # Record which files are in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 Do this by setting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that is # equal to the directory listing for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For this example, the log_archive_dest is # /db01/oracle/arch/CC1. # FILES=`ls /db01/oracle/arch/CC1/arch*.dbf`; export FILES # # Now go back into Server Manager and restart the # archiving process. Set an indicator (called EOFarch2 # in this exampl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Now back up the archived redo logs to the tape # device via the "tar" command, then delete them # from the destination device via the "rm" command. # You may choose to compress them instead. # tar -rvf /dev/rmt/0hc $FILES rm -f $FILES # # Step 3. 备份控制文件到磁盘. # svrmgrl <<EOFarch3 connect internal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db01/oracle/CC1/CC1controlfile.bck’; exit EOFarch3 # # 备份控制文件到磁带. # tar -rvf /dev/rmt/0hc /db01/oracle/CC1/CC1controlfile.bck # # End of hot backup script. //自动生成开始备份的脚本 set pagesize 0 feedback off select ’alt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begin backup;’ from DBA_TABLESPACES where Status ’INVALID’ spool alter_begin.sql / spool off //自动生成备份结束的脚本 set pagesize 0 feedback off select ’alt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end backup;’ from DBA_TABLESPACES where Status ’INVALID’ spool alter_end.sql / spool off //备份归档日志文件的脚本. REM See text for alternatives. # Step 1: Stop the archiving process. This will keep # additional archived redo log files from being written # to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during this process. # svrmgrl <<EOFarch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op; REM REM Exit Server Manager using the indicator set earlier. exit EOFarch1 # # Step 2: Record which files are in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Do this by setting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that is # equal to the directory listing for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For this example, the log_archive_dest is # /db01/oracle/arch/CC1. # FILES=`ls /db01/oracle/arch/CC1/arch*.dbf`; export FILES # # Step 3: Go back into Server Manager and restart the # archiving process. Set an indicator (called EOFarch2 # in this exampl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Step 4. Back up the archived redo logs to the tape # device via the "tar" command, then delete them # from the destination device via the "rm" command. # tar -rvf /dev/rmt/0hc $FILES # # Step 5. Delete those files from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 rm -f $FILES # # End of archived redo log file backup script. REM 磁盘到磁盘的备份 REM REM Back up the RBS tablespace - to another disk (UNIX) REM alter tablespace RBS begin backup; !cp /db02/oracle/CC1/rbs01.dbf /db10/oracle/CC1/backups alter tablespace RBS end backup; REM REM 移动归档日志文件的shell脚本 # # Procedure for moving archived redo logs to another devic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op; !mv /db01/oracle/arch/CC1 /db10/oracle/arch/CC1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end of archived redo log directory move. //生成创建控制文件命令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时间点恢复的例子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instance_name; recover database until time ’1999-08-07:14:40:00’; //创建恢复目录 rman rcvcat rman/rman@ // 在(UNIX)下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rcvcat; // 在(NT)下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RCVCAT"; //连接描述符范例 (DESCRIPTION= (ADDRESS= (PROTOCOL=TCP) (HOST=HQ) (PORT=1521)) (CONNECT DATA= (SID=loc))) // listener.ora 的条目entry // listener.ora 的条目entry LISTENER = (ADDRESS_LIST = (ADDRESS= (PROTOCOL=IPC) (KEY= loc.world) ) ) SID_LIST_LISTENER = (SID_LIST = (SID_DESC = (SID_NAME = loc) (ORACLE_HOME = /orasw/app/oracle/product/8.1.5.1) ) ) // tnsnames.ora 的条目 LOC= (DESCRIPTION= (ADDRESS = (PROTOCOL = TCP) (HOST = HQ) (PORT = 1521)) )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loc) (INSTANCE_NAME = loc) ) ) //连接参数的设置(sql*net) LOC =(DESCRIPTION= (ADDRESS= (COMMUNITY=TCP.HQ.COMPANY) (PROTOCOL=TCP) (HOST=HQ) (PORT=1521)) (CONNECT DATA= (SID=loc))) //参数文件配置范例 // tnsnames.ora HQ =(DESCRIPTION= (ADDRESS= (PROTOCOL=TCP) (HOST=HQ) (PORT=1521)) (CONNECT DATA= (SID=loc))) // listener.ora LISTENER = (ADDRESS_LIST = (ADDRESS= (PROTOCOL=IPC) (KEY= loc) ) ) SID_LIST_LISTENER = (SID_LIST = (SID_DESC = (SID_NAME = loc) (ORACLE_HOME = /orasw/app/oracle/product/8.1.5.1) ) ) // Oracle8I tnsnames.ora LOC= (DESCRIPTION= (ADDRESS = (PROTOCOL = TCP) (HOST = HQ) (PORT = 1521)) )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loc) (INSTANCE_NAME = loc) ) ) //使用 COPY 实现数据库之间的复制 copy from remote_username/remote_password@service_name to username/password@service_name [append|create|insert|replace] TABLE_NAME using subquery; REM COPY example set copycommit 1 set arraysize 1000 copy from HR/PUFFINSTUFF@loc - create EMPLOYEE - using - select * from EMPLOYEE //监视器的管理 lsnrctl start lsnrctl start my_lsnr lsnrctl status lsnrctl status hq 检查监视器的进程 ps -ef | grep tnslsnr //在 lsnrctl 内停止监视器 set password lsnr_password stop //在lsnrctl 内列出所有的服务 set password lsnr_password services //启动或停止一个NT的listener net start OracleTNSListener net stop OracleTNSListener // tnsnames.ora 文件的内容 fld1 = (DESCRIPTION = (ADDRESS_LIST = (ADDRESS = (PROTOCOL = TCP) (HOST = server1.fld.com)(PORT = 1521)) ) (CONNECT_DATA = (SID = fld1) ) ) //操作系统网络的管理 telnet host_name ping host_name /etc/hosts 文件 130.110.238.109 nmhost 130.110.238.101 txhost 130.110.238.102 azhost arizona //oratab 表项 loc:/orasw/app/oracle/product/8.1.5.1:Y cc1:/orasw/app/oracle/product/8.1.5.1:N old:/orasw/app/oracle/product/8.1.5.0:Y //创建一个控制文件命令到跟踪文件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增加一个新的日志文件组的语句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4 (’/db01/oracle/CC1/log_1c.dbf’, ’/db02/oracle/CC1/log_2c.dbf’) size 5M;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member ’/db03/oracle/CC1/log_3c.dbf’ to group 4; //在Server Manager上MOUNT并打开一个数据库: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ORA1 exclusive; alter database open; //生成数据字典 @catalog @catproc //在init.ora 中备份数据库的位置 log_archive_dest_1 = ’/db00/arch’ log_archive_dest_state_1 =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2 = "service=stby.world mandatory reopen=60" log_archive_dest_state_2 = enable //对用户的表空间的指定和管理相关的语句 create user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alter user USERNAME default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alter user SYSTEM quota 0 on SYSTEM; alter user SYSTEM quota 50M on TOOLS; create user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DATA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alter user USERNAME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重新指定一个数据文件的大小 :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resize 200M; //创建一个自动扩展的数据文件: create tablespace DATA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size 200M autoextend ON next 10M maxsize 250M; //在表空间上增加一个自动扩展的数据文件: alter tablespace DATA add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2.dbf’ size 50M autoextend ON maxsize 300M; //修改参数: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autoextend ON maxsize 300M; //在数据文件移动期间重新命名: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db01/oracle/CC1/data01.dbf’ to ’/db02/oracle/CC1/data01.dbf’; alter tablespace DATA rename datafile ’/db01/oracle/CC1/data01.dbf’ to ’/db02/oracle/CC1/data01.dbf’;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db05/oracle/CC1/redo01CC1.dbf’ to ’/db02/oracle/CC1/redo01CC1.dbf’;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resize 80M; //创建和使用角色: create role APPLICATION_USER;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APPLICATION_USER; grant APPLICATION_USER to username; //回滚段的管理 create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tablespace RBS; alter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offline; drop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alter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online; //回滚段上指定事务 commit; set transaction use rollback segment ROLL_BATCH; insert into TABLE_NAME select * from DATA_LOAD_TABLE; commit; //查询回滚段的 大小和优化参数 select * from DBA_SEGMENTS where Segment_Type = ’ROLLBACK’; select N.Name, /* rollback segment name */ S.OptSize /* rollback segment OPTIMAL size */ from V$ROLLNAME N, V$ROLLSTAT S where N.USN=S.USN; //回收回滚段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1 shrink to 15M;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1 shrink; //例子 set transaction use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alter tablespace RBS default storage (initial 125K next 125K minextents 18 maxextents 249) create rollback segment R4 tablespace RBS storage (optimal 2250K);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4 online; select Sessions_Highwater from V$LICENSE; grant select on EMPLOYEE to PUBLIC; //用户和角色 create role ACCOUNT_CREATOR; grant CREATE SESSION, CREATE USER, ALTER USER to ACCOUNT_CREATOR;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NONE;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CONNECT;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all except ACCOUNT_CREATOR; alter profile DEFAULT limit idle_time 60; create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limit FAILED_LOGIN_ATTEMPTS 5; create user JANE identified by EYRE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JANE; alter user JANE account unlock; alter user JANE account lock; alter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limit PASSWORD_LIFE_TIME 30; alter user jane password expire; //创建操作系统用户 REM Creating OPS$ accounts create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by SOME_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REM Using identified externally create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externally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执行ORAPWD ORAPWD FILE=filename PASSWORD=password ENTRIES=max_users create role APPLICATION_USER;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APPLICATION_USER; create role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EMPLOYEE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TIME_CARDS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DEPARTMENT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APPLICATION_USER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DATA_ENTRY_CLERK to MCGREGOR; grant DATA_ENTRY_CLERK to BPOTTER with admin option; //设置角色 set role DATA_ENTRY_CLERK; set role NONE; //回收权利: revoke delete on EMPLOYEE from PETER; revoke all on EMPLOYEE from MCGREGOR; //回收角色: revoke ACCOUNT_CREATOR from HELPDESK; drop user USERNAME cascade; grant SELECT on EMPLOYEE to MCGREGOR with grant option; grant SELECT on THUMPER.EMPLOYEE to BPOTTER with grant option; revoke SELECT on EMPLOYEE from MCGREGOR; create user MCGREGOR identified by VALUES ’1A2DD3CCEE354DFA’; alter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by VALUES ’no way’; //备份与恢复 使用 export 程序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compress=Y owner=(HR,THUMPER) exp system/manager file=hr.dmp owner=HR indexes=Y compres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hr.dmp full=Y buffer=64000 commit=Y //备份表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TABLES=(Thumper.SALES) //备份分区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TABLES=(Thumper.SALES:Part1) //输入例子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buffer=64000 commit=Y exp system/manager file=thumper.dat owner=thumper grants=N indexes=Y compress=Y row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thumper.dat FROMUSER=thumper TOUSER=flower rows=Y indexe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full=Y commit=Y buffer=64000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ignore=N rows=N commit=Y buffer=64000 //使用操作系统备份命令 REM TAR examples tar -cvf /dev/rmt/0hc /db0[1-9]/oracle/CC1 tar -rvf /dev/rmt/0hc /orasw/app/oracle/CC1/pfile/initcc1.ora tar -rvf /dev/rmt/0hc /db0[1-9]/oracle/CC1 /orasw/app/oracle/CC1/pfile/initcc1.ora //离线备份的shell脚本 ORACLE_SID=cc1; export ORACLE_SID ORAENV_ASK=NO; export ORAENV_ASK . oraenv svrmgrl <<EOF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hutdown immediate; exit EOF1 insert backup commands like the "tar" commands here svrmgrl <<EOF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EOF2 //在Server Manager上设置为archivelog mode: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cc1;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archive log start; alter database open; //在Server Manager上设置为archivelog mode: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cc1; alter database noarchivelog; alter database open; select Name,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like ’log_archive%’; //联机备份的脚本 # # Sample Hot Backup Script for a UNIX File System database # # Set up environment variables: ORACLE_SID=cc1; export ORACLE_SID ORAENV_ASK=NO; export ORAENV_ASK . oraenv svrmgrl <<EOFarch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REM REM 备份 SYSTEM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SYSTEM begin backup; !tar -cvf /dev/rmt/0hc /db01/oracle/CC1/sys01.dbf alter tablespace SYSTEM end backup; REM REM The SYSTEM tablespace has now been written to a REM tar saveset on the tape device /dev/rmt/0hc. The REM rest of the tars must use the "-rvf" clause to append REM to that saveset. REM REM 备份 RBS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RBS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2/oracle/CC1/rbs01.dbf alter tablespace RBS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DATA tablespace REM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example, this tablespace REM will contain two files, data01.dbf and data02.dbf. REM The * wildcard will be used in the filename. REM alter tablespace DATA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3/oracle/CC1/data0*.dbf alter tablespace DATA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INDEXES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INDEXES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4/oracle/CC1/indexes01.dbf alter tablespace INDEXES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TEMP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TEMP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5/oracle/CC1/temp01.dbf alter tablespace TEMP end backup; REM REM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to back up the rest REM of the tablespaces. REM REM REM Step 2. 备份归档日志文件. archive log stop REM REM Exit Server Manager, using the indicator set earlier. exit EOFarch1 # # Record which files are in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 Do this by setting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that is # equal to the directory listing for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For this example, the log_archive_dest is # /db01/oracle/arch/CC1. # FILES=`ls /db01/oracle/arch/CC1/arch*.dbf`; export FILES # # Now go back into Server Manager and restart the # archiving process. Set an indicator (called EOFarch2 # in this exampl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Now back up the archived redo logs to the tape # device via the "tar" command, then delete them # from the destination device via the "rm" command. # You may choose to compress them instead. # tar -rvf /dev/rmt/0hc $FILES rm -f $FILES # # Step 3. 备份控制文件到磁盘. # svrmgrl <<EOFarch3 connect internal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db01/oracle/CC1/CC1controlfile.bck’; exit EOFarch3 # # 备份控制文件到磁带. # tar -rvf /dev/rmt/0hc /db01/oracle/CC1/CC1controlfile.bck # # End of hot backup script. //自动生成开始备份的脚本 set pagesize 0 feedback off select ’alt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begin backup;’ from DBA_TABLESPACES where Status ’INVALID’ spool alter_begin.sql / spool off //自动生成备份结束的脚本 set pagesize 0 feedback off select ’alt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end backup;’ from DBA_TABLESPACES where Status ’INVALID’ spool alter_end.sql / spool off //备份归档日志文件的脚本. REM See text for alternatives. # Step 1: Stop the archiving process. This will keep # additional archived redo log files from being written # to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during this process. # svrmgrl <<EOFarch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op; REM REM Exit Server Manager using the indicator set earlier. exit EOFarch1 # # Step 2: Record which files are in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Do this by setting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that is # equal to the directory listing for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For this example, the log_archive_dest is # /db01/oracle/arch/CC1. # FILES=`ls /db01/oracle/arch/CC1/arch*.dbf`; export FILES # # Step 3: Go back into Server Manager and restart the # archiving process. Set an indicator (called EOFarch2 # in this exampl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Step 4. Back up the archived redo logs to the tape # device via the "tar" command, then delete them # from the destination device via the "rm" command. # tar -rvf /dev/rmt/0hc $FILES # # Step 5. Delete those files from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 rm -f $FILES # # End of archived redo log file backup script. REM 磁盘到磁盘的备份 REM REM Back up the RBS tablespace - to another disk (UNIX) REM alter tablespace RBS begin backup; !cp /db02/oracle/CC1/rbs01.dbf /db10/oracle/CC1/backups alter tablespace RBS end backup; REM REM 移动归档日志文件的shell脚本 # # Procedure for moving archived redo logs to another devic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op; !mv /db01/oracle/arch/CC1 /db10/oracle/arch/CC1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end of archived redo log directory move. //生成创建控制文件命令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时间点恢复的例子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instance_name; recover database until time ’1999-08-07:14:40:00’; //创建恢复目录 rman rcvcat rman/rman@ // 在(UNIX)下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rcvcat; // 在(NT)下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RCVCAT"; //连接描述符范例 (DESCRIPTION= (ADDRESS= (PROTOCOL=TCP) (HOST=HQ) (PORT=1521)) (CONNECT DATA= (SID=loc))) // listener.ora 的条目entry //创建一个控制文件命令到跟踪文件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增加一个新的日志文件组的语句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4 (’/db01/oracle/CC1/log_1c.dbf’, ’/db02/oracle/CC1/log_2c.dbf’) size 5M;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member ’/db03/oracle/CC1/log_3c.dbf’ to group 4; //在Server Manager上MOUNT并打开一个数据库: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ORA1 exclusive; alter database open; //生成数据字典 @catalog @catproc //在init.ora 中备份数据库的位置 log_archive_dest_1 = ’/db00/arch’ log_archive_dest_state_1 =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2 = "service=stby.world mandatory reopen=60" log_archive_dest_state_2 = enable //对用户的表空间的指定和管理相关的语句 create user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alter user USERNAME default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alter user SYSTEM quota 0 on SYSTEM; alter user SYSTEM quota 50M on TOOLS; create user USERNAME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DATA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alter user USERNAME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重新指定一个数据文件的大小 :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resize 200M; //创建一个自动扩展的数据文件: create tablespace DATA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size 200M autoextend ON next 10M maxsize 250M; //在表空间上增加一个自动扩展的数据文件: alter tablespace DATA add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2.dbf’ size 50M autoextend ON maxsize 300M; //修改参数: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autoextend ON maxsize 300M; //在数据文件移动期间重新命名: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db01/oracle/CC1/data01.dbf’ to ’/db02/oracle/CC1/data01.dbf’; alter tablespace DATA rename datafile ’/db01/oracle/CC1/data01.dbf’ to ’/db02/oracle/CC1/data01.dbf’;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db05/oracle/CC1/redo01CC1.dbf’ to ’/db02/oracle/CC1/redo01CC1.dbf’; alter database datafile ’/db05/oracle/CC1/data01.dbf’ resize 80M; //创建和使用角色: create role APPLICATION_USER;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APPLICATION_USER; grant APPLICATION_USER to username; //回滚段的管理 create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tablespace RBS; alter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offline; drop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alter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online; //回滚段上指定事务 commit; set transaction use rollback segment ROLL_BATCH; insert into TABLE_NAME select * from DATA_LOAD_TABLE; commit; //查询回滚段的 大小和优化参数 select * from DBA_SEGMENTS where Segment_Type = ’ROLLBACK’; select N.Name, /* rollback segment name */ S.OptSize /* rollback segment OPTIMAL size */ from V$ROLLNAME N, V$ROLLSTAT S where N.USN=S.USN; //回收回滚段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1 shrink to 15M;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1 shrink; //例子 set transaction use rollback segment SEGMENT_NAME alter tablespace RBS default storage (initial 125K next 125K minextents 18 maxextents 249) create rollback segment R4 tablespace RBS storage (optimal 2250K); alter rollback segment R4 online; select Sessions_Highwater from V$LICENSE; grant select on EMPLOYEE to PUBLIC; //用户和角色 create role ACCOUNT_CREATOR; grant CREATE SESSION, CREATE USER, ALTER USER to ACCOUNT_CREATOR;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NONE;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CONNECT; alter user THUMPER default role all except ACCOUNT_CREATOR; alter profile DEFAULT limit idle_time 60; create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limit FAILED_LOGIN_ATTEMPTS 5; create user JANE identified by EYRE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JANE; alter user JANE account unlock; alter user JANE account lock; alter profile LIMITED_PROFILE limit PASSWORD_LIFE_TIME 30; alter user jane password expire; //创建操作系统用户 REM Creating OPS$ accounts create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by SOME_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REM Using identified externally create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externally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执行ORAPWD ORAPWD FILE=filename PASSWORD=password ENTRIES=max_users create role APPLICATION_USER;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APPLICATION_USER; create role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EMPLOYEE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TIME_CARDS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select, insert on THUMPER.DEPARTMENT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APPLICATION_USER to DATA_ENTRY_CLERK; grant DATA_ENTRY_CLERK to MCGREGOR; grant DATA_ENTRY_CLERK to BPOTTER with admin option; //设置角色 set role DATA_ENTRY_CLERK; set role NONE; //回收权利: revoke delete on EMPLOYEE from PETER; revoke all on EMPLOYEE from MCGREGOR; //回收角色: revoke ACCOUNT_CREATOR from HELPDESK; drop user USERNAME cascade; grant SELECT on EMPLOYEE to MCGREGOR with grant option; grant SELECT on THUMPER.EMPLOYEE to BPOTTER with grant option; revoke SELECT on EMPLOYEE from MCGREGOR; create user MCGREGOR identified by VALUES ’1A2DD3CCEE354DFA’; alter user OPS$FARMER identified by VALUES ’no way’; //备份与恢复 使用 export 程序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compress=Y owner=(HR,THUMPER) exp system/manager file=hr.dmp owner=HR indexes=Y compres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hr.dmp full=Y buffer=64000 commit=Y //备份表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TABLES=(Thumper.SALES) //备份分区 ex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TABLES=(Thumper.SALES:Part1) //输入例子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buffer=64000 commit=Y exp system/manager file=thumper.dat owner=thumper grants=N indexes=Y compress=Y row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thumper.dat FROMUSER=thumper TOUSER=flower rows=Y indexes=Y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full=Y commit=Y buffer=64000 imp system/manager file=expdat.dmp ignore=N rows=N commit=Y buffer=64000 //使用操作系统备份命令 REM TAR examples tar -cvf /dev/rmt/0hc /db0[1-9]/oracle/CC1 tar -rvf /dev/rmt/0hc /orasw/app/oracle/CC1/pfile/initcc1.ora tar -rvf /dev/rmt/0hc /db0[1-9]/oracle/CC1 /orasw/app/oracle/CC1/pfile/initcc1.ora //离线备份的shell脚本 ORACLE_SID=cc1; export ORACLE_SID ORAENV_ASK=NO; export ORAENV_ASK . oraenv svrmgrl <<EOF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hutdown immediate; exit EOF1 insert backup commands like the "tar" commands here svrmgrl <<EOF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EOF2 //在Server Manager上设置为archivelog mode: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cc1;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archive log start; alter database open; //在Server Manager上设置为archivelog mode: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cc1; alter database noarchivelog; alter database open; select Name,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like ’log_archive%’; //联机备份的脚本 # # Sample Hot Backup Script for a UNIX File System database # # Set up environment variables: ORACLE_SID=cc1; export ORACLE_SID ORAENV_ASK=NO; export ORAENV_ASK . oraenv svrmgrl <<EOFarch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REM REM 备份 SYSTEM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SYSTEM begin backup; !tar -cvf /dev/rmt/0hc /db01/oracle/CC1/sys01.dbf alter tablespace SYSTEM end backup; REM REM The SYSTEM tablespace has now been written to a REM tar saveset on the tape device /dev/rmt/0hc. The REM rest of the tars must use the "-rvf" clause to append REM to that saveset. REM REM 备份 RBS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RBS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2/oracle/CC1/rbs01.dbf alter tablespace RBS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DATA tablespace REM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example, this tablespace REM will contain two files, data01.dbf and data02.dbf. REM The * wildcard will be used in the filename. REM alter tablespace DATA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3/oracle/CC1/data0*.dbf alter tablespace DATA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INDEXES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INDEXES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4/oracle/CC1/indexes01.dbf alter tablespace INDEXES end backup; REM REM 备份 TEMP tablespace REM alter tablespace TEMP begin backup; !tar -rvf /dev/rmt/0hc /db05/oracle/CC1/temp01.dbf alter tablespace TEMP end backup; REM REM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to back up the rest REM of the tablespaces. REM REM REM Step 2. 备份归档日志文件. archive log stop REM REM Exit Server Manager, using the indicator set earlier. exit EOFarch1 # # Record which files are in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 Do this by setting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that is # equal to the directory listing for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For this example, the log_archive_dest is # /db01/oracle/arch/CC1. # FILES=`ls /db01/oracle/arch/CC1/arch*.dbf`; export FILES # # Now go back into Server Manager and restart the # archiving process. Set an indicator (called EOFarch2 # in this exampl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Now back up the archived redo logs to the tape # device via the "tar" command, then delete them # from the destination device via the "rm" command. # You may choose to compress them instead. # tar -rvf /dev/rmt/0hc $FILES rm -f $FILES # # Step 3. 备份控制文件到磁盘. # svrmgrl <<EOFarch3 connect internal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db01/oracle/CC1/CC1controlfile.bck’; exit EOFarch3 # # 备份控制文件到磁带. # tar -rvf /dev/rmt/0hc /db01/oracle/CC1/CC1controlfile.bck # # End of hot backup script. //自动生成开始备份的脚本 set pagesize 0 feedback off select ’alt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begin backup;’ from DBA_TABLESPACES where Status ’INVALID’ spool alter_begin.sql / spool off //自动生成备份结束的脚本 set pagesize 0 feedback off select ’alt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end backup;’ from DBA_TABLESPACES where Status ’INVALID’ spool alter_end.sql / spool off //备份归档日志文件的脚本. REM See text for alternatives. # Step 1: Stop the archiving process. This will keep # additional archived redo log files from being written # to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during this process. # svrmgrl <<EOFarch1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op; REM REM Exit Server Manager using the indicator set earlier. exit EOFarch1 # # Step 2: Record which files are in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Do this by setting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that is # equal to the directory listing for the destination # directory. # For this example, the log_archive_dest is # /db01/oracle/arch/CC1. # FILES=`ls /db01/oracle/arch/CC1/arch*.dbf`; export FILES # # Step 3: Go back into Server Manager and restart the # archiving process. Set an indicator (called EOFarch2 # in this exampl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Step 4. Back up the archived redo logs to the tape # device via the "tar" command, then delete them # from the destination device via the "rm" command. # tar -rvf /dev/rmt/0hc $FILES # # Step 5. Delete those files from the destination directory. # rm -f $FILES # # End of archived redo log file backup script. REM 磁盘到磁盘的备份 REM REM Back up the RBS tablespace - to another disk (UNIX) REM alter tablespace RBS begin backup; !cp /db02/oracle/CC1/rbs01.dbf /db10/oracle/CC1/backups alter tablespace RBS end backup; REM REM 移动归档日志文件的shell脚本 # # Procedure for moving archived redo logs to another device # svrmgrl <<EOFarch2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archive log stop; !mv /db01/oracle/arch/CC1 /db10/oracle/arch/CC1 archive log start; exit EOFarch2 # # end of archived redo log directory move. //生成创建控制文件命令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时间点恢复的例子 connect internal as sysdba startup mount instance_name; recover database until time ’1999-08-07:14:40:00’; //创建恢复目录 rman rcvcat rman/rman@ // 在(UNIX)下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rcvcat; // 在(NT)下创建恢复目录 RMAN> 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RCVCAT"; //连接描述符范例 (DESCRIPTION= (ADDRESS= (PROTOCOL=TCP) (HOST=HQ) (PORT=1521)) (CONNECT DATA= (SID=loc))) // listener.ora 的条目entry ……………………………………………………………………………………
=> help ? - alias for 'help' autoscr - run script from memory base - print or set address offset bdinfo - print Board Info structure boot - boot default, i.e., run 'bootcmd' bootd - boot default, i.e., run 'bootcmd' bootm - boot application image from memory bootp - boot image via network using BootP/TFTP protocol cmp - memory compare coninfo - print console devices and information cp - memory copy crc32 - checksum calculation dhcp - invoke DHCP client to obtain IP/boot params echo - echo args to console erase - erase FLASH memory flinfo - print FLASH memory information go - start application at address 'addr' help - print online help iminfo - print header information for application image imls - list all images found in flash itest - return true/false on integer compare loadb - load binary file over serial line (kermit mode) loads - load S-Record file over serial line loop - infinite loop on address range md - memory display mm - memory modify (auto-incrementing) mtest - simple RAM test mw - memory write (fill) nfs - boot image via network using NFS protocol nm - memory modify (constant address) printenv - print environment variables protect - enable or disable FLASH write protection rarpboot - boot image via network using RARP/TFTP protocol reset - Perform RESET of the CPU run - run commands in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saveenv - save environment variables to persistent storage setenv - set environment variables sleep - delay execution for some time tftpboot - boot image via network using TFTP protocol version - print monitor version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