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复现】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风电-水电(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调度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本文目录如下:🎁🎁🎁

目录

💥1 概述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4 Matlab代码实现


💥1 概述

文献:

基于粒子群算法(PSO)的风-水电联合优化运行仿真分析旨在实现风电场效益的最大化。PSO相较于遗传算法(GA)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且未超约束,因此被选为优化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风-水电联合供电不仅提高了风电场的收益,还使风电场的功率输出更加平稳。这一优化方案有助于提高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从而推动我国风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风电-水电(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调度研究是指利用粒子群算法来优化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的联合发电调度,以实现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经济性。

粒子群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通过不断地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来搜索最优解。在风电-水电(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调度中,可以将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的发电调度问题转化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即在考虑电网负荷平衡的情况下,最大化利用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发电资源,降低电网运行成本。

具体而言,研究中可以将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的发电调度问题转化为一个多变量的优化问题,其中包括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的发电功率、储能状态和放电功率等变量。然后利用粒子群算法来搜索最优的调度方案,使得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的发电能力能够最大化地与电网负荷需求相匹配,同时考虑到储能的状态和放电的功率限制。

通过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风电-水电(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调度研究,可以实现风电和水电(抽水蓄能)的协调运行,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2 运行结果

部分代码:

%% 清空环境
clc
clear
tic            %记录运行开始时间
%%  基本遗传算法求解 
%输入参数列表
%P_v    风电场的可利用风能
%P_g    风电场装机容量
%eta_p   水泵抽水效率
%eta_h   水力发效率
%t      每个时段长度
%C      上网电价
%C_p    抽水费用
%P_DL   舍弃的功率
%E      水库储能

%输出参数列表
%P_w    风机功率
%P_h    水力发电功率
%P_p    水泵抽水功率
%P      风电场输出功率(整个系统输出功率)
%%  模型参数设置
load('P_v.mat')          %输入已知参数一天内风能功率P_v
n=length(P_v);           %确定时间尺度
[C,C_p]=price(n);        %确定上网电价
P_gmax=12;               %风电场最大装机容量
P_gmin=0; 
P_hmax=3;   
P_hmin=0;
P_pmax=3;
P_pmin=0;
E_max=24;
P_min=3;
P_max=8;            %电网限制的功率,限制风电场输送到电网的效率
eta_p=0.8;          %水泵抽水效率
eta_g=0.75;
eta_h=eta_g/eta_p;  %水力发电效率
t=1;        %每个时段长
%% PSO算法中参数初始化
%粒子群算法中的两个参数——加速度因数,∈[0,4]
c1 =2;
c2 =2; 
w_start=0.9;
w_end=0.4;                  %惯性因子,影响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
Vmax=3;
Vmin=-3;            %速度的最大最小值
maxgen=300;          %进化次数  
sizepop=500;          %种群规模,种群粒子数,每个粒子的维数为24×3=72个
NVAR=24;             %变量个数,即维度Dim

🎉3 参考文献

文章中一些内容引自网络,会注明出处或引用为参考文献,难免有未尽之处,如有不妥,请随时联系删除。

[1]潘文霞,范永威,杨威.风-水电联合优化运行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8,(01):80-84.

🌈4 Matlab代码实现

  • 39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以下是基于双高斯原子库的稀疏重构算法MATLAB 代码: ```matlab % 输入数据 % Y:观测信号,大小为 m×n % B:原子库,大小为 p×n,每一列为一个原子 % lambda:稀疏度参数 function [X, E] = sparse_reconstruction(Y, B, lambda) % 初始化参数 maxIter = 100; % 最大迭代次数 tol = 1e-6; % 迭代停止阈值 [p, n] = size(B); X = zeros(n, n); E = zeros(m, n); alpha = 1.1*max(sqrt(sum(Y.^2))); % 步长参数 iter = 0; % 迭代优化 while iter < maxIter iter = iter + 1; X0 = X; E0 = E; % 更新 X for i = 1:n ai = B(:, i); yi = Y(:, i); bi = B; bi(:, i) = []; Ei = E(:, i); Xi = X(:, i); ci = bi'*bi; di = bi'*(yi - Ei); gammai = lambda/alpha; Xi = solve_l1_l2(di, ci, gammai); Ei = yi - bi*Xi; X(:, i) = Xi; E(:, i) = Ei; end % 更新 E E = E + Y - B*X; % 计算残差 r = norm(X - X0, 'fro')/max(1, norm(X0, 'fro')) + ... norm(E - E0, 'fro')/max(1, norm(E0, 'fro')); % 判断是否收敛 if r < tol break; end % 更新步长参数 alpha = 0.9*alpha; end end % 定义 L1/L2 正则化求解函数 function [X] = solve_l1_l2(D, C, lambda) [p, n] = size(D); X = zeros(n, 1); for i = 1:n di = D(:, i); ci = C(:, i); if norm(di, 2) == 0 X(i) = 0; else X(i) = max(0, norm(di, 2)/norm(ci, 2) - lambda/norm(ci, 2))*di/norm(di, 2); end end end ``` 该算法是一种基于迭代优化的稀疏重构算法,使用双高斯原子库作为稀疏基。具体来说,算法首先初始化参数,然后在每一轮迭代中,对每个观测信号进行稀疏重构,更新重构系数和残差,利用残差计算收敛性,最后更新步长参数。函数 solve_l1_l2 实现了 L1/L2 正则化求解,用于对每个观测信号进行稀疏重构。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