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数码相机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数码相机的各项功能,并熟练运用到实践中。
二、实验设备:
佳能6D相机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相机的初始设定、相机的聚焦方式、设定图片的大小、白平衡调节、曝光模式的选用。
2.风景和人像的拍摄。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体会:
实验二 景深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景深的概念。
2、理解光圈、焦距、摄距对景深的影响。
3、掌握控制景深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佳能6D相机
三、实验原理
1、景深
影响景深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三个:
①镜头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对于焦距一定的镜头,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②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③被摄物体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在镜头焦距不变、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被摄景物离镜头越远,景深越大;离镜头越近,景深越小。
2、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运用这种控制,我们可以缩小景深,仅仅清晰地表现重要的物体而使其突出,让不需要的物体虚糊而被隐去;我们也可以扩大景深,使所有的被摄体在画面上都清晰地展现,表现出它们的每一处细节。尽可能采用最小景深或最大景深的调节,能增强上述效果。这也是对景深的两种最主要的应用。
3、获取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的方法
①最小景深: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
②最大景深:最小光圈+短焦距镜头+合适的摄距
四、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利用最小景深分别拍摄人物和花卉。拍摄时对焦一定要准,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曝光模式”,并记录拍摄参数。
2、利用最大景深拍摄大场景的画面,使景物的前后都比较清晰,如拍摄淡泊湖图书馆等。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曝光模式”,并记录拍摄参数。
3、对于以上拍摄对象,使用“程序自动曝光模式”重拍,并比较两种曝光模式的拍摄效果。
五、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相机使用指南,规范操作、精心维护相机。防水、防灰尘。
2、同组成员间要相互配合,互做模特,做好现场记录。
3、拍摄的时候要有想法,有主体并能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不要随便就按下快门。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 分析: |
实验三 摄影曝光与用光
一、实验目的
-
- 掌握不同光线条件下曝光的常识与技巧。
- 理解等量曝光的含义。
- 掌握不同光位的拍摄方法,并能分析在不同光位下的拍摄效果。
- 培养学生的用光艺术创作手法。
- 实验内容
- 分别在不同光源、不同光照条件下拍摄。
- 拍摄一组等量曝光的照片,试分析其异同之处。
- 分别在不同光位条件下进行拍摄。
- 实验器材
佳能6D相机
- 实验原理
- 简易曝光参考表(请仔细阅读教材,并参照教师实地指导)
天气情况 | 强烈阳光 | 薄云 | 厚云 | 阴天 |
光圈 | F16 | F11 | F8 | F5.6 |
快门速度 | 与光圈匹配 |
-
- 光位效果图:
- 实验步骤
- 按曝光不足二挡、曝光不足一档、曝光正常、曝光过一档、曝光过二档,各拍摄一张照片,分析不同的曝光组合效果。(5张)
- 拍摄一组等量曝光的照片,试分析其异同之处。(3张)
- 在室外不同光线情况下(如晴天早上、中午、下午、黄昏,阴天,雨天,雪天等)拍摄人物照片,分析曝光数据和拍摄效果。
- 分别在不同光位下(如:顺光、侧光、逆光等)拍摄一组人像照片。(3张)
- 实验要求
- 记录拍摄的时间、环境,拍摄对象以及相应的曝光数据。
- 拍摄过程中不要求快,要多想、多构思之后再拍摄。
- 能艺术构思,并能拍摄一些有想法有创意的照片。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分析: |
实验四 摄影构图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画幅的效果。
2、掌握画面结构中心与画面视觉中心的效果。
3、掌握前景与背景的应用效果。
4、掌握画面透视的效果。
5、掌握画面照应与均衡的效果。
6、掌握画面构图元素对比的效果。
7、能创造性的进行画面的艺术构思。
8、能对摄影画面进行构图分析。
二、实验内容
按照构图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构图拍摄。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佳能6D相机
四、实验原理
1、横竖画幅
横竖画面的确定有如下四个原则:
①主线的横竖决定画面的横竖
②主体的移动方向决定画面的横竖
③主体、陪体和环境关系决定画面的横竖
④主体本身的形态决定画面的横竖
2、画面视觉中心
照片画面上、中、下分成三个部分,左、中、右分为三个部分,成了一个井字型。这四个交点就是视觉中心,也称为趣味中心。它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这是按“九宫格”模式找出中心的办法。见图:
“九宫格”模式的结构中心适当偏一点,既有变化,也较生动,符合审美心理的需要。
3、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成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边缘,前景通常运用的物体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前景的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①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
②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③突出画面主体
④均衡画面
4、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处于什么环境之中。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抓特征
②力求简洁
③有色调对比
5、画面的透视
“透视”,就是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的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
在二维空间的照片上表现三维空间,要善于运用透视规律。透视关系处理得好,能够增加画面的深度,加大画幅的容量,增大画面的空间,丰富画面的层次。在拍摄群体照片中,还能够突出主体。透视有线条透视和阶调透视两种。
①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的规律的:近大远小平行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一点上。
②阶调透视
阶调透视又叫空气透视。由于大气层的作用,物体所处远近场景的色调有所变化。距离近的景物暗,距离远的景物亮;距离近的景物清晰度高,距离远的景物清晰度低;距离近的景物反差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小;距离近的景物色彩饱和度高,距离远的景物色彩饱和度低。这是由于空气、水蒸气、云雾、尘埃等大气层介质的影响。
6、多样与统一
多样指变化,即丰富。统一指不矛盾、不分散,协调。在复杂的景物中要表现单纯和协调,在单一的景物中要显示其丰富多彩。多样统一的基本思想是最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和统一。拍摄景物时,突出的部分,以及吸引注意力的部分一定要与整体统一。拍摄人物时,外形、姿态要多样,要有变化。视线、精神面貌、情绪上要统一。
7、照应
照应是指被摄人物、景物彼此要配合、照顾。画面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环境(背景)之间彼此要有内在的联系,形体上要有呼应。即使是没有人物的风光照片,各景物之间也要有内在的联系,有互相兼顾。
8、均衡
均衡又称平稳、稳定、平衡,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指正确处理主体与陪体之间的轻重、大小、虚实、疏密、繁简、对比等关系,使画面取得总体布局上的稳定。
9、对比
构图中的对比是指明与暗、虚与实、大与小、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们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五、 实验步骤
1、分别按实验目的的要求选材、选题拍摄,并在实验报告上分析拍摄效果。
2、有创意的拍摄出反映自己艺术追求的照片。
3、拍摄出构思新颖,构图别致,造型准确,画面完整的照片。
六、 实验要求
1、横幅和竖幅照片各一张,能体现对比关系的照片一张,具有透视规律的照片一张,以人物为主体的照片一张。
2、分别选取构图成功和失败的照片进行分析。
3、能够赏析别人的照片。
4、拍摄的时候要有想法,有主体并能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不要随便就按下快门。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竖幅照片 横幅照片 虚实对比 人物 | 分析 :透视规律 |
实验五 体育(运动)摄影
一、实验目的
掌握体育(运动)摄影的特点和拍摄要领。
二、实验器材
佳能D6相机。
三、实验内容
1.快门速度的选择;
2.掌握体育(运动)摄影的对焦方法。
四、实验步骤
一幅体育(运动)照片拍得是否成功,快门速度往往是关键。不同的快门速度可以将动体拍“静”(高速快门),即完全拍清晰,也可以将其拍“动”(低速快门),即有动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 分析: |
实验六 静物摄影
一、实验目的
掌握静物摄影的特点和拍摄要领。
二、实验器材
佳能D6相机。
三、实验内容
1.静物素材的选择;
2.掌握静物摄影的布景、构图,拍摄角度和用光技巧。
四、实验步骤
首先,应选好主体,然后对该主体进行布景和构图(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掌握光线的合理应用以及拍摄的角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 分析: |
个人分享
摄影是利用光线和镜头将影像记录在感光材料或数码传感器上的艺术和技术。通过摄影,人们可以记录、传达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事件和景观。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构图、光线、色彩等元素来表达摄影师的创意和情感。
对于摄影而言,就是找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份特殊的“美感”,可以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亦或是模仿他人的,对于摄影小白来说,最开始的摄影,就是模仿,经过反复的模仿之后,就会知道一些照片的来源以及方式方法,而就像历史上的美学作品一样,我们看待摄影作品,分析他的“美”,也需要结合拍摄人的经历、所想表达的思想、所蕴含的技术以及反应的事件。
所以,希望你也可以找到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美”,并为之追求,人生处处是精彩,需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