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亦或是读诗词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历史人物,或许他已经尸骨无存,而你却在单调乏味的传记中深深的爱上了他,依稀记得几年前拜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便义无反顾的喜欢上了他,喜欢他的词更多的是喜欢南唐时的风情。
可惜的是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你有那么一瞬间喜欢过历史人物么,来说说吧。
记得小时候总听人说刘备有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作为女孩子我因此对刘备相当没好感。
后来开始看历史,知道这句话是小说虚构的,虽然如此,但由于童年印象根深蒂固,依然觉得刘备是个蔑视女人的薄情之徒。
直到我看到这个记载。
章武二年,追谥 皇思夫人,迁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陨。公元222年,刘备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下令将她的灵柩运到蜀地安葬,结果还没运到刘备就去世了。
为什么这个女人,能让“薄情”的刘备临死前1年,想到把她的灵柩运走呢?我对此产生兴趣,进行了一点研究。
甘夫人是后主刘禅的亲妈,早年经常替刘备主持家务,在长坂坡差点被曹军俘虏,多亏赵云拼死相救才得以幸免。
遗憾的是,甘夫人没有来得及跟着刘备入蜀享福就去世了,她被葬于南郡地区(包括南郡分出去的郡)。
相比于老对手曹操(可考老婆16个,可考儿子25个),刘备的“性欲”相当低,可考的老婆只有4个,可考的儿子只有3个。
麋夫人,孙夫人,吴皇后,这些都是有势力背景的,跟她们结婚都有政治因素,刘备未必愿意娶也未必喜欢她们,尤其孙夫人,历史上刘备怕她怕的要死,巴不得她赶紧滚,后来孙夫人也是趁着刘备不在就回孙权那了再也没回来。
刘备主动娶的,真心喜欢的,大概也就是甘夫人一个了,这么看来,在古代帝王里,刘备算得上“专一”的了。
由此,我对刘备大大改观。之后,又稍微思考了一下,顿感不对!这条史料,大有问题。
这条史料,单看好像没什么,公元223年刘备就死了,临死前把一生最喜欢的女人从南郡运到四川,估计是想死后葬在一起,这有什么了?
然而,别忘了,219年,刘备军所拥有的全部荆州,包括南郡地区,就被孙权军夺取了!
既然如此,222年,刘备又是怎么把甘夫人灵柩从南郡地区运走的呢?
因为222年,爆发了夷陵之战!
222年二月,刘备到达荆州前线,六月,刘备军全线溃败。
刘备在荆州前线满打满算呆了4个月,一直处于紧张的作战状态。
然而,就是在这4个月…………
刘备,居然在紧张的前线,冒着一个不慎全军崩溃的危险,抽出一段时间,放着紧张的军务不管,带人找到了甘夫人的墓地,又当即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而后叫人把甘夫人的灵柩运回四川。
如果这都不叫爱,又有什么叫做爱?
这一瞬间,我喜欢上了刘备,我误会了他,他真的是个好男人,尤其在帝王中,是少见的好男人。
就在222年六月,刘备军全线溃败,刘备战败退回白帝城,于223年6月去世,没能等到甘夫人灵柩运回。
刘备死后,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请求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并认为应该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刘禅同意。
同年八月,甘夫人与刘备合葬于惠陵。
这也算诸葛亮帮刘备圆了他最后的心愿吧。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句话,哪怕到刘备死了,都适用啊。
有这样一个人。
他生在书香门第,才识通达,有怀济世之志,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而京试不第。在职十余年,亦颇多善政。可是,大明帝国的盛世江河日下,让他逐渐丧失了大展鸿图的决心。在人生的十分之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把他逼回到自己的老家——浙江嘉兴海盐县,隐居读书。
一个深夜,他在灯下意外地发现:
诗圣杜甫穷毕生写下来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但实际流传下来的却并没有那么完整!
李白才高八斗,但他的诗作更可怜,最惨的说法是只留下了 10%!
以《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张若虚,那时的名声可以算得上大佬了,但留传到明代,谁会相信,仅存两首!
至于孟浩然、王之焕这样的诗人,究竟有多少篇失传,那更别提了。
话说,当时公认最完整的《唐诗纪》,开篇高祖写的一首诗竟然也能漏掉?!
……
由此推算下去,流传下来的唐诗,失传了近一半啊!!
面对如此令人尴尬又心酸的现实,整理书稿的时候,他这样在诗中感叹道:
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得见衮师洵无匹,慨然公箧为南雷。他突发奇想,自己一定要编一部真正的唐诗全集,为了能让老祖宗地下有知,为了不给后世留任何的遗憾。五十多岁仍非垂垂老矣,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假若是今天——互联网和激光照排技术普及的时代,他完全可以同懂数据库技术的同行合作,搭建一个易于存取的唐诗检索系统;然而,在明代,只有笔墨纸砚和活字印刷。可想而知,这起浩大的工程,究竟有多艰难。
然而,他就这么呕心沥血,胼手胝足,花了十余载来抄录整理和校注唐朝及五代的诗歌。
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到 66 岁,一部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临终之前,他还嘱咐自己的儿子要悉心保存,免遭战乱焚毁,等太平之时,将其公之天下。
这本书,就是当代学术界给予极高评价的《唐音统签》。
不得不说,假如没有他,很有可能就没有今天看到的《全唐诗》,当然也没有现在的孩子们捧在手中的《唐诗三百首》,像某些唐代时口口相传的大诗人,都有可能会被永远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只可惜,正史里没有留下任何一笔关于他的传记,虽然手稿得以保全,他自己的藏书却没这么幸运。
对当今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说,比起被他重新发掘出来的李白、杜甫,他自己的名字反倒少有人知。
他叫胡震亨。
大约四百年后的某一天,上高二的我在语文课整理作文素材时,突然看到了他,并记住了他的事迹。
能穷尽毕生精力,只为重拾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人一定很了不起,而胡震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应当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