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起过节放鞭炮这种事情带来的危害,酒桌文化的影响好像更深远更恶劣一些,那么如何评价这种“文化”呢?
“酒桌文化”实质是“劝酒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等级制度在酒桌上的一种体现:上位者通过强迫下位者喝酒这一仪式性行为,彰显自己在等级秩序上的位次(“有面子”),而下位者必须通过服从——喝酒——来仪式性地对这一既定秩序表示承认(“给面子”)。劝酒文化并非近代才出现,而是古已有之,它是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在基因。
酒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酒是贵重的液体,往往被用来祭祀、庆典等。我们知道,汉代起就有一个官职叫“祭酒”,权力很大,这体现了酒在祭祀等国家大事上的重要性。《周礼》对祭祀如何用酒有着严格规定。《礼记·乡饮酒义》载: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这说明,酒以及和酒相关的礼仪在古代中国有着教化百姓的政治功能(“政教之本”)。为什么酒能教化百姓?《礼记》说道: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儒家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政治学理论,就是只要人们在酒礼过程中贵贱分明,招待规格的高低搞明白了,人们就会十分开心(显然不是这样),国家就会安定,天下也就安定(典型的儒家式滑坡谬误)。所以孔子说我参观过酒礼后,就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由于酒文化一开始就与等级制密切联系,且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功能,因此在两千年中国历史中,高位者通过劝酒来彰显权力并羞辱低位者,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了。
《三国志·吴书》说道,孙权就曾向虞翻劝酒,被虞翻以装醉拒绝。后来孙权发现虞翻是装的就勃然大怒,拔剑要砍,被手下拦住: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翻由是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三国志·典韦传》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请大家喝酒,酒宴上,典韦拿着大斧站在曹操身后,曹操给谁敬酒,典韦就举起斧子瞪着谁,张绣及其部下都不敢不从。随后张绣就反了曹操,在宛城之战中,典韦和曹操长子曹昂、曹操侄子曹安民被杀:
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因劝酒而引发的战争,它足以警示人们乱劝酒的下场。
《典论·酒诲》也提到:刘表喜欢大宴宾客,哪位宾客喝醉了,就用“大针”扎屁股,命令其继续喝:
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又设大针于坐端。客有醉酒寝地。辄以劖刺验其醒醉。而历史上西晋石崇劝酒方式最为残忍,《世说新语》记载,如果哪位客人不喝酒,石崇就将美女斩首,结果大家不得不多喝,但王敦偏偏不喝,石崇就连斩三人:
石崇每要客宴集, 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疆,至于 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由此可见,劝酒文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压迫与控制。儒家认为“礼”体现在宴会上就是每个人的坐次,用具的规格都必须与其世俗地位相契合,必须遵循严格的尊卑贵贱秩序,这样才能使大家都开心而没有抱怨,但这明显不符合现实。实际上,由于这些规则过于繁琐,使得原本简单的宴会搞的无比复杂,因此失礼行为必然大量发生,结果是每个人都感到不被尊重,但又由于中国人从来没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就使中国人只能通过阴险的手段来进行报复性羞辱——敬酒、罚酒。劝酒文化不仅是身体的酷刑,更是精神的酷刑,人格的践踏。
平心而论,任何民族、国家皆有等级制,都有高位者对低位者的羞辱和压迫,但像中国这般奴役之深,羞辱之重,可谓难找。儒家是一种为宗法制提供辩护,试图用宗法制黏合大一统国家的学说,尽管它是以人的自然天性为基础,但它很快就走向了异化人、压迫人的一面。以孔子的观念,一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感受到融合的快乐才是“仁人”,只有通过群体生活,才能克服孤独感和卑微感,最后能自发地“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而“仁”首先就体现在能融入家庭(“孝悌”)。其实,对父母、兄弟的情和爱是人之本能,这是无需强迫的。但儒家将这种情感上升为“孝悌”等伦理法则,乃至上升到政治高度后,这种情感就丧失了原本的自由成分,沦为了一种道德绑架的工具,中国人逼迫他人喝酒时,最喜欢说的就是“感情都在酒里”,缘由就在于此。
相关回答:
主要参考文献:
赵锋. (2016). 面子、羞耻与权威的运作.社会学研究(1), 26-48.
陈寿. (1982).三国志:吴书.
陈寿. (1982).三国志: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