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科睿唯安官微发布《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解决撤稿影响,加强科研诚信》一文,宣布:自2025年(2024年数据)起,被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数据将不再计入“期刊影响因子”。
据文章介绍,目前被撤稿论文在学术记录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被撤稿内容仅占全部索引内容的 0.04%。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出版机构开展初步调查,到多名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签字确认,再到不时面临的法律挑战,撤稿过程往往历时数年,而不是短短几个月。
由此可见,论文撤稿具有数量少、周期长的特点,两者相加就意味着被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数据对JIF的计算影响甚微。总体来看,在2024年 JCR 收录的约22,000种期刊中,有460余万条引文计入了JIF,其中仅20,000条左右(包括引用和被引)来自当时已被撤稿的内容,即占比约0.4%.
近年来,撤稿数量呈上升趋势,科睿唯安也发现同期内的索引论文撤稿时间有缩短的迹象,因此决定推出一项新政策来防患于未然,避免被撤稿内容的引用和被引数据有朝一日造成JIF的大范围失真。
从本年度的JCR开始,科睿唯安在计算JIF分子时将剔除被撤稿内容的引用和被引数据,以确保来自被撤稿内容的引文不会计入JIF分子数值。但是,被撤稿论文仍将纳入论文计数(JIF分母),以保持透明度和追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