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小技巧:图斑变化分析

在做规划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么个需求,用地方案确定后,需求找出规划用地和三调现状用地之间具体有哪些变化。

一方面可以用作具体规划内容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为误操作而导致的错误图斑的出现。

以下图为例,按肉眼看其实很难找出所有的变化点,这时候就要上手段了:

图片

我们的目的是分析出图斑的变化情况,包括图斑边界,以及图斑指定字段值的变化,比如用地名称。

01

数据准备

要准备的数据就以上面截图的现状和规划用地为例。

需要注意点之一:2个图层的范围要保持一致,否则不重叠部分可能会存在结果上的遗漏。

需要注意点之二:2个图层必须要有一个共同内容的字段值,用来判断图斑属性变化。

以上为例,现状和规划用地分别有一个【JQDLMC】和【GHDLMC】字段,字段值都是用地用海分类名称。

图片

02

操作步骤<

### 小面积图斑变更调查方法 #### 使用ArcGIS模型构建器简化流程 对于小面积图斑的变更调查,可以采用ArcGIS模型构建器来自动化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显著减少重复劳动并降低人为错误的发生率。例如,在进行种植属性检查时,如果遇到50%、90%的比例要求或是新增耕地中的30%比例规定,人工核查难以达到绝对精准的程度,而在省级自动核查环节则更容易暴露出问题。借助于ArcGIS模型构建器,则可以直接导出最终的结果数据而不必保存大量的中间过程文件[^1]。 ```python import arcpy # 定义输入输出路径和其他必要参数 input_feature_class = "path_to_input_features" output_feature_class = "path_to_output_features" arcpy.CheckOutExtension("Spatial") try: # 创建一个新的ModelBuilder对象 model = arcpy.ModelBuilder() # 添加必要的地理处理工具至模型中...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Error occurred: {e}") finally: arcpy.CheckInExtension("Spatial") ``` #### 后备耕地图斑处理规则 当涉及到具体的小面积图斑如后备耕地时,需遵循特定的数据更新逻辑。根据相关规定,若某地块位于国家下发的后备耕地参考图层内,并且该位置在过去一年里属于城镇村范围之外的草地类别,那么在今年依旧保持为城镇村外部区域内的草地前提下,只要其尺寸大于等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就应当将其分类调整为后备耕地(编码1208),并且不需要额外标记任何细化或恢复特性。此外,对于因分割产生的零碎化图斑以及由此引发的空间几何异常状况——像尖角、自相交线段等问题均要予以适当修正[^2]。 #### 图斑变化分析技巧 为了更细致地捕捉到这些微小的变化情况,“标识”这一操作显得尤为重要。“标识”的作用在于它会依据两个不同时间点上的矢量要素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切割划分,从而使得那些边界形状有所变动的地方被单独提取出来形成新的子集。这一步骤有助于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各个时期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之处[^4]。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