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 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 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 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 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 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4.师生角色的转变:
信息时代的教育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已考)
- 做学生的导师
- 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 信息咨询者
- 团队协作者
- 课程开发者
- 学术顾问
- 研究者
- 学习者
传统学习者的改变
- 主动的学习者
- 建构的学习者
- 协作的学习者
- 意图的学习者
- 交流的学习者
- 情境的学习者
- 反思的学习者
5.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
- 积极反应原则
- 小步子原则
- 及时强化原则
- 自定步调原则
- 低错误率原则
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供线索
信息加工理论对教学的启迪(已考)
- 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刺激的特征,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
- 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要留有加工和思考的时间
- “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 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7.鲁姆布的教学理论
- 知识:指先前学习的材料的记忆
- 领会:指当学生要进行交流时,要求他们知道交流些什么内容,并能够利用材料或材料中包含的概念
- 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
- 分析:指将交流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
-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
- 评价:指为了特定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做出判断。
8.教育传播
概念: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取得教育、教育信息的工具。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呈现力、重现力、传送能力、可控性、参与性
9.“经验之塔”理论
(1)内容
- 做的经验: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
- 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室外旅行;参观展览;电视和电影;静态图像、广播、录音;
- 抽象的经验:言语符号;视觉符号;
(2)“经验之塔”理论(戴尔)的基本观点
- 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越抽象
-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 教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的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可使得学习更为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
- 位于“经验之塔”的视听媒体,比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 不能把具体的直接经验看的过重。
10.梅耶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1)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
- 双通道假设:视觉加听觉材料以增强学习过程
- 容量有限假设:容量多会导致认知过载
- 主动加工假设:主动参与认知加工
11.认知负荷的概念(乔治-米勒):广义上,认知负荷是指在一定任务环境下,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当前任务施加给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总量。狭义上,认知负荷在一定的学习时间与条件下,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加工不同的任务所需占用认知系统的认知资源总量。
12.教学设计的含义
-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其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
- 教学设计的依据即逻辑起点是学习需求分析
- 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并修改教学设计成果。
-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最终优化教学效果。
1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或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14.模拟的含义:是指用计算机来模仿真实自然现象或者社会现象。
15.模拟的类型(选择):
(1)演示模拟(2)操作模拟(3)过程模拟(4)模拟训练器
(5)经验/遭遇模拟
16.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已考)
17.多媒体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已考)
18.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准永久性分离,通过多种现代传播媒体与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教育教学形式。
19.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
- 根据网络教学特点,教学任务是再度综合分离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 网络教育学校应该参考传统教育,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来再度综合教与学的行为
- 如果网络教育机构不能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有效综合,那么会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利于网络学习发展
- 应把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
20.网络课程的概念: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是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最基本的资源。泛指基于网络的教育课程,既包含一般课程的特点,又包含网络载体的特征,其根本意义在于课程的全部内容和活动在网络上呈现与展开。
21.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成(考过)
信息化教学环境通常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为优化教学效率与效果而建立的系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与条件,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 物质教学环境:A.教学设备 B.教学信息 C.教学组织形式
- 心理教学环境:A.人际关系 B.课堂心理氛围 C.教与学的形式
22.校园网:是在学校范围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
23.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3.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1)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信息化教育则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形态。
(2)从功能和语义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3)他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是向着某种方向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
2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的工具、合作工具、研发工具、评价工具.
(2)提供资源环境
(3)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2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2)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29.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内涵与本质(已考):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
30.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课程思政设计、教学内容分析、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讲解、做实验、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归纳、作业布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