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理解:
多表代换密码就是 用多个不同的“密码本”轮流给明文加密,比如第一个字母用密码本A,第二个字母用密码本B,第三个又用密码本A……循环使用,让破解者摸不清规律。
对比单表代换:
• 单表代换(如凯撒密码):全篇用同一套替换规则。比如所有字母都向后移3位(A→D,B→E...)。
缺点:容易被频率分析破解(比如英语中E出现最多,密文中出现最多的字母可能就是E)。
• 多表代换:用多个不同的替换规则轮换。比如第一个字母移3位,第二个字母移5位,第三个又移3位……
优点:同一个明文字母会被加密成不同的密文(比如明文的A可能变成D或F),彻底打乱频率特征!
核心操作步骤:
1. 准备多个替换表:
例如:用“密钥单词”决定移位规则。
例子:密钥是KEY,对应K=11,E=5,Y=25(A=0开始数)。
2. 轮换加密:
• 明文:HELLO
• 密钥循环使用:K(11) → E(5) → Y(25) → K(11) → E(5)
• 加密过程:
◦ H(7) + 11 = 18 → S
◦ E(4) + 5 = 9 → J
◦ L(11) +25 = 36 → 36-26=10 → K
◦ L(11) +11 = 22 → W
◦ O(14) +5 =19 → T
• 密文:SJKWT
为什么安全?
• 同一明文字母会被不同替换规则加密:
比如例子中的L,第一次被加密成K,第二次被加密成W。
• 频率分析失效:攻击者无法通过统计字母频率直接破解。
实际应用:维吉尼亚密码
最经典的多表代换密码,用密钥单词控制多个凯撒移位的组合,曾被认为是“不可破解的密码”(直到19世纪才被攻破)。
如何破解?
如果密钥较短(比如KEY重复使用),攻击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 猜测密钥长度(比如找重复的密文段)。
2. 对每个密钥字母对应的密文分组,分别用频率分析破解。
总结:
• 多表代换 = 轮换使用多个密码本加密。
• 核心思想:用“变化的规则”代替“固定规则”,大幅提升安全性。
• 现代密码:原理类似,但更复杂(比如AES加密算法)。
这样解释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