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几乎不考,了解即可)
互联网具有的两个重要基本特点,连通性和共享。
1.2互联网概述(了解即可)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由若干节点(node)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link)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1.3互联网的组成(重要)
1.互联网从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块: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 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边缘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讯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①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讯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这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②对等连接方式: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
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
2.核心部分: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叫做主机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为了弄清分组交换,下面介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适用场景。
工作原理
- 电路交换:在通信开始前,需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一个专用的通信路径或电路。这个电路在会话期间保持专用,即使没有数据传输也会占用带宽。电路交换适合实时通信,如语音和视频通话,因为它提供低延迟和可预测的性能。
- 分组交换:数据被分成较小的单元(称为数据包),每个数据包独立传输。数据包包含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并通过网络路由到目的地。分组交换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带宽,并且数据包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这可能导致延迟和丢包。
性能特点
- 电路交换:
- 优点:保证带宽、低延迟、可预测的性能。
- 缺点:带宽使用效率低下、可扩展性有限、成本高。
- 分组交换:
- 优点:高效利用带宽、灵活处理各种数据速率、高度可扩展、成本较低。
- 缺点:延迟较高、可能丢包、不适合实时通信。
适用场景
- 电路交换:适用于需要低延迟和可预测性能的场景,如实时通信、电话和视频会议。
- 分组交换:适用于数据传输量大、容忍一定延迟和丢包的场景,如文件传输、网络浏览等。
1.4 (不用看)
1.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重要)
1.5.1按照网络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1)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长距离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节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讯容量。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简称MAN。属宽带局域网。由于采用具有有源交换元件的局域网技术,网中传输时延较小,它的传输媒介主要采用光缆,传输速率在100兆比特/秒以上。
(3)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是一种私有网络,一般在一座建筑物内或建筑物附近,主要用于办公室、学校、研究所或家庭等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局域网便于共享资源,如打印机、文件服务及其他应用程序,并可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快速交换。
(4) 个人局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指个人范围(随身携带或数米之内)的计算设备(如计算机、电话、PDA、数字相机等)组成的通信网络。个人网即可用于这些设备之间互相交换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到高层网络或互联网。
1.5.2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1)公用网(public network)
公用网一般是国家的邮电部门建造的网络.公用的意思就是从所有愿意按邮电部门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也指网络服务提供商建设,供公共用户使用的通信网络。公用网络的通信线路是共享给公共用户使用的。
(2)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专用网指专用于一些的保密性要求较高的部门的网络,比如企业内部专用网、军队专用网,尤其是涉及国家机密的部门。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性能指标
1.速率
它指的是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速率的单位是比特每秒(bit/s),有时也写作bps(bit per second)。速率的常用单位包括千比特每秒(kb/s)、兆比特每秒(Mb/s)、吉比特每秒(Gb/s)和太比特每秒(Tb/s)
2.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介绍数据率的单位bit/s,是“比特每秒”。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 表示在耽误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受网络带宽或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接入到互联网的主机的实际吞吐量,取决于互联网的具体情况。
4.时延
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个端所需要的时间。它包括了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一般,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对于报文长度较大的情况,发送时延是主要矛盾;报文长度较小的情况,传播时延是主要矛盾。
5.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Delay-Bandwidth Product)是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衡量在网络中可以容纳的数据量。其计算公式为: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组成部分
- 传播时延:指信号在网络链路上从源点传播到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它取决于信号的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 带宽:指网络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通常以比特每秒(bps)为单位。
计算方法
时延带宽积的计算涉及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例如,如果传播时延为1毫秒(ms),带宽为100 Mbps,则时延带宽积为100,000比特(100 Mbps × 1 ms = 100,000 bits)。
应用场景
时延带宽积在网络设计和优化中非常重要。它帮助确定网络中可以存储的数据量,从而影响网络的容量和性能。例如,在卫星通信中,时延带宽积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卫星能够传输的数据量,以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往返时间RTT
往返时间 (RTT) 是以毫秒 (ms) 为单位的网络请求从起点到达目的地并再次返回起点所需的持续时间。 RTT 是确定本地网络或更大 Internet 上连接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网络管理员通常使用它来诊断网络连接的速度和可靠性。
7.利用率
计算机网络利用率是指在网络中实际使用的资源与总资源之间的比例。在计算机网络中,利用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反映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利用率可以细分为信道利用率和链路利用率。
1.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非常重要)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它是各层的协议以及层次之间的端口的集合。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通信必须依靠网络通信协议,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7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习惯上称为ISO/OSI参考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
为把在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与在另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互联起来,以实现更高一级的应用,使异种机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便于网络结构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形成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的正式文件。
OSI从逻辑上,把一个网络系统分为功能上相对独立的7个有序的子系统,这样OSI体系结构就由功能上相对独立的7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Physical,PH)传递信息需要利用一些物理传输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上层提供一个物理的连接,以及该物理连接表现出来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实现透明的比特流传输。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组织,仅作为原始的比特流提交给上层——数据链路层。
(2)数据链路层(Data-link,D)数据链路层负责在2个相邻的结点之间的链路上实现无差错的数据帧传输。每一帧包括一定的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在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出错时要通知发送方重发,直到这一帧无差错地到达接收结点,数据链路层就是把一条有可能出错的实际链路变成让网络层看起来像不会出错的数据链路。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帧的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寻址、帧内定界、透明比特组合传输等。
(3)网络层(Network,N)网络中通信的2个计算机之间可能要经过许多结点和链路,还可能经过几个通信子网。网络层数据传输的单位是分组(Packet)。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为要传输的分组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使发送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给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机,交付给目的主机的传输层。
(4)传输层(Transport,T)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与经济的方式为2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建立一条连接通道,以透明地传输报文。传输层向上一层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使会话层不知道传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传输层只存在端系统中,传输层以上各层就不再考虑信息传输的问题了。
7)应用层(Application,A)这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TCP/IP参考模型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由它的2个主要协议即TCP协议和IP协议而得名。TCP/IP是Internet上所有网络和主机之间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共同“语言”,是Internet上使用的一组完整的标准网络连接协议。通常所说的TCP/IP协议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协议和应用,且由多个独立定义的协议组合在一起,因此,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其为TCP/IP协议集。
TCP/IP共有4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TCP/IP层次结构与OSI层次结构的对照关系如图2所示。
1)网络接口层TCP/IP模型的最底层是网络接口层,也被称为网络访问层,它包括了可使用TCP/IP与物理网络进行通信的协议,且对应着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TCP/IP标准并没有定义具体的网络接口协议,而是旨在提供灵活性,以适应各种网络类型,如LAN、MAN和WAN。这也说明,TCP/IP协议可以运行在任何网络上。
(2)网际层是在Internet标准中正式定义的第一层。网际层所执行的主要功能是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将分组形成数据包(IP数据包),并为该数据包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路径选择,最终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在网际层中,最常用的协议是网际协议IP,其他一些协议用来协助IP的操作。
(3)传输层传输层也被称为主机至主机层,与OSI的传输层类似,它主要负责主机到主机之间的端对端可靠通信,该层使用了2种协议来支持2种数据的传送方法,它们是TCP协议和UDP协议。
(4)应用层在TCP/IP模型中,应用程序接口是最高层,它与OSI模型中高3层的任务相同,都是用于提供网络服务,如文件传输、远程登录、域名服务和简单网络管理等。
本文篇幅有限,在加上作者本人水平有限,很多细节并未写出来。本文只是一个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梳理知识点,要想更透彻的学好计算机网络,还得靠大家自己多多钻研,多多学习。
本文如果有出错的地方,还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