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三大类网络

电信网络(提供电话等)、有线电视网络(传送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文件)

  • 其中发展最快并起着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 “三网融合”——涉及经济和行政问题
  • 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 互联网

2. 互联网两个基本重要特点

  • 连通性 :使上网用户之间可以便捷、经济地交换各种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终端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电信网:具有连通性但费用高;互联网:虚拟可能被骗)
  • 共享:指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互联网上有许多服务器存储各种信息,使上网用户读取或下载,资源好像在用户身边一样,非常方便)

3. 互联网的影响

  • 积极: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如电子邮件代替电报、网购打击实体商店、网约车冲击出租车行业等,对各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 负面:传播病毒、窃取机密、散布谣言、沉溺游戏

4. 计算机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有线或无线)组成。
节点: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主机可以放在“云”里,必要时也可以放在“云”外来讨论;路由器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有cpu),但不是主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是主机。
  •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internet)则把许多网络通过一些路由器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网络的网络”。
  • 网络互连不只是物理上连接,还需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

5. 互联网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个单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1969创立)—研究多种网络互连—>互连网—使用TCP/IP作为通信标准协议—>互联网(1983)

  • internet(互连网) 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任意选择,不一定非要使用TCP/IP 协议)
  • Internet(互联网) 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最开放、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它采用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第二阶段:建成三级结构的互联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地区网完成本地区各校园网或企业网之间的通信;主干网使不同地区的用户相互通信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全球范围的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 (InternetService Provider) 成为互联网的运营主体,提供互联网的转接服务。我国有名的ISP: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
  • “上网”指通过某ISP获得的IP地址(主机必须有IP地址才能上网)接入互联网
  • ISP从互联网管理机构申请整块IP地址,拥有通信线路和路由器等设备,然后根据需求租给用户
  • 多层次ISP :主干 ISP(拥有高速链路,相互之间直接互连)、地区ISP(是主干ISP的用户) 和本地ISP (大公司和本地ISP是地区ISP的用户)(校园网、企业网、公司等是本地ISP的用户) [分层依据为所拥有IP地址数和服务覆盖面积不同]
  • 接入互联网的用户也可成为ISP,让其他用户与之相连,所以这只是个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互联网交换点 IXP 的主要作用就是允许两个 ISP 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直接对等交换分组。典型的IXP由一个或多个网络交换机组成,ISP连接到这些网络交换机的端口上,常采用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交换机,这些交换机都是用局域网互连的。
  • 内容提供者:提供视频文件的公司,与各级ISP和IXP相连

6. 互联网的标准化

  • 互联网在制订其标准上的一个特点是 面向公众
  • 所有的互联网标准都是以RFC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但并非所有的RFC都是互联网标准(只有少部分)
  • 互联网协会(I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管理;下面有个IAB,负责协议的开发
  • 制订互联网的正式标准经过以下 三个阶段
    互联网草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互联网标准 (一个互联网标准可以和多个RFC文档关联)
  • RFC文档:(5种)建议标准、互联网标准、历史的、实验的、提供信息的

7. 互联网的组成

以工作方式为依据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又称为端系统)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以相对低速链路连接)

    • 端系统:小的端系统(电脑、手机、摄像头、智能手表);大的端系统又称服务器(拥有者可以是个人、单位,也可以是ISP)
    • 计算机之间通信就是进程之间通信
    •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C/S方式和P2P方式
      • C与S是通信的对象,是应用层中的应用进程,指软件,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客户程序必须得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服务器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的请求,一直不断运行着,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须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通信双向,都可发送接收数据
      • 主机之间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只要都运行了P2P 软件,就可以对等连接通信。对等连接中的每一台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可支持大量对等用户同时工作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使主机间可以通信)。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常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通信子网,提高了分组交换网的可靠性。
    核心部分的关键设备是路由器(路由器之间一般用高速链路相连接),实现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即数据传输线路的分配)

    三种交换方式

    •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
      两两直接相连(不现实)—>交换机连接—数量增多—>构成电信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户线是用户独占的专用线路(用的是双绞线电缆,属于模拟线路),中继线是用户共享的,正在通话的用户只占了中继线里面的一个话路。
      1 过程: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分配通信资源)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即独占)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专用的物理通路给电信网(归还通信资源)
      2 特点: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3 缺点:
      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线路上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是很少的,比如打字时、阅读时被占用的通信资源是空闲的,就被浪费了。灵活性差(线路中有一点出现故障就要重新建立连接)。难以规格化。建立连接时间长。
      4 优点:有序传输(不存在失序问题);适用范围广(既可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传输数字信号);控制简单

    • 分组交换(无连接)(ARPANET 分组交换网之父)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报文(要发送的整块数据)划分为几个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包头”)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要传送的数据单元,又称为“包”)。每个分组可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数据段+首部=分组
      分组+···+分组=报文

      1 过程:
      发送端(主机)将分组发给与其相连的路由器, 路由器暂存分组(存在内存中),检查首部(目的地址),查找转发表(不断更新的),选择合适接口转发(可以不一样,独立选择)(根据协议和通信量选择),交给下一个路由器,一直重复,以存储转发的方式直到交给目的主机,所有分组到达目的主机后,接收端剥去首部,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发送方:构造分组,发送分组
      路由器:缓存分组,转发分组
      接收方:接受分组,还原报文

      2 优点:
      高效:逐段地占用通信资源,动态分配传输带宽(不必先占用一条端到端的通信资源,分组在哪段链路上传送才占用哪段)
      灵活: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转发路由
      迅速:不必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
      可靠: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
      (相对报文交换而言,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长度固定,相应缓冲区大小也固定,易管理。加速传输:因为后一个分组的转发和前一个分组的存储可以同时进行。减少重发数据量:分组比报文小,即使出错重传的数据量也小)
      3 缺点:
      造成时延: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序排队
      无法确保带宽(即某道的最高数据率):动态分配通信资源
      产生开销:各分组必须携带控制信息;路由器暂存分组,维护转发表

    • 报文交换
      将报文采用存储转发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对报文大小没有限制,所以要求路由器需要有较大存储缓存空间。提供多目标服务(一个报文可以发送给多个目的地址)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连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逐段传送(将路径分组)
    分组交换:将报文分组,逐段传送(将数据和路径分组)

    1、传送大量的数据,传送时间大于连接建立时间,选择电路交换
    2、传送突发数据时,选择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3、路由可以同时转发和储存,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
    4、话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目前都采用分组交换

8.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一定包含cpu)的硬件(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不仅为了通信)。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数据通信

#2、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国家之间
  • 城域网MAN
    将多个局域网互连,城市之间
  • 局域网LAN
    采用高速通信线路,学校或企业
    (大多接入网AN[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属于局域网,实际上是本地ISP所拥有的网络,不是核心也不是边缘)
  • (无线)个人区域网PAN
    如手环,平板,笔记本、鼠标、键盘、耳机等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连是通过路由器实现的(路由器负责将LAN连接到WAN上)。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主要差异不仅在于范围,还有所使用的协议

#3、按网络的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公众网)
    电信公司构建的大型网络,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网络。

  • 专用网 (privatenetwork) :
    某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需要而建造的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提供服务。例如军队、银行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速率 (数据率/额定速率/标称速率)
    表示数据的传送速率,并非网络实际运行的速率,单位bi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要灵活运用,有时为简化计算,题目上会将其看作相等

  • 带宽

    • 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即信号的频率范围。单位是赫。
      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称为该信道的带宽(或通频带)
    • 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it/s

    本质上相同,即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传输的最高数据率越高

  • 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上限)或网络的额定速率(标准)的限制。
    吞吐量与互联网具体情况有关,例如用户数量多时,吞吐量就会减少;网络拥堵时,吞吐量甚至会变为0

bit/s (速率(额定)、吞吐量(实际)、带宽(最高))

  • 时延(延迟/迟延)
    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 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与帧长成正比,与速率成反比
    发送时延(s)=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
    增加比特数量,只是增大了发送时延,而传播时延不变

发送速率由接口速率、链路带宽、网卡速率等因素决定(取小者),所以要保证各设备及传输介质的速率匹配,才能更好利用设备。

2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的传播速率
传播速率与传输媒体有关,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速率为3×10* 8 m/s ,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3×10* 8 m/s,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0×10*8 m/s

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区别
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上(一般是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上)与传输信道的长度(信号传送的距离)没有任何关系。
传播时延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与信号传送的距离成正比

3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转发表等)所花费的时间。
4 排队时延
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长短取决于当时的通信量,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使分组丢失,排队时延无穷大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若有n个分组,m段链路,分组等长,各链路长度相同,带宽也相同,忽略处理时延,则
总时延=n个分组的发送时延+(m-1)×1个分组的发送时延+一段链路的传播时延×m

通俗理解
先排队,产生排队时延;排到了进行处理,产生处理时延;然后排队等待转发,产生排队时延;开始发送,产生发送时延;传播过程中产生传播时延

-1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传输速率),不是传播速率。
“在高速链路(或高带宽链路)上,比特的传播速度会更快些”。 这句话就是错的
-2 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不代表减小总时延。
-3 哪种时延占主导地位,取决于具体情况
通信量过大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占主导地位
数据块过大时,发送时延占主导地位
传播距离过远时,传播时延占主导地位

  • 时延带宽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表示链路可容纳多少个比特
    表示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比特数
  • 往返时间RTT
    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所经过的时间。(一个来回)
    原因: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双向交互的
    有效数据率=数据长度/(发送时间+RTT)
    在卫星链路上相对较长,因为传播距离远
  • 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 信道利用率:
      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 网络利用率: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会堵塞)。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的时延会迅速增加。
      当前时延D=空闲时延D0/(1-网络利用率)
      当网络利用率达到50%时,时延加倍 D=2D0;
      当网络利用率接近1时,时延趋于无穷大;
      控制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如果超过了,就要准备扩容,增大线路的宽度。

  • 丢包率(丢包数量/分组数量)
    两种情形:因为误码被丢包;因为输入缓冲区满(网络拥塞)被丢包
    丢包率可以反映网络拥塞情况

10.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 费用
  • 质量
  • 标准化
  • 可靠性
  •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 易于管理和维护

1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常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 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协议将不同网络接口互连,网络接口层并没规定什么具体的内容;TCP向应用层提供可靠传输的服务,UDP向应用层提供不可靠传输的服务。

2.分层的必要性
五层(方便教学):
① 应用层

  • 任务: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 常用协议:域名解析协议DNS (使用UDP无连接服务), 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使用TCP服务) 、 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POP3协议(使用TCP协议提供的服务),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使用TCP服务)
  • 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

② 传输层

任务:为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1.如何解决进程之间的通信问题
2.出现传输错误时,如何处理

不针对某个特定网络应用,而是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
OSI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

功能:

  • 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 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的应用层中的相应进程)

主要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③ 网络层(网际层/IP层)

  • 任务: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1.路由器生成转发表,转发分组给下一个路由器
    2.如何标识网络及各网络中的主机
  • 数据单元:分组 (包/ 数据报/IP数据报)
  • 协议: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和许多种路由选择协议。

④ 数据链路层(链路层)

任务: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将网络层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收到帧后提取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 如何标识主机
  • 如何从比特流中识别地址和数据
  • 如何协调总线使用权

常用协议:PPP、CSMA/CD
发现有差错,就丢弃出错的帧;如果要纠错就要采用可靠的传输协议

⑤ 物理层
任务:实现比特(0或 1)的传输。

  • 确定多大数据的电压代表1和0
  • 如何识别比特
  • 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引脚
  • 各引脚应如何连接等
  • 物理传输媒体不在物理层协议之内,而是在物理层协议的下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传递过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专业术语

  • 实体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包括应用层协议、运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物理层协议)

    • a. 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规定了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在网络中交换数据,必须遵守相关的网络协议。
    • b. 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交换信息的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做出何种响应;(收发双方的操作)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
    • c.协议是分层的,各层协议即“对等层"之间通信的各项规定
  • 服务: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可被高层实体看见

协议的水平: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不可见)的
服务的垂直:
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服务
上层通过与下层交换服务原语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 服务访问点 SAP(用户界面) :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第n层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在它以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 每层的协议不同

  • 服务数据单元SDU: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多个SDU可以合成一个PDU,一个SDU可以划分为多个PDU

  • 协议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以应付任何一种出现概率极小的异常情况

5.TCP/IP 的体系结构(互联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是TCP/IP)

  • 与其他体系结构的区别:
    ISO/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模型在网络层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在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

OSI部分参考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CP/IP 的表示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两头大中间小,核心协议是I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的协议是IP;
    PPP协议属于网络接口层,直接为IP协议提供服务

  • 路由器:网际层;3
    交换机:数据链路层;2
    集线器:物理层;1

网络的核心部分越简单越好,一切复杂的部分让网络的边缘部分去实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