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系统如同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安全性、可靠性与性能是保障其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
一、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安全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不仅涉及硬件、软件等技术层面,还涵盖安全规划、管理和监督等。安全等级评估准则众多,像美国的TCSEC将系统分为4组7个等级。安全威胁五花八门,从恶意的黑客渗透到意外的信息误发,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既有内部的数据加密与管理问题,也有外部的网络入侵风险。
(一)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作为数据安全的守护者,是确保信息保密性的关键手段。其核心在于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管理。对称加密技术,如同使用同一把钥匙开锁和关锁,文件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以DES算法为例,它采用替换和移位的方法对64位二进制数据块进行加密,运算速度快且密钥生成容易,适合在多数计算机上用软件实现或在专用芯片上运行。 非对称加密技术则更为巧妙,它使用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一对“黄金搭档”。就像一把锁可以用公钥锁上,只有对应的私钥才能打开,若用公钥加密数据,只有私钥能解密;反之亦然。RSA算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选择公钥和私钥,其安全性基于大数分解的困难性,能有效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二)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解决网络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的身份认可问题,是保障网络安全通信的基石。在认证过程中,往往涉及加密和密钥交换,通常会使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及两种方法的混合。 PKI(公开密钥体系)是认证技术中的核心体系。它如同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数字身份管理中心,包含认证机构(CA)、数字证书库、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证书作废系统、应用接口(API)等基本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PKI产品不仅能创建和发布证书,还具备密钥备份、恢复、更新和撤销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安全服务,确保网络通信的安全、可信与高效。
二、计算机可靠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硬件故障密切相关,元器件的“浴盆曲线”形象地展示了其可靠性的三个阶段。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平均修复时间(MTRF)和可用性(A)是衡量可靠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串联、并联和N模冗余等可靠性模型,可以更科学地分析和提升系统可靠性。比如,串联系统需所有子系统正常工作,系统才正常;而并联系统只要有一个子系统正常,系统就能运行 。
三、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
衡量计算机性能的方法多样。从时钟频率、指令执行速度到等效指令速度法、数据处理速率法等,各有优劣。核心程序法聚焦应用程序中的高频核心部分,基准测试程序则是被广泛认可的测试方法,如测试整数性能的Dhrystone、测试浮点性能的Linpack和Whetstone,以及SPEC、TPC等基准程序,它们从不同角度为计算机性能评估提供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