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分类
按照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可以将电子计算机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电子模拟计算机
-
定义:采用连续的模拟信号(如电压、电流)进行输入和输出,模拟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
特点:
-
计算过程基于模拟电路,反映连续变化的物理现象。
-
擅长处理微分方程、动态系统仿真。
-
-
应用:早期用于科学计算(如飞行模拟、天气预报)和工程设计。
-
局限:精度较低,难以编程和扩展。
电子数字计算机
-
定义:使用离散的数字信号(通常为二进制0和1)表示数值大小,通过数字电路进行计算。
-
特点:
-
数据以二进制位运算为基础,计算结果通过模数转换(D/A)或直接数字输出。
-
计算过程不连续,依赖离散的时钟周期。
-
高精度、可编程、通用性强。
-
-
应用:现代计算机的主流形式,从个人电脑到超级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
-
定义:设计上不针对特定任务,具有高通用性,能通过编程完成多种计算和处理任务。
-
特点:
-
支持多种软件和操作系统。
-
硬件架构(如冯·诺依曼体系)标准化。
-
-
实例:个人电脑(PC)、服务器、工作站。
专用计算机
-
定义:为特定任务设计的计算机,通常为嵌入式系统或定制硬件。
-
特点:
-
体积小、功耗低、针对性强。
-
硬件和软件高度集成,难以修改用途。
-
-
实例:
-
嵌入式系统: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智能家电。
-
专用设备:路由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
计算机发展
第一台计算机
-
名称: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
时间: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
-
主要特点:
-
使用电子管(约18,000个)作为核心元件。
-
基于十进制计算,而非现代的二进制。
-
体积庞大(占地约167平方米)、重量约30吨、功耗高达150千瓦。
-
编程通过手工接线完成,速度约每秒5000次加法。
-
-
意义: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端。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
核心技术:真空电子管。
-
编程语言:机器语言(直接用0和1编写)。
-
特点:
-
体积大、能耗高、散热困难、可靠性差。
-
计算速度慢(每秒千次级别)。
-
-
应用:弹道计算、科学计算(如原子弹设计中的数值模拟)。
-
代表:ENIAC、UNIVAC I(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
-
核心技术:晶体管取代电子管。
-
编程语言:汇编语言开始出现,编程效率提升。
-
特点:
-
体积缩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
-
计算速度提升至每秒万次级别。
-
-
应用:工业控制(如自动化生产线)、商业数据处理。
-
代表:IBM 1401、CDC 1604。
第三代(1965~1971):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核心技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SMI、MSI),每个芯片集成数十到数百个晶体管。
-
特点:
-
小型计算机(minicomputer)出现,成本降低。
-
计算速度达每秒百万次(MIPS)。
-
开始支持多任务操作系统。
-
-
应用:企业数据处理、科学研究。
-
代表:IBM System/360、DEC PDP-8。
第四代(1972~1990):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核心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数千到数万晶体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数十万晶体管)。
-
特点:
-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诞生,个人计算机(PC)普及。
-
计算速度达每秒千万次至亿次。
-
-
应用:个人计算、图形处理、网络通信。
-
代表:Intel 4004(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Apple II、IBM PC。
第五代(1991开始):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核心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百万至亿级晶体管)。
-
特点:
-
单片计算机(SoC,System on Chip)出现,集成CPU、内存和外设。
-
高性能计算(HPC)和人工智能逐渐兴起。
-
-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移动设备。
-
趋势:集成度更高、功耗优化、并行计算能力增强。
-
代表:Intel Pentium系列、ARM处理器。
发展规律:计算机性能随器件集成度提高而提升,体积和成本逐渐降低。
摩尔定律
-
提出者: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65年。
-
内容:
-
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约每18~24个月翻倍。
-
同等性能的芯片价格约每18个月减半。
-
-
影响:推动了计算机性能的指数级增长。
-
现状:21世纪后因物理极限(如晶体管尺寸接近原子级)和散热问题,摩尔定律逐渐放缓,业界转向多核架构和专用芯片(如GPU)。
半导体储存器发展
-
早期:使用磁芯存储器(微小铁磁环),通过电流改变磁性存储0和1。
-
优点:非易失性,可靠性高。
-
缺点:体积大、速度慢、制造复杂。
-
-
转折点:1970年,英特尔推出1103芯片,第一个较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DRAM,1Kb)。
-
现代:
-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高密度、低成本,用于主存储器。
-
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速度快,用于缓存(cache)。
-
Flash(闪存):非易失性,用于SSD和U盘。
-
单位量级换算
-
位(bit):最小存储单位,0或1。
-
字节(Byte):1 Byte = 8 bit。
-
1 KB = 2^10 Bytes = 1024 Bytes。
-
1 MB = 2^20 Bytes ≈ 1,048,576 Bytes。
-
1 GB = 2^30 Bytes ≈ 1,073,741,824 Bytes。
-
1 TB = 2^40 Bytes ≈ 1,099,511,627,776 Bytes。
微处理器的发展(CPU发展)
-
定义:微处理器是集成在单一芯片上的中央处理器(CPU)。
-
发展阶段:
-
1971:Intel 4004,4位处理器,2300个晶体管,主频108kHz。
-
1980s:32位处理器(如Intel 80386),支持多任务和虚拟内存。
-
1990s~2000s:64位处理器(如AMD64架构),支持更大内存寻址。
-
现代:多核处理器、超线程技术,晶体管数量达数十亿。
-
-
趋势:从提高主频转向多核并行计算和AI加速(如Intel Xeon、NVIDIA GPU)。
计算机硬件
-
核心组件:
-
CPU:运算器、控制器、高速缓存(cache)。
-
存储器:主存(RAM)、辅存(硬盘、SSD)。
-
I/O系统:接口和设备(如键盘、显示器)。
-
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连接CPU与存储器及其他设备。
-
运算器
-
组成:
-
ALU(算术逻辑单元):执行加减乘除、逻辑运算。
-
寄存器:临时存储数据,累加器是特殊寄存器。
-
-
累加器特点:
-
默认存储一个操作数,运算结果直接返回至此。
-
提高运算效率,常见于早期计算机。
-
存储器(中心)
-
分类:
-
主存:RAM,速度快,易失性。
-
辅存:硬盘、SSD,容量大,非易失性。
-
-
关键寄存器:
-
MDR(Memory Data Register):存储器数据寄存器,长度等于机器字长(如32位、64位)。
-
MAR(Memory Address Registe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指定访问地址。
-
控制器
-
功能:解析指令,协调硬件操作。
-
指令结构:操作码(指定操作类型)+ 地址码(指定数据位置)。
适配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
适配器:如显卡、网卡,连接CPU与外设。
-
I/O设备:输入(键盘、鼠标)、输出(显示器、打印机)。
计算机软件
-
分类:
-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驱动程序。
-
应用软件:办公软件、浏览器、游戏。
-
-
发展:
-
早期: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
现代:高级语言(C、Python)、图形界面、多任务支持。
-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
-
指标:
-
吞吐量:单位时间处理的任务量。
-
响应时间:任务从提交到完成的时间。
-
CPU性能:主频、指令集效率、缓存命中率。
-
存储性能:带宽、延迟。
-
-
基准测试:如SPEC、Geekbench。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
层次:
-
硬件层:物理设备。
-
固件层:BIOS、UEFI。
-
操作系统层:资源管理。
-
应用层:用户程序。
-
-
意义:分层设计降低复杂性,提高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