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机制和MVCC是数据库中常用的并发控制技术
,用于处理并发访问时的数据一致性和隔离性,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它们的原理。
一、锁机制与MVCC
1. 锁机制
锁机制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锁
来确保并发事务的隔离性。常见的锁包括共享锁(Shared Lock)和排他锁(Exclusive Lock)
。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
数据但不允许写入,排他锁则只允许一个事务
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
。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根据事务的需求自动管理锁的获取和释放。
常用语句如下:
-- 显示当前数据库中的锁信息
SHOW OPEN TABLES WHERE In_use > 0;
-- 显示当前会话的锁信息
SHOW STATUS LIKE 'Table%';
-- 显示当前会话的锁等待情况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2. MVCC
MVCC是一种基于版本
的并发控制技术,通过在数据库中保存数据的不同版本来实现事务的隔离性。每个事务在读取数据时会看到一个固定的版本,而不会受到其他事务的影响。当事务对数据进行修改时,会创建一个新的版本,而原始版本仍然可供其他事务读取
。这种方式避免了读写冲突,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性能。
常用语句如下:
-- 创建一个测试表
CREATE TABLE test (
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50)
) ENGINE=InnoDB;
-- 开启事务
START TRANSACTION;
-- 插入数据
INSERT INTO test VALUES (1, 'Alice');
-- 查看当前数据
SELECT * FROM test ;
-- 开启另一个事务
START TRANSACTION;
-- 在另一个事务中修改数据
UPDATE test SET name = 'Bob' WHERE id = 1;
-- 提交第二个事务
COMMIT;
-- 查看第一个事务中的数据
SELECT * FROM test ;
-- 提交第一个事务
COMMIT;
实现原理:
-
锁机制:数据库系统在执行事务时会根据事务的隔离级别(如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串行化)来判断
是否需要加锁
。当事务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时,系统会根据事务的锁请求和数据的锁状态来决定是否授予锁。锁的粒度可以是行级锁
、表级锁
或数据库级锁
,具体情况取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
MVCC:数据库系统通过在
数据行中保存版本号
或时间戳
来实现MVCC。当事务开始时,系统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并在对数据进行读取或修改时记录当前事务的ID和时间戳
。其他事务在读取数据时只能看到对应版本的数据,而不会受到其他事务的影响。当事务提交时,系统会根据事务ID和时间戳
来判断数据的可见性,并清理不再需要的旧版本数据。
二、事务ACID与实现原理
MySQL数据库事务实现ACID属性,即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这些属性可以确保数据库操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
全部成功
,要么全部失败回滚。MySQL通过日志来实现原子性。Redo Log
记录事务的操作,Undo Log
用于事务回滚。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从一个一致的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的状态。MySQL通过在事务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
数据校验
来实现一致性。 -
隔离性(Isolation):事务的执行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各个事务之间是相互隔离的。MySQL通过
锁机制
来实现隔离性,保证事务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提交,其结果将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即使系统崩溃也不会丢失。MySQL通过将事务的操作记录到磁盘上的
Redo Log
来实现持久性。
因此,MySQL通过使用日志机制和锁机制
来实现事务的ACID属性。Redo Log
和Undo Log
记录事务的操作和回滚信息,锁机制
确保事务之间的隔离性,从而保证了事务的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