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模式通信过程
-
AP上线过程:
- AP获取IP地址:AP通过DHCP服务器或静态配置等方式获取自身的IP地址。
- AP发现AC:AP通过广播、组播或配置的AC IP地址列表等方式发现AC。
- 建立CAPWAP隧道:AP与AC之间建立CAPWAP控制隧道和数据隧道。
- AP接入控制:AP向AC发送Join Request请求,AC回应Join Response消息,完成AP的接入控制。
- AP配置下发:AC向AP发送配置信息,AP根据配置进行初始化。
-
数据传输过程:
- 数据封装:AP将接收到的无线用户数据进行CAPWAP封装。
- 数据传输:封装后的数据通过CAPWAP数据隧道发送给AC。
- 数据解封装和转发:AC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封装,然后根据目的地址进行转发。
-
隧道维护:
- 保活机制:AP和AC之间定期发送保活报文,以维持CAPWAP隧道的连接状态。
- 状态监测:AC和AP会监测对方的状态,一旦发现对方不可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重新建立隧道等。
直接模式通信过程
-
AP上线过程:
- AP获取IP地址:与隧道模式类似,AP通过DHCP或静态配置获取IP地址。
- AP发现AC:AP通过广播、组播或配置的AC IP地址列表发现AC。
- 建立CAPWAP隧道:AP与AC之间建立CAPWAP控制隧道。
- AP接入控制和配置下发:AP向AC发送Join Request,AC回应Join Response,并下发配置信息。
-
数据传输过程:
- 数据接收:AP接收到无线用户的数据后,直接在本地进行处理。
- 数据转发:AP根据配置的转发规则,将数据直接转发到上层网络或目标设备。
- AC的管理作用:AC主要负责对AP的集中管理和配置,但在数据转发过程中不直接参与数据的处理。
-
直接模式下的管理:
- 状态监测:AC会监测AP的运行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 配置更新:当需要更新AP的配置时,AC会通过CAPWAP控制隧道将新的配置信息发送给AP。
两种模式的对比
- 安全性:隧道模式由于数据经过AC的集中处理,安全性相对较高;直接模式下数据直接在AP本地转发,安全性相对较低。
- 性能:直接模式的数据转发速度快,适合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隧道模式由于需要经过AC处理,可能会消耗一定的AC性能。
- 适用场景:隧道模式适用于需要集中管理和安全控制的网络;直接模式适用于对数据转发效率要求较高的场景。
网络设备
-
路由器(Router)
- AR1 和 AR2:作为网络的核心设备,负责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 接口:GE 0/0/0、GE 0/0/1 等表示路由器的不同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其他网络设备。
-
无线接入点(AP)
- AP1 和 AP2:提供无线网络连接,支持 STA(Station,如 STA1、STA2、STA3)设备接入。
- 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以圆形或椭圆形表示,覆盖范围内的设备可以连接到该 AP。
-
交换机(Switch)
- LSW1 和 LSW2:用于连接同一网络内的设备,实现数据帧的交换。
- 接口:GE 0/0/0、GE 0/0/1 等表示交换机的不同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其他设备。
-
PC(个人计算机)
- PC1:连接到网络的终端设备,IP 地址为 192.168.11.253/24,通过以太网接口连接到 AC1。
-
AC(无线控制器)
- AC1:用于管理和控制无线接入点(AP),优化无线网络性能。
连接关系
- 有线连接:使用线段表示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如 AR1 的 GE 0/0/0 接口连接到 LSW1 的 GE 0/0/1 接口。
- 无线连接:使用虚线或波浪线表示无线设备(如 STA)与无线接入点(AP)之间的连接。
网络配置
- VLAN 划分: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 VLAN(如 vlan10、vlan20),以隔离广播域,提高网络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 RIP 路由协议:在 AR1 和 AR2 之间配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实现动态路由更新,使路由器能够自动学习和维护路由表。
- IP 地址分配:为设备的接口分配了特定的 IP 地址,如 PC1 的 IP 地址为 192.168.11.253/24,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识设备。
其他信息
- 带宽标注:如 149/5G/0Mbps 表示连接的带宽信息,其中 149 可能表示信道号,5G 表示 5GHz 频段,0Mbps 表示当前带宽为 0。
- 模式标注:如“隧道模式”和“直接模式”表示无线接入点(AP)的工作模式,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和设备的连接方式。
当AP与AC采用隧道模式时,AP与外网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传输过程如下:
AP上线过程
- AP获取IP地址:AP通过DHCP服务器或静态配置等方式获取自身的IP地址。
- AP发现AC:AP通过广播、组播或配置的AC IP地址列表等方式发现AC。
- 建立CAPWAP隧道:AP与AC之间建立CAPWAP控制隧道和数据隧道。
- AP接入控制:AP向AC发送Join Request请求,AC回应Join Response消息,完成AP的接入控制。
- AP配置下发:AC向AP发送配置信息,AP根据配置进行初始化。
数据传输过程
-
从AP到外网的数据传输:
- AP捕获数据帧:AP捕获无线客户端(STA)发送的802.11帧数据。
- 数据封装:AP将802.11帧封装在CAPWAP数据包内,并通过CAPWAP数据隧道将其发送给AC。
- AC解封装和转发:AC接收到封装后的数据后,解封装并根据目的IP地址将802.3帧转发至核心交换机或外网设备。
-
从外网到AP的数据传输:
- 外网设备发送数据:外网设备(如PC1)将数据发送到AC。
- AC封装数据:AC将数据封装在CAPWAP报文中,通过CAPWAP数据隧道发送回对应的AP。
- AP解封装和发送:AP解封装CAPWAP报文,并将原始的802.11帧发送给相应的无线客户端(STA)。
数据链路层的封装
在隧道模式下,数据链路层的封装主要涉及以下步骤:
- 无线数据帧捕获:AP捕获无线客户端发送的802.11帧。
- CAPWAP封装:AP将802.11帧封装成CAPWAP数据包,包括添加CAPWAP头部信息。
- 以太网帧封装:封装后的CAPWAP数据包作为以太网帧的负载,添加以太网头部(包括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进行传输。
- 隧道传输:以太网帧通过CAPWAP数据隧道发送到AC。
- 解封装和转发:AC接收以太网帧,解封装出CAPWAP数据包,再解封装出原始的802.11帧,根据目的地址进行下一步转发。
网络拓扑中的应用
在网络拓扑图中,AP1和AP2通过CAPWAP隧道连接到AC1。当STA1、STA2、STA3等无线设备与AP通信时,数据会按照上述过程进行传输。例如,当STA1访问外网资源时,其发送的数据会先被AP1捕获并封装,通过隧道发送到AC1,再由AC1转发到外网设备。相反,外网设备返回的数据也会通过AC1封装后发送回AP1,最终到达ST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