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在学习初段效率惊人,而在过了入门阶段之后兴趣与学习能力都迅速下降?_学东西前期慢后期快的人(2)

img
img
img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Go语言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

  • 例如,按照六线谱练习几分钟指法,就能弹出一首简单的伴奏,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即时反馈」**。它会给予你成就感,鼓励你继续练习下去。
  • 例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每背一个单词,就想象自己离托福110又近了一步,离自己出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就是「预期反馈」。
  • 又例如,你15岁才开始学围棋,然后得知别人学棋都比你早了10年,你这辈子都下不出什么成绩了,就会萌生悲观和放弃的心理。这就是「负反馈」。负反馈的意义,是警示我们远离不利于生存的事物,包括将精力耗费在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事物上。

为什么我们能够学得进去一样东西?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受到「即时正反馈」和「预期正反馈」的鼓励。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解出一道难题,便会非常兴奋,对他来说,这就是正反馈。而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东西,感到又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满足优越感,这也是一种正反馈。正是这种反馈,抵消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枯燥。

学东西比较快的人,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速度通常比较出众,将知识转化为联系和应用的速度较快,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概念,并应用这个概念去解决固有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正反馈」。对他们来说,这种过程是新奇、有趣、充满刺激的,他们陶醉于这种新事物对大脑不断的刺激中。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表示出来的是浓厚的兴趣和极快的学习速度。

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容易产生这些问题:

  1. 追求不间断的刺激流,而忽视了对概念的深入掌握。
    结果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但能深刻记住的和沉淀下来的却不多。也就是过于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
  2. 重视刺激甚于知识本身,舍本逐末,似是而非。
    他们可能会沉溺于「原来是这样!」的刺激中,满足于这种感觉,而事实上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纯属曲解,但由于他们足够聪明,能在比较低的层面上自洽解释,因此自以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也就是说,他们并非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快感
  3. 积累不够扎实
    相比起新事物的刺激,复习、背诵、记忆显得更枯燥无味,所以,他们更喜欢学习新东西,而忽视了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导致积累不够扎实。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领域,入门往往都是比较快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前面学到的东西,会成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这时,不但要求你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也**要求你能够将已经学到的东西「内化」,让它们彻底为你所用,**才能进一步学习。而一开始学习较快的人,他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将知识「内化」的能力。

而当他们遇上障碍时,因为前期的学习过程相当顺利,「刺激流」一直不断,因此,对比之下,他们更容易放弃。

举个例子:学习好比走迷宫。聪明的人,也许用不了一分钟就能解开这一层的谜题,找到出口,前往下一层。但也许这一层某处隐藏着一个重要道具,过了十层之后,需要使用这个道具了,他们就傻眼了。回去找吧,又不知道在哪一层,而且面对着已经走过的迷宫,实在不想重新遍历一次。再加上又没有攻略帮忙,很多人也许就选择放弃了。而一开始就仔仔细细将迷宫每一层都走遍的人,花的时间更多,入门更慢,但每一层都走得踏踏实实,就不容易有这样的遗漏。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1. 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
    全才固然是好的,但懂得很多又有专长,是最理想的状态。前面已经说过,浅尝辄止的人,多半并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只是对其有基本的兴趣而已,因此一旦「刺激流」停止,便很容易放弃。所以,找到你真正热爱、愿意钻研的内容,让每一步都成为你的「预期反馈」,让自己拒绝刺激的诱惑,抱着真心想了解这个领域的心态,去学习,去钻研,才有可能走下去。
  2. 每走一步,时时反省、检视自己,将知识体系化
    主要有这么三步:
    1)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将它解释给别人听,或者跟自己对话
    你理解一个概念时,可能只是理解一个侧面,而当你试图解释一个概念时,你会动用到它在你脑海中的一切「联系」。这样一来,你是否掌握到它足够的特点,是否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是否对它的前因后果、逻辑关联都一清二楚,就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立刻弄明白,因为这些就是你在正常学习中忽略了的东西。
    2)**做笔记,画图,理清逻辑,建立联系。

这里介绍一个我原创的INK笔记法**。
详见:如何构建你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
3)将这个知识点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详见: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3. 多与人交流,多应用,多触类旁通
多交流,交换想法,一来加深理解,二来也可以通过交流的快感建立你的「反馈」。
多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为学到的东西写一篇文章,试着去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都是建立反馈、自我检查的良好方式。
多触类旁通,学习的本质是联系,不要埋头于一个领域,多去接触其他相关领域的东西,会开阔你的思路,了解更多不同角度,从而更好地加深理解。
4. 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眼前的收益。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你如何看待信息、知识、智慧?如何构建它们?

传统的笔记方式,大致有这两种:

  1. 用活页纸记笔记,随身携带,再定期将笔记进行整理、归类、誊抄,汇总起来。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方法,但缺点是太麻烦了。相当于把笔记的内容再重新做一遍,工作量成两倍、三倍增长。
  2. 事先在笔记本里建立分类目录,再分门别类地把笔记填补进去。一般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笔记内容,如经济/文学/历史/政治/艺术……二是按照使用场景,如自我提升/工作/阅读/资讯……这样比起1方便了一些,但容易逼死强迫症:「这个『美国20世纪经济史』的知识点应该放在政治、经济还是历史?」「这个『京都风物』的知识点放哪里好呢?文化还是旅游?」「诶,之前看过一个『各大陆种族迁徙路线』,放在历史还是生物里面了?」

其实,笔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应用。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围绕着「应用」这个核心价值观来组织和建立自己的笔记?

下面说一下我的方式。

  1. **笔记原则

**

  • 一切以「用」为主。记笔记是为了用,不用的笔记没有价值。
  • 以「主题」为核心。「主题」即「项目」,也就是「笔记可能的用途」。记笔记的目的,在于支撑主题,一切流程都是为主题服务。
  • 建立习惯,定期回顾、整理、应用和归档。

2. 笔记工具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和筛选,我现在用来记笔记的工具,最终确定在下面这些:

硬件:iphone+ipad+PC(ipad可以用surface代替)

软件:主阵地是Onenote,协助工具使用**印象笔记**。

为什么这样使用?

Iphone用于记录路上随时产生的想法、灵感,以及拍照;ipad用于阅读,做读书笔记;PC用于对笔记进行整理。

Onenote是我集中整理所有笔记的地方,得益于其「自由插入元素」的功能,以及灵活的层级排序,用来进行思维整理再合适不过;印象笔记我给它的定位是敏捷式抓取工具,一方面,它足够轻便,在iphone和ipad上都可以随时打开并摘录内容;另一方面,它的接口做得很好,许多国外的优秀APP通常都会提供一键分享至印象笔记的入口,非常方便。我通常用它把所有的文本、图片笔记集中在一起,云同步,再归总到Onenote。

3. 笔记体系

我把这套笔记体系称为INK笔记法。因为我的 Onenote 里只有 3 个分类,对应 3 个分区:

  • Inbox(收集)
  • Note(储存)
  • Knowledge(主题)

下面详述:

  • Inbox:用来收集任何时刻、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用关键词记下,放在 Inbox 下随便一个页面里。称为**关键词笔记**。
  • Note:用来存放 Inbox 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每一则笔记都有完整的时间、标题及脉络。称为**参考笔记**。
  • Knowledge:这是重点。用来将 Note 里面储存的笔记主题化。称为**主题笔记**。

何谓主题化?

就是将 Note 中的笔记,按照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种用途,有组织地放到一起。

举个例子:

比如我想写一篇「如何构建笔记系统」的文章,那么,像「Onenote 技巧十则」、「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整理笔记的技巧」、「几大笔记软件横向比」这几则笔记可能都用得上,我就会把它们放进 Knowledge 下的「构建笔记系统」页面里。

又比如,我对「唐朝的中国政治体制」有兴趣。那么,像「东晋的门阀政治简述」、「隋唐的地理形势简述」、「中国田制变迁简述」,这几则笔记都可能与其相关,我也会把它们放进去。

也就是说:Inbox,表达的是「这是什么笔记」;Note表示「这则笔记的内容是什么?」;Knowledge表示「这则笔记可以怎么用?」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流程来说明这套体系:

收集——完善——整理——(应用)——归档

  • 收集

任何时刻,看到任何觉得有价值的资讯,用手机和平板(视哪个更方便而定)记下来。结合文字、画图、拍照等方式,记在印象笔记里,自动同步。

回到电脑前,打开印象笔记电脑端,同步,将之前记下来的关键词转移到Inbox里。

  • 完善

定期进行,一般1-3天一次。将所有Inbox里的每一个关键词,通过搜索,扩充成一则有价值的详细笔记,存放在Note里面。如果在Inbox里记下的是一篇文章的链接,则进行通读,整理出要点,同样存放在Note里面。然后将Inbox清空。

例如,我在Inbox里记下一个关键词,叫做「长尾效应」,那么,我就会通过搜索,整理出: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谁提出的?得到了怎样的印证?业界对其态度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等等。然后把这部分内容,在Note里新建一页,放进去。

  • 整理

我会经常翻阅Note笔记,并且一边翻阅一边思考,当突然想到「诶,这个内容似乎可以用」的时候,就会进行思维整理。比如,我看到「长尾效应」时,可能会想到它也许可以解释某个案例,或者与某个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就会在Knowledge中另开一页,把这个思考写上去,并且附上「长尾效应」这一页的链接,以便查阅。

怎么附上链接呢?这里要提到Onenote特别优秀的一个功能:Onenote里面,任何一页笔记、一段话、甚至一行字,都可以生成一个内部链接,只需要选中,右键,选择「复制指向页/段落的链接」即可。

这个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整理的效率。比如,在一页Knowledge里面,我可能会引用到10页Note的内容,但我并不需要把它们的内容全部复制进去,我贴10个链接就可以了。

  • 应用

定时翻看自己的笔记,尤其是主题笔记,有灵感了,就将其输出。

写一篇文章,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告诉别人,都可以。

关键是要去用。将笔记和思考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把思想落实成为行动,这才是笔记的本来目的。

  • 归档

对于完全物尽其用的笔记,或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笔记,删掉,为今后的输入腾出空间。

最后,随手画一个简图:

img



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前提:

  1. 我默认这里的「学习」,属于提升自己的范畴,不是指应试的那种。
  2. 以下的一切,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一切都是妄言。

体系化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步:

  1. 了解工具

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等等。所以:
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不用奢求能读懂多少,能理解那些术语就可以了。

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别挑罗素的,那种书随便看看就好)或者所罗门的《大问题》。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维基、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诸如形而上学、一元、二元、有神、无神、泛神、先验、超验、经验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

学经济学,就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把里面的术语弄懂了,基本读经济学著作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我觉得比起曼昆那本,萨缪尔森的读起来更爽,更严谨,当然这可能是口味问题。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
(反面例子见大学的四大洗脑课。天天跟别人解释形而上学不是孤立片面、哲学史也不是按唯物唯心来划分、马克思更不是旷世以来哲学第一人……这种问题很累的)

其实,无论你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2. 建立脉络

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了,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人物」,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因为长度可以无限延伸),EVERNOTE和ONENOTE都可以。新建一个页面,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完成之后,确保它已经牢牢记在你的大脑里,然后就可以扔掉了……

对的,不建议使用现成的时间轴。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时间轴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 找出兴趣点

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

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

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介绍一个方法:
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许多知友验证。
4. 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

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

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

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

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img
img
img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Go语言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

542049693)]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1rg1h48g-1715542049693)]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nnOr0Khm-1715542049693)]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Go语言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

  • 28
    点赞
  • 2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