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有哪些经验心得?_英文论文写作经验总结(2),2024年最新一线互联网公司面经总结

img
img

网上学习资料一大堆,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

需要这份系统化的资料的朋友,可以添加戳这里获取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不论你是正从事IT行业的老鸟或是对IT行业感兴趣的新人,都欢迎加入我们的的圈子(技术交流、学习资源、职场吐槽、大厂内推、面试辅导),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一、学术论文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篇非综述性质的学术论文基本可以分为以下5个部分:

**1.引言(Introduction):**引言的作用就是系统性地向读者介绍该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创新点、采用理论及方法等。

**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及方法的作用就是向读者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及使用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一个没做过这个试验的人知道怎么去做这个试验。

**3.结果与讨论(Results & Discussion):**结果与讨论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主要用来展示本研究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并基于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及讨论后,得出一般性规律,就是解释出现这一试验结果的内在本质原因是什么?

**4.结论(Conclusion):**结论部分是对结果与讨论部分所形成的主要结论的罗列。

**5.摘要(Abstract):**按顺序说,摘要其实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但为什么要放在最后说,就是要突出它的重要地位。摘要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对学术论文的高度概括。

二、学术论文写作顺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论文也不是一口气写完的。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会进入一个误区,总觉得写论文靠灵感、靠氛围,必须要静下心来,从摘要到结论,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但是我想说学术论文可不是高考考场上的命题作文,我的导师曾告诉我,写论文其实是做一道填空题,不要把写论文当做是一道解答题,下面我就说说怎么把写论文当做一道填空题以及我习惯的写作顺序:

**1.做图(难):**为什么第一步是做图,因为做图的背后展示是你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每张图数据的选择以及控制变量的选择展示的是你的分析论证顺序,这个顺序说白了就是你论文中核心部分——结果与讨论的整体结构,或者说是子标题的设置。总结一句话:作图是表面,核心定结构。

**2.写材料与方法部分(易):**结果与讨论部分的结构一定,基本上整篇论文的结构已经大局已定。作图和思考结构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脑细胞,所以此时需要暂时降低一下负荷,从容易的入手。一篇文章中最容易的部分就是材料与方法部分,因为该部分只是对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实验对象等的基本描述,字数也不多,所以基本不用费脑,可以轻松搞定。

**3.写结果与讨论部分(难):**结果与讨论部分的核心由两部分,一是对逐一对所做的图进行描述,第二就是挖掘深层次的一般性规律,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会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

**4.写结论部分(易):**与写材料与方法部分的目的一样,结论部分的写作也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把结果与讨论部分中的每一个子标题下的内容精炼成一句话即可,基本应用的就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的“缩写”技巧,基本也可以轻松搞定。

**5.写引言部分(难):**引言部分说好写也好写,说不好写也不好写,我的建议是要多读文献多模仿,尽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引言模板”,通常采用的是“漏斗式写法”,后面也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6.写摘要部分(易):**有了前面的大段文字,摘要说白了就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缩写,我自创了“5句话”摘要模板,后面也会进行详细的介绍,掌握了这个模板,摘要也可以轻松搞定。

按照这个顺序写下来,整个的写作难度变化是难(做图)-易(材料与方法)-难(结果与讨论)-易(结论)-难(引言)-易(摘要),难易交替进行的,假设我们按照文章从头写到尾的顺序看一下写作难度变化,这里我要说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上来就写摘要,是非常困难的,经历过的同学自然会懂,那么就变成了难(摘要)-难(引言)-易(材料与方法)-难(做图)-难(结果与讨论)-易(结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连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放弃,所以你发现很多人的论文写作之路经常截止在引言部分和结果与讨论部分。古话说“张弛有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三、学术论文各部分写作技巧

1.材料与方法部分写作技巧

无论是试验类研究还是模拟仿真类研究,该部分基本可以采用三段式结构

**试验类研究:**①研究所用材料的描述(车辆的基本参数,比如:整备质量、发动机排量、最大功率、最大扭矩等)②研究所用设备的描述(排放设备、油耗设备的具体型号及参数)③研究方法的描述(采用控制变量法,固定哪些参数?变化哪些参数?一共选择多少个工况点?测试循环是什么?)

**仿真模拟类研究:**①模型介绍(网格划分,子模型选择,参数设定,所使用的公式等)②模型验证(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程度如何?模型精度如何?)③仿真方法的描述(采用控制变量法,固定哪些参数?变化哪些参数?一共选择多少个工况点?测试循环是什么?)

此外,为方便说明,除文字外建议添加示意图以及表格辅助说明,例如:试验设备照片,试验材料照片,试验流程图,工况设定表等。

2. 结果与讨论部分写作技巧

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写作我总结了3点技巧:

**注意子标题的使用,一定要条理清晰:**子标题的设置数量基本与主要结论的条数一致,与试验工况的设置相吻合,通常为3-5个。例如:本研究是研究汽油的各项指标(馏程、烯烃含量、芳烃含量)对整车排放的影响,那么小标题可以设置为3个:馏程对排放的影响、烯烃含量对排放的影响、芳烃含量对排放的影响。

**图表一定要精致,复杂度适中:**解释一下表中的曲线的变化趋势,例如:随着a的增大,b也(缓慢/迅速)增大(减小),但在a达到A值时,b也达到最大值(最小值)B。如果有多条曲线,通常会将变化规律相同的归为一组进行讨论,以便精炼语言。

**深挖机理,解释变化原因:**需要对产生该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这一部分可以多看一些文献,先看一下其他学者有没有做过类似的相关研究,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解释的,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有些因素是正影响,有些因素是负影响,并且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各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如果能把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一个排序,就是最完美的。

3.结论部分写作技巧

结论部分的写作结构相对固定通常是,通常先来一个“小帽子”,再把主要结论逐一列出:

**小帽子:**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小结,简单说是对于材料与方法部分的一个缩写。最后来一句转折: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或者Main con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work, as follows等

**结论分条列出(3-5条):**每条100字以内为宜,简单说是对于结果与讨论部分每个子标题内容的一个缩写。

4.引言部分写作技巧

前文提到引言通常采用“漏斗式”写法,漏斗式基本依次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逐层聚焦:

**①研究背景(大背景大帽子):**例如汽车保有量逐年提高,排放问题日益凸显(1-2句)

**②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有三方向导向(结果导向、方法导向和理论导向),技巧是把引用文献的摘要换个说法表述,如果引用文献较多,建议把类似的放在一起说,也可以列个表格。

③提出未知/存在问题: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理论计算公式不准确、模型参数设置不合理、发现了新问题。

④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及研究目的

⑤高度概括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即材料与方法部分精炼

5.摘要部分写作技巧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点睛之笔,一个mini paper,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前文我提到了我所惯用的“5句话模板”,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不同期刊有不同的要求),下面就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句话:**研究背景精炼

**第二句话:**以“However”作转折,引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句话:**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四句话:**本文研究方法的精炼

**第五句话:**本文主要结论的精炼(通常由3个分句组成)

四、投稿前准备

1.目标期刊选择

在确定SCI期刊分区和影响因子后,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的期刊,审稿周期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文章接受时间和文章录用时间之差进行估算,也可以通过一些科研平台进行了解,通常选择审稿周期在3个月以内的期刊进行投稿。

2.准备Cover Letter

通常网上有比较好的模板,可以借鉴模仿。

3.格式调整

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格式要求。

4.推荐审稿人

有些期刊会让你推荐审稿人,我一般会推荐跟我不是一个大学但是较为熟悉的人。

五、结束语

最后我想说:

拒稿是家常便饭,不要灰心,一定要仔细修改后迅速再投稿。

如果给了修改意见,录用的机会就很大,一定要仔细修改。

千万不要一稿多投,容易被彻底封杀,上了期刊的黑名单。

祝大家科研顺利!

由于篇幅的限制,只是草草的讲了一些我自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小经验和小技巧,后续我也会结合我自己发表的论文再详细讲一下论文写作这一永恒的话题!



摘要(Abstract)写作技巧

之前回答过一个关于SCI论文写作的回答(研究生、博士生全程只靠自己能否发一篇 SCI?),其中我提到过:**摘要是一篇论文的点睛之笔,是一个mini paper,字数最多不超过300字,并且给出了一个5句话模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看一下。**但上次整体介绍的比较粗,所以这次我计划结合6篇国内985高校的SCI论文具体详细分析一下摘要写作的套路。

**【事先声明】由于本文是动力机械专业,所以所选文章都是围绕发动机节能减排这个话题话题,个人认为其中涉及的摘要写作方法应该适合大部分工科领域。**这6篇SCI分别来自我的母校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吉林大学,由于离开专业领域有一段时间了,其中对以下摘要的翻译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请各位批评指正。

【论文1】

[1] Zhang Z , Zhang W , Ma X , et al. Effects of GDI injector deposits on spray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 conditions[J]. Fuel, 2020, 278:118094.

这篇文章是关于“GDI发动机喷油器积碳对喷雾以及燃烧的影响”,摘要共计253个字,11句话,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橘色)、研究方法介绍(绿色),主要结论介绍(红色),下面逐一精讲:

img

**第1句话——交代背景:**GDI发动机中经常会出现喷油器积碳的现象,而该现象又会导致发动机燃烧以及排放的恶化。

**第2-4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里用到一种引出文章内容的固定表达方式:“A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随后作者主要是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设备以及试验变量,即分别选用定容单和光学GDI发动机研究了不同燃油温度、喷射压力以及喷射策略下,喷油器积碳对燃油喷雾以及燃烧的影响。通过高速摄像的方法研究了喷雾及液滴分布特性;通过光学发动机研究了火焰传播、扩散火焰以及颗粒物排放等特性。

**第5-11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该部分共6句,基本与本文Conclusion中的5条主要结论对应。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的转接词会选用“The results showed that…”,行文中也会采用一些转接词,如“Moreover”

结果表明:在燃油温度为30℃时,喷油器积碳会略微增加喷雾贯穿距,在燃油温度为60℃和90℃时,积碳促进了喷雾的闪沸过程。当喷射压力为20 MPa时,积碳对闪蒸的影响有所减弱;相比于清洁喷射器,积碳喷油器喷雾尾部的液滴直径和速度更小,燃烧火焰速度稍低,且缸内压力峰值也稍低;此外,积碳喷油器尾部扩散燃烧更多当燃油温度达到90℃时,分段式喷油策略会增加尾部扩散火焰和soot的生成;因为扩散火焰亮度与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可以用来碳烟浓度,当燃料温度为90℃时,喷油器积碳所造成的尾端扩散火焰是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论文2】

[2] Hu J , Li J , Hu Z , et al. Power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a dual-engine system for heavy-dut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dynamic programming[J]. Energy, 2020, 215.

这篇文章是关于“基于动态规划的重型混合动力汽车双发动机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这一方面确实不是我的强项,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请大家见谅),摘要共计199个字,10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img

**第1-2句话——交代背景:这里作者用了“However”这个转折词,用于说明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后面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了提高重型车的输出功率并使用额外的节能技术,有研究提出了一种使用双发动机的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然而这种系统的最低油耗暂不清楚,并且也缺少针对该系统的有效在线能量管理策略。

**第3-6句——交代研究方法: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This paper presents…”作为起承转合词。**本文研究所用的车是双发动机系统,由锂离子电池和两个发动机提供动力。本文提出了两步框架来解决能源管理问题,基于MAP图的控制策略分配两个发动机的动力。结合动态规划算法,在发动机和电池之间分配功率,并找到最低油耗。

**第6-10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仿真结果表明:与消耗电量和维持电量策略相比,动态规划算法可节省7.3%的燃油;与传统的单发动机混合动力系统相比,双发动机系统的油耗降低了1.9%;分析了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后,发动机的工作点和电池功率曲线,并设计了相应的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所提出的基于规则的控制可略可以减少2.2%至6.0%的燃料消耗,并且对电池尺寸、控制策略参数以及驾驶循环的变化不敏感。

【论文3】

[3]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 Fuel, 2021, 284:118961.

这篇文章是关于“正戊醇、二正丁基醚(DBE)和废气再循环对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摘要共计235个字,9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img

**第1-3句话——交代背景:这里作者同样用了“However”这个转折词。**相比于传统柴油柴油机来说,柴油/正戊醇(DP)混合燃料的碳烟和颗粒物(PM)排放更低。然而,由于正戊醇的十六烷值较低,可燃性以及冷启动性都比较差,这限制了其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的应用。二正丁基醚(DB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可以改善燃烧。

**第4-5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In this study…”作为起承转合词。**在本研究中,在柴油/正戊醇(DP)混合燃料中掺入DBE后,分析了不同废气再循环(EGR)率下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共涉及三种燃油:纯柴油(D100)、由20%正戊醇和80%柴油(D80P20)组成的混合燃油以及由20% DBE (v/v)和80% D80P20 (D64P16DB20)组成的混合燃油。

**第6-9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行文中也会采用一些转接词,如“In addition”、“In particular”。**结果表明:当采用EGR策略时,柴油机缸内压力、最大压力上升率、有效热效率(BTE)、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的峰值均有所降低,而一氧化碳、碳氢和碳烟排放量则有所增加;相比于D80P20混合燃油,添加DBE后,滞燃期缩短且BTE增加,此外,碳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会进一步降低,但D64P16DB20的碳氢排放则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中等负荷下,采用中等EGR率(10%和15%),掺入DBE后,可以打破BTE、碳烟和氮氧化物之间的trade-off关系。

【论文4】

[4] Shang W , Yu X , Shi W , et al. Effect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nd hydrogen direct injec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n-butanol SI eng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 35):17961-17974.

这篇文章是关于“废气再循环和氢气直喷对正丁醇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摘要共计249个字,9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img

**第1-2句话——交代背景:**正丁醇作为一种清洁和可再生的生物燃料,被认为是点燃式发动机的理想替代燃料。氢气作为部分替代燃料,具有点火能量低、火焰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改善汽油机的燃烧和排放。

**第3-4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In order to…,…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作为起承转合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采用“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句式来介绍试验参数设置。**为了有效控制氢气掺烧所带来的的氮氧化物排放增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EGR率和氢气直喷协同控制下对正丁醇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在发动机转速固定在1500rpm,共设置5种掺氢比(0%、5%、10%、15%、20%)和5种EGR率(0%、5%、10%、15%、20%)和3个过量空气系数(1、1.1、1.2)。

**第5-8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行文中也会采用一些转接词,如“More specifically”。**结果表明:Ttq、Pmax、dQmax和Tmax随着EGR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掺氢比的增大而增大,同时APmax、AdQmax、θ0-10和θ10-90的变化也表现为相反趋势;15%的EGR率配合10%~15%的掺氢比可以实现比原发动机更好的排放(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相比于纯丁醇发动机,采用氢气直喷和EGR,通过对掺氢比例和EGR率的协调控制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更具体地说,15%的EGR率配合10%的掺氢比例可以获得更好的燃烧和排放综合性能,但在λ=1时,在燃烧方面比原发动机稍差。因此掺氢后,15%的EGR率是最佳选择。

【论文5】

[5] Wang Y , Wang J , Hao C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ntaneous particle number (PN) emissions from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nder the real-world driving conditions[J]. Fuel, 2021, 286:119466.

这篇文章是关于“实际行驶条件下混合动力汽车瞬时颗粒物数量(PN)排放特征研究”,摘要共计230个字,9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img

**第1句话——交代背景:**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提高燃油经济性,但研究也表明,混合动力汽车比传统汽车具有更高的颗粒物排放。

**第2-3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To assess…, … were tested…”的起承转合词,同上文提到的“In order to…,…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异曲同工,都是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评估混合动力汽车瞬时PN排放特性,对四种不同技术参数的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了实际道路排放试验。高瞬时PN排放被归类为高排放组(HES),高排放组取决于车辆行驶状态和发动机运行状态。

**第5-10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结果表明:20%的PN排放是在2%的行驶时长中生成的,80%的PN排放是在20%的行驶时长中生成的;大多数HES主要分布在车速60公里/小时以及发动机转速较高的工况。HES的平均正加速度值高于同类型RDE试验,但最大加速度并不代表高PN排放,这是由于有了电机的存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加速过程是可以实现加速过程与发动机的解耦。根据车辆的技术特性,在浓/稀燃油条件、高/低SOC状态以及发动机完全热机前/后,都存在HES。再生过程会导致PN排放5倍量级的增长。以燃油效率为主的策略应与以污染物控制为主的策略相结合,以实现更清洁的混合动力技术。本文结果也可用于制修订未来排放法规以及开发PN排放量模型。

【论文6】

[6] Zhang Z , Liu X , Liu H , et al. Effect of soybean oil/PODE/ethanol blend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n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 Fuel, 2020, 288:119625.

这篇文章是关于“大豆油/PODE/乙醇混合燃油对重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摘要共计255个字,9句话,**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是,没有背景介绍,开篇就是研究方法介绍,随后是主要结论介绍,**下面逐一精讲:

img

**第1-3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In this study,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开篇,同上文提到的“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异曲同工,都是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本文主要研究了大豆油/PODE/乙醇混合燃料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三种混合燃油分别为70%(体积分数)大豆油/30% 的PODES70P30、70%大豆油/15% PODE/15%乙醇的S70P15E15和基准纯柴油D100。发动机工况固定在转速1415rpm,BMEP(平均有效压力)1.15MPa,重点研究不同燃油对CA50和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第5-9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For example,…”和“Finally,…”。**结果表明:随着CA50的延迟,BTE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碳烟排放量增加;随着燃烧持续时间的延长,BTE先增加后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碳烟排放量增加。CA50对BTE、氮氧化物和碳烟排放的影响比燃烧持续时间更显著。在相同的CA50和燃烧持续时间下,BTE和碳烟排放趋势均为D100>S70P15E15>S70P30;对于氮氧化物排放,趋势是S70P30> S70P15E15>D100。例如,当CA50为17°CA ATDC,燃烧持续时间为25°CA时,D100、S70P15E15和S70P30的BTE分别为41.0%、39.1%和38.6%;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为6.4 g/kW⋅h、7.0 g/kW⋅h和7.8g/kw⋅h;碳烟排放量分别为0.004 g/kW⋅h、0.0011 g/kW⋅h和0.0008 g/kW⋅h。最后,对三种燃油分别进行了欧六法规的WHSC试验循环,比较两种大豆油混合燃油,S70P15E15和S70P30的碳烟排放接近,但S70P15E15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加权后BSFC更低。

【总结】

对以上6篇SCI论文的摘要进行总结可以得出:

  • **摘要平均字数:**237个字,通常控制在250字左右。
  • **摘要平均句数:**9-10句,通常控制在10句以内。
  • 摘要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背景介绍、研究方法和内容介绍和主要结论介绍,通常背景介绍1-2句,研究方法介绍2-3句,主要结论介绍5-6句。也有只介绍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的摘要,但还是建议“三段论”格式。
  • 背景介绍中的常用转折词——“However,…”,用于说明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后面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 研究内容和方法介绍的常用表达方式——“A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This paper presents…”、“In this study…”“In order to…,…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o assess…, … were tested…”、“In this study,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等
  • 主要结论介绍的常用开篇语——“The results showed that…”、“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等
  • 主要结论介绍中常用的转接词——“Moreover”、“In addition”、“In particular”、“More specifically”、“For example,…”、“Finally,…”等

【重要提示】个人认为写摘要要最后写,上来就写摘要一般写不好,也难起笔,文章其他部分都写完后,摘要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就是对SCI论文摘要Abstract写法的详细介绍,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希望点赞、收藏、关注,有时间的话我会再详细介绍一下SCI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技巧。



引言(Introduction)写作技巧

工科博士毕业肯定绕不开写SCI论文,写SCI论文肯定绕不开写Introduction(引言)。

那引言到底该怎么写?是不是理论和方法说都懂,结果一实战起来还是无从下笔!那应该怎么办?**我的个人经历就是“照葫芦画瓢”,所以这个回答我打算从已发表的SCI论文入手,详细分析引言的写作套路!**废话不多说,我们正式开始!

一、引言的作用

首先简单说一下引言的作用,引言的作用就是系统性地向读者介绍该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创新点、采用理论及方法等,核心是吸引读者阅读,通常是对于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引言的写作方法

几乎所有教你如何写Introduction的,都告诉你有一种叫做“漏斗式”的方法,我理解的漏斗式写作方法就是依次写好这5个部分,已达到逐层聚焦的作用:

**①大背景大帽子:**例如汽车保有量逐年提高,排放问题日益凸显。

**②文献综述:通常有三方向导向(结果导向、方法导向和理论导向),**技巧是把引用文献的摘要换个说法表述,如果引用文献较多,建议把类似的放在一起说,也可以列个表格。

③提出未知/存在问题:比如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理论计算公式不准确、模型参数设置不合理、研究内容覆盖度不够,又出现了新问题等等,总之就是“挑前人的刺儿”!

④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及研究目的

⑤高度概括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即材料与方法部分精炼

那具体应该如何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论文写作中呢?我个人觉得没有比认真分析SCI论文更好的方法了,所以接下来就是实战分析环节。

三、引言的时态选择

①大背景大帽子:通常采用的是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或现在进行时

②文献综述:具体文献综述部分通常采用一般过去时,其他高度概括部分或常识介绍部分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

③提出未知/存在问题: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

④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及研究目的: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

⑤高度概括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

另外各位师弟师妹写SCI的时候对于语法问题可以不用太在意,核心是让读者读懂即可,写SCI不是参加英语考试,没有人那么吹毛求疵!

四、引言中的一些固定句式

文献综述部分可用以下句式:

XXX concluded that/ found that/ proposed that/ showed that/ presented that/ illustrated that/ explored that/ investigated that/ analyzed that/ studied that/ detemined that/ reseached that/ confirmed that/ manifested that/ conducted that …、

有的师弟师妹们写论文全篇都是“xxx found that”,有这么多的表示方法,建议你换着使!

提出不足和存在问题部分可用以下句式:

ve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xxxx is not fully characteriszed so far

Although xxxx,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xxxx,particularly those that focus 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Previous studies just focus on…

Therefore it is more meaningful to…

one of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阐述研究目的时可用以下句式: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This study had the goa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he main novelty of this work is…

The main aim of present work is …

一些常用的连词或短语

**表示转折:**However/ while/ although/ but

**表原因:**because of/ due to/ since/ be attributed to

**"因此”的说法:**hence/ therefore/ thus

**常用连接词:**firstly-then-finally/ meanwhile/ in the meantime/ futhermore/ in addition/ moreover/ note that/ nevertheless/ besides/ whereas/ as well as/ not only… but also/ overall/ in terms of/ thereby

五、实战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会选取6篇一二区的SCI进行详细的精讲,分别来自我的母校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吉林大学。**由于本人是动力机械专业,所以所选文章都是围绕发动机节能减排这个话题,**由于离开专业领域有一段时间了,其中对以下摘要的翻译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请各位批评指正。

总体上看推荐模仿论文1-4的Introduction写作结构, 论文5-6需要较高的写作技巧,有一定基础后再进行尝试

【论文1】

[1] Zhang Z , Zhang W , Ma X , et al. Effects of GDI injector deposits on spray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 conditions[J]. Fuel, 2020, 278:118094.

这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是:“GDI发动机喷油器积碳对喷雾以及燃烧的影响”,Introduction 一共分为4段,下面我们逐段进行精讲:

第一段的核心是大背景和大帽子,目的是迅速提出本文题目中关键词。

img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核心是文献综述,并在第三段的最后几句话,画风一转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img

第四段的核心是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再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高度概括。

img

【论文2】

[2]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Fuel, 2021, 284:118961.

这篇文章是关于“正戊醇、二正丁基醚(DBE)和废气再循环对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Introduction一共分为5段,**属于标准的Introduction三段论写作模式:大背景大帽子–>文献综述逐一提出文章关键词–>提出存在问题并明确本文研究目的;这其中文献综述部分环环相扣,分层次逐渐聚焦,是非常推荐广大师弟师妹们参考模仿的一种行文结构,**下面我们就逐段进行精讲:

第一段为非常经典的大背景大帽子,提出本文题目中的第一个关键词: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s(压燃式发动机)。

img

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问题,提出本文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n-pentanol(正戊醇)。

img

第三段继续承接第二段的问题,提出本文题目中的第三个关键词:n-di-n-butyl ether (DBE) 。

img

第四段又承接第三段的问题,提出本文题目中的第四个关键词: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img

最后一段,提出存在问题并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

img

【论文3】

[3] Shang W , Yu X , Shi W , et al. Effect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nd hydrogen direct injec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n-butanol SI eng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 35):17961-17974.

这篇文章是关于“废气再循环和氢气直喷对正丁醇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Introduction一共分为8段,**属于标准的Introduction层层递进的写作模式:大背景大帽子–>从替代燃料引入醇类燃料再引入正丁醇–>再引入正丁醇与氢气掺烧,提出如何降低NOx排放–>引入EGR降低NOx排放–>提出存在问题并明确本文研究目的;可谓是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是非常简单易学的Introduction行文结构,但有个别语句在时态上存在错误,需要注意,**下面我们就逐段进行精讲:

第一段:纯纯的大帽子,主要用于粗略的引出本文两方面的研究内容:①替代燃料②例如缸内直喷以及EGR之类的先进发动机技术。

img

第二段提出本文第一个关键词:n-butanol(正丁醇)。

img

第三、四段为一个整体,将SI发动机的正丁醇研究分为两类:纯正丁醇燃烧和正丁醇掺混燃烧,分别进行文献综述。

img

img

第五、六段引出本文第二个关键词——氢气,进而对正丁醇和氢气混合燃烧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img

第七段引出本文第三个关键词——EGR。

img

第八段提出存在问题并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再次点明本文的四个关键词:n-butanol(正丁醇)、n-pentanol(正戊醇)、hydrogen(氢气)、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和direct injection(直喷),再次点题,前后呼应。

img

【论文4】

[4] Zhang Z , Liu X , Liu H , et al. Effect of soybean oil/PODE/ethanol blend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n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Fuel, 2020, 288:119625.

这篇文章是关于“大豆油/PODE/乙醇混合燃油对重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Introduction 一共分为8段,同样**属于标准的Introduction层层递进的写作模式:大背景大帽子–>从替代燃料引入大豆油–>综述了大豆油作为燃料参与燃烧的集中方法–>结合存在问题引入PODE和乙醇共同组成混合燃料–>明确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结构严谨,是非常适合初学者模仿的一种ntroduction行文结构。**下面我们逐段进行精讲:

第一段为大背景大帽子,迅速提出本文题目中的第一个关键词:soybean oil (大豆油)。

img

第二、三、四、五段对目前的大豆油参与燃烧的研究现象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及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img

第六段引出本文第二个和第三个关键词——聚甲醛二甲醚(PODE)和乙醇(ethanol),并对PODE和乙醇的优点进行总结。

img

第七段提出存在问题并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img

【论文5】

[5] Hu J , Li J , Hu Z , et al. Power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a dual-engine system for heavy-dut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dynamic programming[J].Energy, 2020, 215.

这篇文章是关于“基于动态规划的重型混合动力汽车双发动机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这一方面确实不是我的强项,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请大家见谅),Introduction 一共分为7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下面我们逐段进行精讲:

首先说明一下,这篇文章的Introduction并非常规写法,整个文献综述部分都是高度的概括性语言,需要作者有很深的积累,不太适合于初学者进行模仿!

第一部分的核心是大背景和大帽子,目的是迅速点明题目中关键词——重型HEV(heavy-dut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img

第二部分重点引出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串联式双发动机重型HEV。

img

第三部分重点引出本文的研究重点——能量管理策略。

img

第四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img

第五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介绍。

img

【论文6】

[6] Wang Y , Wang J , Hao C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ntaneous particle number (PN) emissions from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nder the real-world driving conditions[J].Fuel, 2021, 286:119466.

**这篇文章是关于“实际行驶条件下混合动力汽车瞬时颗粒物数量(PN)排放特征研究”。**Introduction共分为8段,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的Introduction与第5篇类似,都属于高度的概括性语言,非常见作者的专业英语驾驭能力,初学者不建议采用这种结构!**下面我们就逐段进行精讲:

第一段:纯纯的大帽子,引出本文第一个关键词颗粒物数目PN(particle number)

img

第二段:引出本文第二个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img

第三、四、五段:重点针对于如何降低颗粒物排放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包括掺烧乙醇和加装GPF两种方式。

img

第六段:对本文的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进一步展开论述,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img

第七段:引出本文第三个关键词实际道路(real-word driving conditions)。

img

第八段:高度概括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img

六、一些心里话

**如果你能认真的看到这里,也不枉我费了这么多心血写这篇回答!**别看才6篇文章,我用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每篇文章我都有认真的看过,并且把精华都总结归纳出来,周末的休息时间、出差的飞机/高铁上都在一点点积累着材料!

做这些的初衷就是:经常有一些师弟师妹们向我咨询:如何写一篇SCI?我个人是比较反感这样的问题的,典型的拿来主义,**但是我后来看到那么多师弟师妹被发表不了SCI而毕不了业所折磨着,也想到了我当年的焦虑!我想把我的经验无偿的拿出来,虽然不能说是很优秀的经验,但是我就是凭着这些经验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SCI,超额完成任务顺利毕业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我的经验肯定是有可取之处!**后续我也会不断完善这一系列的回答:怎么写Materials and Methods?怎么写Results & Discussion?怎么写Conclusion?

希望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如果真的对你有所帮助,希望可以给我留个言,跟我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写作技巧

这是SCI写作的第四弹,同样是自问自答!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其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部分,但是其实这一部分是非常关键的,是整篇论文的根基!**第一,这一章是审稿人看的最仔细的,直接会影响到审稿人对这篇文章相关结论可信度的判断,如果试验设计上有缺陷,那得出的结论的结论即使再好,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应该会直接被拒稿!第二,这一章是文献阅读者最关心的一章,也就是按照你的方法他可以复现你的研究,而“可重复性”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所以这一章必须要高度重视,一定要写的通俗易懂,直接了当,以便让审稿人和读者第一时间掌握你的整套试验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你的文献录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你文献的引用率!

那么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到底应该怎么写?**这个回答我打算从已发表的SCI论文入手,详细分析结论的写作套路!**废话不多说,我们正式开始!

一、材料与方法部分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的作用其实就是讲明白两件事:你的试验对象和你的试验方法/过程!

二、材料与方法部分的写作方法

通常情况下SCI论文可以分为试验类研究还是模拟仿真类类研究两大类,以我个人的经验,通常材料与方法部分采用三段式结构

**试验类研究:**①试验对象/所用设备的描述(车辆的基本参数、排放设备、油耗设备的具体型号及参数等);②试验工况设定/试验流程描述(采用控制变量法,固定哪些参数?变化哪些参数?一共选择多少个工况点?测试循环是什么?);③试验结果处理方法(试验误差的处理)。

**仿真模拟类研究:**①模型介绍及验证(网格划分,子模型选择,参数设定,所使用的公式、模型精度等)②仿真工况设定(采用控制变量法,固定哪些参数?变化哪些参数?一共选择多少个工况点?测试循环是什么?)③结果分析方法

为方便说明,除文字外建议添加示意图以及表格辅助说明,例如:试验设备照片,试验材料照片,试验流程图,工况设定表等。

需要强调的是:工况设定和试验流程部分一定要给出足够的细节,详细再详细,越是掖着藏着越会引起审稿人的怀疑,适得其反!另外,工况设定一定要有原因,为什么要选这几个工况进行研究,在我的SCI投稿经历中,80%的审稿人会问这个工况为什么要这么设定,所以必须要给出足够的说明工况设定的依据,而核心无外乎两点:一是之前的研究者都是这么设定的,二是这个工况与实际情况最为相符!

三、材料与方法部分时态选择

实话说,这一部分的时态选择比较混乱,但整体遵循以下原则即可:

  1. 如果是客观事实或者是经典公式(含各参数的解释),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
  2. 描述本文的研究过程,通常采用一般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
  3. 引入其他研究人员的试验方法,通常采用一般过去时。

但总体上说,只要对整体理解不造成较大偏差,时态的对错无伤大雅,不用过于谨慎!

四、材料与方法部分一些固定句式

总体上来说,这一部分的固定句式比较少:

**公式中参数的解释:**where, xxx is …, xxx is …

**工况选取介绍:**operating conditions are listed in Table…

设备参数介绍: main parameters (charateristics/ specification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its resolutions are listed in Table…

五、实战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会选取7篇一二区SCI的结论部分进行详细的精讲,分别来自我的母校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吉林大学。**由于本人是动力机械专业,所以所选文章都是围绕发动机节能减排这个话题,**由于离开专业领域有一段时间了,其中的翻译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请各位批评指正。

其中论文1-5属于试验类研究,论文6-7属于仿真模拟类研究!

【论文1】

[1] Zhang Z , Zhang W , Ma X , et al. Effects of GDI injector deposits on spray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 conditions[J]. Fuel, 2020, 278:118094.

这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是:“GDI发动机喷油器积碳对喷雾以及燃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部分分为4部分,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总述;随后详细介绍了两套试验装置以及试验工况的设定;最后由于本文采用了高速摄影的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图片的处理方法,属于数据处理部分。

img

img

img

img

【论文2】

[2]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Fuel, 2021, 284:118961.

这篇文章是关于“正戊醇、二正丁基醚(DBE)和废气再循环对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部分分为4部分,第1、2小节主要是对试验用柴油机及相关测试设备进行了介绍,因为EGR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以单独用一节介绍了一下EGR率的控制及计算方法;第3小节主要是介绍试验过程,重点介绍试验工况的设定;第4小节主要对所用燃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介绍;第5小节对试验过程中的试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

img

img

img

img

img

【论文3】

[3] Shang W , Yu X , Shi W , et al. Effect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nd hydrogen direct injec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n-butanol SI eng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 35):17961-17974.

这篇文章是关于“废气再循环和氢气直喷对正丁醇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部分分为2部分,第1小节主要是对试验用发动机及相关测试设备进行了介绍;第2小节主要是介绍试验过程,重点介绍试验工况的设定,并且对并研究中很重要的掺氢比和EGR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

img

img

【论文4】

[4] Zhang Z , Liu X , Liu H , et al. Effect of soybean oil/PODE/ethanol blend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n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Fuel, 2020, 288:119625.

这篇文章是关于“大豆油/PODE/乙醇混合燃油对重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部分分为3部分,第1小节主要是对试验用发动机及相关测试设备进行了介绍;第2小节主要是介绍试验用油的制备及理化特性;第3小节主要介绍试验过程,重点介绍试验工况的设定。

img

img

img

【论文5】

[5] Wang Y , Wang J , Hao C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ntaneous particle number (PN) emissions from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nder the real-world driving conditions[J].Fuel, 2021, 286:119466.

这篇文章是关于“实际行驶条件下混合动力汽车瞬时颗粒物数量(PN)排放特征研究”。

材料与方法部分分为3部分,第1-2小节主要是介绍试验对象,包括车辆的基本参数以及相关设备的基本参数;第3-4小节主要介绍试验过程,包括试验道路选择、试验流程及初始车辆状态;第5-6小节主要是介绍数据处理方法,尤其是对于HES的定义及计算进行了详细介绍。

img

img

img

【论文6】

[6] Hu J , Li J , Hu Z , et al. Power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a dual-engine system for heavy-dut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dynamic programming[J].Energy, 2020, 215.

这篇文章是关于“基于动态规划的重型混合动力汽车双发动机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这一方面确实不是我的强项,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请大家见谅)。

这篇文章属于一维仿真,材料与方法部分主要是围绕模型构建展开,分为3部分,第1小节主要是介绍整车动力学模型,包括车辆的基本参数;第2小节主要动力单元及电机的模型,包括发动机和电机能耗的计算方法;第3小节主要是介绍电池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这些控制策略类的研究论文,不需要进行模型的验证,因为本身模型就进行了高度的简化。

img

img

img

【论文7】

[7] Bo Y, Liu F, Wu H, et al.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jection pressure effects on wall-impinging ignition at low-temperatures for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1, 184: 116366.

这篇文章是关于“ 喷射压力对重型柴油机低温喷雾撞壁着火特性的研究”。

这篇文章属于三维仿真,材料与方法部分主要是围绕模型构建及验证展开,分为3部分,第1小节主要是简要的概述,属于引子;第1小节主要介绍模型构建,包括网格划分、网格尺寸、子模型选择、燃烧模型选择以及边界条件设置等,并对仿真工况的设定进行了介绍;第2小节主要介绍了模型的验证情况,主要从喷雾特性和燃烧特性两个角度进行了验证。

img

img

六、总结

**在我的SCI写作过程中,我最愿意写的就是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真的是难度系数最低的一部分,并且基本不用过脑子,静下心来一句一句写就行了,也没有太多的技巧!**尤其是当你读了很多你自己领域的SCI文献后,你会发现大家都是大同小异,研究对象和设备仪器也就那么多,试验流程有很多都是标准流程,唯独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就是数据处理方法,无外乎就是把你怎么做的简单叙述清楚就好!此外,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没有太大变化的话,你会发现这一部分真的是一劳永逸,写一遍可以用好多次!

所以当你抱怨SCI不好写的时候,请你先把这部分写了,因为真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说实话,直接用翻译软件都能翻译个差不多!

七、一些心里话

做这些的初衷就是:经常有一些师弟师妹们向我咨询:如何写一篇SCI?我个人是比较反感这样的问题的,典型的拿来主义,但是我后来看到那么多师弟师妹被发表不了SCI而毕不了业所折磨着,也想到了我当年的焦虑!我想把我的经验无偿的拿出来,虽然不能说是很优秀的经验,但是我就是凭着这些经验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SCI,超额完成任务顺利毕业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我的经验肯定是有可取之处!

这一系列目前就剩下了最难的Results & Discussion部分了,而Results & Discussion部分中最重要的就是图,所以下一期我们的重点就是讲一讲形形色色的图,散点图,柱状图,折线图等等等等,敬请期待!

希望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如果真的对你有所帮助,希望可以给我留个言,跟我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如何准确表达SCI论文中的图?

从2021年9月至今,我已经连续更新了5期关于SCI论文的写作技巧及经验,已经完成了: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以及结论(Conclusion)的讲解,最终我们来到了最后一Part——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 中有三分之一的文字是用于表达文章中的各种图,比如:曲线图、柱状图、分布图、散点图等等,**而很多师弟师妹们恰恰卡在了这看似简单的第一关,**图已经做好了,但不知道如何准确的对每张图进行表达。**所以在正式介绍Results and Discussion 的写法前,穿插了这样一期回答,正男在这里总结出了关于SCI论文中插图描述的小小套路!

1. SCI插图的种类

SCI论文中插图的类型有很多,有简单的图也有复杂的图,但插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简明扼要的展示出来,尤其是在描述变量和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况下。

通常常见的插图种类包括:曲线图、条形图、分布图、箱式图、散点图、热力图(等高线图)等,下面逐一进行介绍:

1.1 曲线图

**曲线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插图,其主要用途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趋势,x轴为自变量,y轴为因变量。**在SCI论文中,单线条曲线图非常少见,多为多线条曲线图,每一条曲线通常代表一种试验条件/工况。但为避免曲线图过于复杂,通常情况下多线条曲线图中的曲线不超过5条。

img

1.2 柱状图

**柱状图也被称为条形图,可竖可横。相比于曲线图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趋势,柱状图主要是用于说明变化幅度。**而有一些时候,本来应该是曲线图的但被伪装成了柱状图。总的来说,柱状图承载信息的能力明显差于曲线图,在SCI中属于比较low的插图。所以为了提高承载信息量,会选择多个柱状图合并以及叠式柱状图的形式,如下如所示。

img

1.3 分布图

**分布图属于比较高级的SCI插图,也就是我们小学、初中、高中所学的概率直方图,x轴为变量,y轴为该变量区间所占的比例或者说是出现的概率。**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等。其变形为累积分布区间,根据累积分布图你可以定位5%分位点、95%分位点等等所有分位点所对应的值。分布图的表现形式很多,有的类似于柱状图,有的将x轴区间缩小到无穷小,分布图就变成了曲线的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img

1.4 箱式图

**我个人认为箱式图其实是柱状图和分布图的一种合体形态,也属于SCI中比较高级的插图。**相比于柱状图只能表达出一种平均状态,箱式图可以表达出分布状态,**通常箱式图涵盖了平均数、中位数、5%和95%分位点以及最大最小值点等信息,**最重要的是涵盖了分布范围这一重要信息,如下图所示:

img

1.5 散点图

**说句实话,散点图其实是一种看着很热闹,但能说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散点图是跟相关性分析合并使用的,也就是说明x轴和y轴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相关性有多大。**当然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类散点之间的分布高低及范围,但很难定量描述,更多的时候是定性描述,比如:相比于A,B更倾向于分在在x和y都较小的区域,且分布范围明显小于A。

img

1.6 热力图(等高线图)

**热力图也称等高线图跟散点图一样,是一种看似炫酷,但是能说的非常少,并且这种图特别难解释!**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有三个变量组成,x轴和y轴均是自变量,z轴才是因变量,也就是说z因变量同时受到x和y自变量的影响。**通常是需要先从x轴看,说明x自变量如何影响z,再从y轴看,说明y自变量如何影响z,最后说明x自变量和y自变量同时变如何影响到z,以及最高点或最低点出现的位置。**如果是高手的话,还会趁机说明一下z自变量和y自变量哪个对z影响更大。

img

除此之外,**SCI插图的种类还有包括雷达图、饼形图、气泡图等等,**鉴于本人使用较少,就不详细介绍了。

2. 如何准确表达SCI插图中的含义

我们同样按照曲线图、条形图、分布图、箱式图、散点图、热力图的顺序进行讲解,其中分布图和箱式图较为接近,散点图和热力图比较接近,均进行合并讲解:

2.1 曲线图

描述曲线图就四步,请师弟师妹们牢牢掌握:

  • 第一步:描述曲线变化趋势

随着x轴变量的增大/减少,y轴变量增大/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先减小后增大/先增大然后保持不变/先减小然后保持不变

with the increase/decrease of …, … increase/ decrease/ first increase then decrease/ first decrease then increase/ first increase then remain at a certain level/ first decrease then remain at a certain level

“with” 这种表达方式还可以用以下这些替换: Increasing … lead … / as the increase of… / …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 …/ when … increased, … increased/

“increase”可以用以下词语替换:raise

decrease”可以用以下词语代替:reduce、decline、drop

increase”和“decrease”可以加以下修饰词:gradually(逐渐)、sharply(急速)、dramatically(急速)、significantly(明显)、slightly(略有)、slowly(缓慢)、further(进一步)、continuously(持续)、markedly(显著)、rapidly(快速)

有的时候曲线可能会有波动,则可以说:

The fluctuation of … is weak/strong

… does not change much with the change of …

  • 第二步:突出特殊点

所谓的特殊点,无外乎极值点和拐点,对于这些特殊点一定要专门进行描述:

比如变化的过程中存在最大值点,则可以说:

with the increase of …, … first increase then decrease, and the maximum value is obatained when … is xxx.

the … first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when … reached xxx.

同理也可以从变化速率的角度加以描述,比如:

the increasing rate slowed down after … reached xxx.

  • 第三步:描述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不同曲线之间如果没有相交那肯定存在谁高谁低,如果相交的话,那就存在一个反超和被反超的节点。

如果两条曲线有高有底,无相交的话,则可以说:

… are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than that …

results in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

has a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 than…

produces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than …

is the highest/lowest/biggest/smallest among …

如果两条曲线有相交的话,则可以说:

is higher than that …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 transcends … at about …

The declining rate of … under … is firstly slightly higher and then slightly lower than …

  • 第四步:描述曲线之间的差距

不同曲线之间肯定会存在差距,而这些差距的变化就是我们描述的重点!

两条曲线差距不大,我们可以说: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is not apparent.

… were almost the same with those of …

如果两条曲线之间是有差距的且有变化的话,我们可以说: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becomes apparent …

the difference in … is significant 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narrowed/elarged after…

这四步不是说每一步都要写,按照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写哪部分就写哪部分,如果全写的话,这张曲线图估计也就分析的差不多了!

2.2 柱状图

柱状图相比于曲线图来说要简单很多,主要是结合具体数值说明变化幅度,常用的句式有:

  • 定性比较

与曲线图中第三步句式类似:

…results in a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 is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than that of …

have higher/lower/bigger/smaller/greater … than …

… is close to …

… gets the highest … , which is around …

gets a higher … than other …

gets … times higher … than …

… get higher … than …

comparing …, … are similar, but … is lower in …

修饰词可以加:little、much、relatively

  • 定量比较

… xx% higher than/ … xx% lower than …

… are xx% decreased compared to …

… approximately xx% lower than …

… are only xx% lower than …

the reduction percentage of xx% is lower than other …

… were reduced by xx% with …

compared with … , … increase by xx%

… increase/ decrease by xx%

2.3 分布图和箱式图

分布图和箱式图的表达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分布形状、其二是分布范围,其三是峰值位置及所对应的数值。

  • 分布形状

it is bell shape, with most of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center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to the sides.

… is distributed in the shape of the letter “M”

… have a simila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shape with its counterpart.

… has the most notable difference

there is not any difference between…

have similar … frequecy distribution curves.

  • 分布范围

the … range gets dispersed for…

… get a wider speed range than …

…gets the most concentrated speed range

  • 峰值位置及所对应的数值

… accounts for (more than) xx%

exceed/ beneath … for (more than) xx%

… concentrates on …

… sets concentrated at around …

have significant … concentrations at …

many … observations were found with …

most of the … concentrate at …

… mainly concentrate between …

significant spikes are found at around …

a large amout of … is observed at around …

2.4 散点图和热力图

散点图通常与相关性分析相关,所以常用句式如下:

R2 of … is …, which indicates …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

热力图由三个变量组成,x轴和y轴均是自变量,z轴才是因变量,也就是说z因变量同时受到x和y自变量的影响。通常是需要先从x轴看,说明x自变量如何影响z,再从y轴看,说明y自变量如何影响z,最后说明x自变量和y自变量同时变如何影响到z,以及最高点或最低点出现的位置。

所以说明x自变量如何影响z,说明y自变量如何影响z与曲线图是相似的,例如:

as …(x or y) increase, … (z) decreases

as …(x or y) increase from … to …, … (z) are almost reduced by …

the changes of … (x or y) are in the range of …,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 (z) are within …

最后说明x自变量和y自变量同时变如何影响到z

both the increase of x and y increase/decrease z

the maximum value is obtained with higher x and lower y

3. 实战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会选取6篇一二区的SCI进行详细的精讲,分别来自我的母校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吉林大学。**由于本人是动力机械专业,所以所选文章都是围绕发动机节能减排这个话题,**由于离开专业领域有一段时间了,其中对以下摘要的翻译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请各位批评指正。

[1] Zhang Z , Zhang W , Ma X , et al. Effects of GDI injector deposits on spray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injection conditions[J].Fuel, 2020, 278:118094.

[2]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Fuel, 2021, 284:118961.

[3] Shang W , Yu X , Shi W , et al. Effect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nd hydrogen direct injec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n-butanol SI eng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 35):17961-17974.

[4] Zhang Z , Liu X , Liu H , et al. Effect of soybean oil/PODE/ethanol blend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n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Fuel, 2020, 288:119625.

[5] Hu J , Li J , Hu Z , et al. Power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a dual-engine system for heavy-dut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dynamic programming[J].Energy, 2020, 215.

[6] Wang Y , Wang J , Hao C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ntaneous particle number (PN) emissions from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nder the real-world driving conditions[J].Fuel, 2021, 286:119466.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挑最适合新手入门的,也是最简单,最容易模仿的一篇,如果需要完整版可以私信我,但是注意非免费。

[2]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Fuel, 2021, 284:118961.

3.1 曲线图及柱状图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3.2 分布图

img

4. 一些心里话

做这一系列SCI写作技巧的初衷就是:经常有一些师弟师妹们向我咨询:如何写一篇SCI?我个人是比较反感这样的问题的,典型的拿来主义,但是我后来看到那么多师弟师妹被发表不了SCI而毕不了业所折磨着,也想到了我当年的焦虑!我想把我的经验无偿的拿出来,虽然不能说是很优秀的经验,但是我就是凭着这些经验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SCI,超额完成任务顺利毕业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我的经验肯定是有可取之处!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SCI最难的Results & Discussion部分了,下一次更新我会拿出我的看家本领——跷跷板讨论方法!敬请期待!

希望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如果真的对你有所帮助,希望可以给我留个言,跟我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写作技巧

从2021年9月至今,我已经连续更新了6期关于SCI论文的写作技巧及经验,已经完成了: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论(Conclusion)以及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中的作图部分,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SCI写作的收官篇——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中讨论部分的写作技巧讲解

讨论部分的核心是对造成试验结果变化的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核心技巧是是建立逻辑链条!**对于新手学弟学妹来说整理出一条条的逻辑链条是写SCI论文的最大难点!我自己亲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别人的论文里找逻辑链条,然后综合多篇文章的逻辑链条,找出自己的逻辑链条,然后再结合我自己归纳的“跷跷板”理论,基本可以应付90%的SCI写作!

1. 怎么找逻辑链条?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直接拿一篇SCI进行分析,看一看那些逻辑链条到底藏在哪里?

这里选择的SCI二区期刊Fuel去年的一篇文章,关于“正戊醇、二正丁基醚(DBE)和废气再循环对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2]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Fuel, 2021, 284:118961.

这篇文章中我一共找到了20条逻辑链条,如下所示: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在对图中数据进行描述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对于试验结果的讨论,而这里就是逻辑链条的所在之处!如果我们将相近文献的逻辑链条进行提取后,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取长补短,取各家言论之所长,就可以拼凑出属于自己的逻辑链条!

2. “跷跷板”大法

**“跷跷板”大法可以说是一种万能大法,其核心是找到多条逻辑链条,而他们之间的影响是相反的,那么按照最终的试验结果变化,我们可以完全用同一个逻辑链条组进行解释,而直说哪条逻辑链条的影响大即可!**为了方便理解,我那这篇SCI的一个逻辑链条组举个例子:

img
img
img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Go语言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

这篇文章中我一共找到了20条逻辑链条,如下所示: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在对图中数据进行描述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对于试验结果的讨论,而这里就是逻辑链条的所在之处!如果我们将相近文献的逻辑链条进行提取后,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取长补短,取各家言论之所长,就可以拼凑出属于自己的逻辑链条!

2. “跷跷板”大法

**“跷跷板”大法可以说是一种万能大法,其核心是找到多条逻辑链条,而他们之间的影响是相反的,那么按照最终的试验结果变化,我们可以完全用同一个逻辑链条组进行解释,而直说哪条逻辑链条的影响大即可!**为了方便理解,我那这篇SCI的一个逻辑链条组举个例子: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vtaU3NSy-1715731838063)]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amdVuPRT-1715731838064)]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zgNpe5SE-1715731838065)]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Go语言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

  • 27
    点赞
  • 2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