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现状,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形成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对策,以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方面,本研究对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的基本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可以了解大学生对常见网络安全风险的认知程度,对自身网络行为的风险意识,以及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等,从而判断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总体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本研究对于创新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安全认知、意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强化实践训练,提高教育实效。同时,研究还可以为加强网络管理和服务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构建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网络安全工作格局。
此外,本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保障网络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可以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普及安全防范知识,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理性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 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现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力求准确、全面、深入地收集第一手资料。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以Z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网络使用情况、网络安全认知、风险意识、防范措施、安全教育需求等六个部分,共35个题项。其中,网络安全认知部分重点考察大学生对常见网络安全风险(如木马病毒、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的了解程度;风险意识部分重点考察大学生在日常网络活动中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措施部分重点考察大学生采取的具体安全防护行为(如使用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系统、谨慎点击链接等)。
为确保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人员广泛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咨询了网络安全和统计学专家的意见。正式施测前,还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完善。
**(二)**访谈
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建议,本研究还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兼顾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共计30人。
访谈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影响网络安全意识形成的因素,如个人经历、专业背景、舆论环境等;二是对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评价,包括教育内容、形式、效果等;三是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建议,包括教育引导、制度规范、技术保障等方面。每次访谈时长约30-40分钟,全程录音,并做好记录。
**(三)**数据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整理和初步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风险意识、防范措施等总体状况进行概括。同时,运用交叉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考察不同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级、专业等)与网络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关联。访谈资料采用质性分析方法,通过编码、主题提炼、分类归纳等步骤,总结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主要发现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现状
1、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认知
表1 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认知(多选)
网络安全风险 | 认知度 |
网络诈骗 | 91.3% |
信息泄露 | 78.6% |
木马病毒 | 74.2% |
钓鱼网站 | 56.8% |
黑客攻击 | 51.2% |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常见网络安全风险的认知水平总体较高,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对网络诈骗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