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在CPU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一些关键的里程碑包括:
英特尔(Intel):
早期探索阶段(1968-1979年):Intel公司成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标志着CPU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0年代):Intel推出了8086、80286、80386等一系列CPU产品,逐渐在个人电脑CP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80386是x86家族中第一款32位芯片,具有重要的意义。
持续领先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Intel不断推出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的CPU产品,如Core系列处理器,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领域。
超威半导体(AMD):
起步与竞争阶段(1969-1990年代):AMD公司成立于1969年,1975年进入微处理器市场,与Intel展开竞争,推出了Am286、Am386、Am486等产品,快速占领了一部分PC市场。
发展起伏阶段(2000-2013年左右):2000年后推出的“速龙”和“皓龙”等CPU系列取得了商业成功,但由于市场对低能耗、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以及市场决策失误等原因,AMD逐渐陷入低谷,连年亏损。
复兴阶段(2014年至今):通过内部重组和对微处理器系列产品的持续投入,2017年发布的“锐龙”系列处理器取得商业成功,重新占领CPU市场份额并扭亏为盈。
国产CPU发展:
国产CPU与全球领先水平的差距主要分为性能差距和生态差距。国产CPU在乱序执行、高速缓存、多核互联等技术上,由于起步较晚,都与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国产CPU主要采用X86架构、ARM架构、MIPS架构和Alpha架构,不同架构下厂商的自主化程度也有所区别。 国产CPU发展前景广阔,由数字经济新基建和信创双轮驱动,国产CPU企业在信创浪潮中大有可为。 这些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不断推动CPU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扩展。
10-13
8311

05-09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