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2401_87854160的博客

连接器有限元仿真CAE与高频分析

  • 博客(176)
  • 收藏
  • 关注

原创 衰减与 dB

​衰减与 dB:当信号沿导线传播时,导线损耗对信号的主要影响就是使信号幅度衰减。如果幅度为V的正弦波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则信号幅度将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如果能够让时间凝固以观察线上存在的正弦波,则各个不同点的波形如图9.16所示。其中,正弦波频率为1GHzFR4 板上有线宽为10mil,长40 in 的 50 Ω 微带线。幅度并不是线性下降的,而是随着距离的变化呈指数下降。这可以用基为e或10的指数加以表示。以e为基时,输出信号为其中,V(d)表示线上位置d点的电压,d表示线上点的位置

2025-08-28 09:45:14 618

原创 耗散因子的真实含义:

​耗散因子的真实含义:将耗散因子这一术语表示为tan()有点模糊混乱,为什么要将它表示成角度的正切呢?这里指的是什么之间的夹角?实践中,这个夹角代表什么无关紧要,无须关注它。如果是那样,则可以跳过此节。但是,如果你想了解材料的内在机理,则请继续阅读。提示:使用术语 tan()表征损耗线时,tan()的源由和这个角所指的东西都不重要它仅是一个材料特性,这一特性与材料中自由位移的偶极子数目和偶极子随着频率升高后位移的大小有关。为了研究耗散因子所表征的损耗的内在机理,并探寻如何设计材料以控制耗散因子,

2025-08-27 11:30:02 795

原创 介质耗散因子

​介质耗散因子:低频时,介质材料的漏电阻是个常数,并且用体电导率表示材料的电气特性,而体电导率与材料中离子的密度和迁移率有关。高频时,由于渎偶极子的运动增加,电导率随着频率的升高而提高。材料中发生旋转的偶极子数越多,在电场作用下偶极子的移动量越大,体电导率就越高。为了表征不同材料中偶极子的情况,必须引人一个新的材料电气特征。这个与偶极子运动相关的新材料特性称为耗散因子,即其中,σ表示介质的体交流电导率,f表示正弦波频率(单位为Hz), 表示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为 8.89xF/cm),表示相对

2025-08-26 17:18:13 386

原创 损耗源:介质

​损耗源:介质:以空气为介质的理想电容器的直流电阻是无穷大。当施加直流电压时,将没有电流通过然而,若施加正弦电压V=Vsin(ar),则通过电容器的电流为余弦波,此电流由电容和频率决定。通过理想电容器的电流定义如下:其中,表示通过电容器的电流,表示电容器的电容量,ω表示角频率(单位为rad/s),表示施加在电容器两端的正弦电压幅度。理想电容器不消耗能量,流经的电流与正弦电压之间正好有90°相差。如果理想电容器中填充介电常数为的绝缘体,则电容量会比空气介质时增加,变为。提示,当理想电容器中填充

2025-08-26 17:05:33 438

原创 损耗源:导线电阻与趋肤效应

​损耗源:导线电阻与趋肤效应:在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中,信号受到的串联电阻与导线的体电阻率和电流传播通过的横截面有关。直流时,电流在信号导线中均匀分布,电阻为其中,R表示传输线的电阻(单位为Ω),表示导线的体电阻率(单位为·in),Len表示线长(单位为in),表示线宽(单位为in),t表示导线的厚度(单位为in)。如果返回路径是一个平面,则直流电流分布就在横截面上扩展开,且返回路径电阻比信号路径电阻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典型的5mil宽、1.4mil厚(1盎司铜)的1in长的铜导线,其信

2025-08-22 20:32:55 1053

原创 拐角和过孔的影响

​拐角和过孔的影响:当信号沿均匀互连传播时,不会产生反射和传输信号的失真。如果均互连上有一个90°弯曲,则此处的阻抗发生改变,信号将出现部分反射和失真。任何均匀互连中的90°拐角一定会造成阻抗突变,影响信号质量。图8.27给出了测量上升边为50ps的信号的时域反射响应它反映了两个邻近 90°拐角处的阻抗突变。这种效应很容易测量得到。将90°拐角变成两个45°拐角,就能减少这种影响,而使用线宽固定的弧形拐角比其他任何形状的效果好得多。拐角造成的信号失真是否会产生问题?突变是否大到令人担心的地步?什么情

2025-08-22 08:59:47 632

原创 返回路径参考平面的切换

​返回路径参考平面的切换:人们专门将电缆设计成返回路径靠近信号路径,例如同轴线和双绞线就是这种情况。这时的返回路径很容易跟随信号路径。在多层板的平面型互连中,返回路径通常设计成平面。例如微带线,有一个平面直接位于信号路径下方,这样返回电流就很清楚。但是,如果与信号路径相邻的平面不是被驱动的平面,那么情况又会如何呢?如图7.21所示,信号在信号路径与另一平面之间是什么样的?返回路径又将是什么样的?电流的分布总是趋向于减小信号路径-返回路径的回路阻抗。在传输线的起始端,返回路径将从位于第3层的底平面耦合

2025-08-21 14:59:28 585

原创 返回路径-信号完整性分析

​本章最初就强调指出第二条线不是地,而是返回路径。我们一定要时时记住,所有的电流,无一例外,都必须构成回路。提示:电流总是在回路中流动的。如果一些电流流向别处,那么它一定会返回到源端。传输线中的电流回路在哪里?假设有一条很长的微带线,以至于它的单程传输时延达1s,距离约从地球到月球。现在,为使问题简单化,把远端短路。如图7.18所示,我们把信号加到传输线上。开始时,信号路径上的电流是个常量,它与施加的电压和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有关。如果电流在回路中流动并且必须回到源端,那么预计电流在远端返回,并

2025-08-20 14:03:37 1207

原创 传输线的驱动

​传输线的驱动:高速驱动器驱动传输线时,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在往返时间内表现为电阻性,其大小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如图7.16所示,我们可以建立驱动器和传输线的等效电路模型,并计算加到传输线上的电压。驱动器可以建模为一个高速开关的电压源和一个源内电阻。电压源的具体电压与品体管的拓扑结构有关。对于CMOS器件,根据晶体管所属年代的不同,电压可在1.5~5V范围内变化。比较早的CMOS器件使用5V电压,而PCI和一些存储器总线使用3.3V电压。最快的处理器中,输出轨道电压采用2.4V或更低,内核采用1.5V

2025-08-20 10:55:26 482

原创 涡流-信号完整性分析

涡流:前面曾经提过,如果两个导体中有一个导体的电流改变,那么另一个导体的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压,此感应电压会形成电流。换言之,当其中一个导体的电流变化时,第二个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称这种电流为涡流。有这样一种重要的几何结构,其涡流严重影响导线的局部自感和回路自感。这种几何结构就是一个电流回路靠近一个大的导电表面,如电路板中的平面或金属外壳表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金属平面上方有条圆导线,注意该金属平面可以是任何导体并可能悬浮有任何电压。至于电压是多大或平面又与什么相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导电而

2025-08-19 20:20:30 377

原创 高磁导率材料

​高磁导率材料:导体的磁导率是影响集肤深度的重要参数,磁导率高的金属只有少数几种。磁导率是指导体与磁力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金属的磁导率为1,所以它们对磁力线圈没有影响。当磁导率大于1时,金属内的磁力线匝数比磁导率为1时更多。只有3种金属的磁导率大于1,它们是铁磁体金属: 铁、钴和镍。大多数含有这些金属合金的磁导率都远大于1。我们最熟悉的铁氧体中常含有铁和钴,其磁导率大于1000。合金42和科瓦合金(Kovar)这两种铁磁体是重要的互连金属,其磁导率为100~500。用这些高磁导率金属制成的互连

2025-08-19 16:50:25 354

原创 电流分布及集肤深度

电流分布及集肤深度:在估算导线的电阻和电感时,假设电流在导线中是均匀分布的。直流时的情况的确如此.但电流变化时的情况就不总是这样了。交流时的电流分布大不相同,将会明显地影响导线的电阻,并对导线的电感产生一定的影响。频域分析中的电流是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很容易估算出电流的分布变化。所以,转到频域寻找答案比在时域中要快一些。直流时,实心铜棒中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前面在计算磁力线匝数时,重点关注了导线外部的磁力线。事实上,在导线内部也有一些磁力线,它们是自感的一部分,如图6.20所示。导线内部和导线外

2025-08-19 14:20:02 819

原创 电感分类-信号完整性分析

电感分类:电感的分类与流过单位安培电流时导体周围的磁力线匝数有直接的关系。电感的重要性在于,当电流变化时导体上会产生感应电压。由此产生出各种信号完整性问题。为了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知道到底是哪类电感引起的,源于哪里。所以,如果只讲电感就是很含糊的。为了清楚起见,对于自感或互感,需要指明其电流的源头,然后还要说明是指部分电路的局部电感还是整个电路的回路电感。如果考虑的是电路中某一段的电压噪声,那么由于该电压噪声取决于所有磁力线匝数及其变化,所以需要弄清楚电路上这一段的总电感。最后,如果是多个电感器的

2025-08-19 08:14:09 247

原创 多个电感器的等效电感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讨论了单个每边各有一个引出端的双端互连元件的局部电感,以及由这样两个元件相串联的回路电感。对于两个分立的互连元件,它们有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如图 6.19 所示。如果任何一种配置组合的结果仍然是双端元件,组合就有一个等效电感。我们习惯地以为两个电感器串联组合的等效电感就是各个局部自感的相加,那么它们之间的互感对等效电感有什么影响呢?把两个互连元件之间的互感考虑在内,等效电感就变得更复杂了。在计算每个元件的总电感时,先要考虑清楚其自感及其他元件的互感贡献,然后再考虑是用串

2025-08-18 21:21:28 402

原创 有效电感、总电感或净电感及地弹

​有效电感、总电感或净电感及地弹:如图6.9所示,导线中有一段是直的,然后自己又折回,组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在所有的互连中,这种结构是很常见的,包括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电源路径与地返回路径。封装中相邻的电源和地返回键合线是常见的示例,在集成电路封装中可能是相邻的信号引脚和返回引脚对,而在电路板上可能是相邻的信号平面和返回平面对。当回路中有电流流过时,每个支路都会产生磁力线圈。如果回路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这两段导线周围的磁力线匝数都会随之变化。同理,在每个支路两端都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压,此电压取决于支路

2025-08-18 15:41:41 576

原创 电源分配网络和回路电感

​电源分配网络和回路电感:提到“信号完整性”时,通常会想到反射和线网之间的串扰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很重要,但它们所代表的只是信号完整性问题的一部分。另一些问题则与信号路径无关,而是归咎于电源路径和地路径,称为电源分配网络(PDN),并且把电源分配网络的设计放到电源完整性的内容里。电源完整性的内容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下面首先介绍电感在电源分配网络中扮演的角色。电源分配网络的用途是在每个芯片的电源焊盘和地焊盘之间提供恒定的电压。根据器件工艺的不同,该电压范围一般为0.8~5V,大多数总体方案中

2025-08-16 14:13:36 576

原创 回路自感和回路互感

回路自感和回路互感:电感的一般定义是:导体流过单位安培电流时导体周围的磁力线匝数。然而在实际中,电流总是在完整的回路中流动,我们把该完整电流回路的总电感称为回路电感。回路电感事实上就是整个电流回路的自感,又称回路自感。提示: 电流回路的回路自感就是当回路中流过单位安培电流时,环绕在整个回路周围的磁力线匝数。或者说当回路中电流为1A时,从回路的一端开始,沿着导线行走时遇到回路中所有电流产生的磁力线匝总数,其中包括导线中每一段的电流分布对其他各段的贡献。下面探讨图6.9所示有两条直线支路的导线回路自感

2025-08-15 20:23:42 995

原创 自感和互感

​自感和互感:如果宇宙中存在的电流只是单条导线中的电流计算导线周围的磁力线匝数就非常容易。但如果附近还有其他电流,则它们的磁力线圈会环绕着许多电流。如图6.3所示,有两条邻近的导线a和b,如果只有a中有电流,其周围就会有磁力线圈和电感。假如在第二条导线b中也有电流,则其周围也会有磁力线圈,从而也具有电感。由导线b产生的部分磁力线圈也将环绕住第一条导线a。因此对于a而言,环绕在它周围的磁力线圈的一部分由其自身的电流产生,一部分由邻近第二条导线b的电流产生。当计算一条导线周围的磁力线圈时,需要有一种

2025-08-15 08:28:02 434

原创 单位长度电容

​单位长度电容:大多数均匀互连都有横截面固定的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这样,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容与互连的长度成比例。如果互连长度加倍,则线条之间的总电容也加倍,所以用单位长度电容能方便地描述互连线条之间的电容。只要横截面是均匀的,单位长度电容就保持不变.在均匀横截面的互连中,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容为:其中,表示互连的总电容,表示单位长度电容,Len 表示互连的长度。如图5.5所示,对于3种横截面的单位长度电容,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在圆柱坐标系中精确地求解。对于这些结构,

2025-08-14 19:16:05 875

原创 方块电阻-信号完整性分析

​方块电阻:在互连的衬底基板,例如印制电路板、共烧陶瓷基板和薄胶膜基板上,都制备有几个均匀的导电片层,用以设计成不同的走线。这样,每一层上的所有导线都有相同的厚度。如图4.5所示,对于这种线条厚度相同的特殊情况,线条的电阻如下:第一项,对于该层上厚度为t的所有线条而言是个常数。在同一层上的所有线条都有相同的体电阻率和相同的厚度,所以这一项称为同一层的方块电阻值,并用表示。第二项(Len/w)是具体线条长与宽的比值。这是线条上所能划分的方块数,用n来表示,是个无量纲的数。所以矩形线条的电阻可写为:

2025-08-14 12:00:25 575

原创 互连电阻的最佳近似式

互连电阻的最佳近似式:在任何导线的两端施加一个电压,如电路板上的铜线,就会有电流流过导线。如果把电压加倍,则电流也将加倍。实际铜线两端之间的阻抗看起来非常像理想电阻器,它在时域和频域中都是恒定的。提示: 在提取互连的电阻时,实际上无形中已经假定要以理想电阻器作为互连的模型.一旦把电路的拓扑结构建为理想电阻器元件,就可以针对互连的特定几何结构,运用三种分析技术中的一种计算参数值。模型的初始准确度取决于是否把实际几何结构转化为比较合适的标准模式,以及是否很好地使用了数值仿真工具。如果只需粗略的近似数值

2025-08-14 08:43:48 250

原创 体电阻率-信号完整性分析

​体电阻率:体电阻率是所有导线都具有的一个基本材料特性,其单位是Ω·长度,例如Ω·in或 Ω·cm。这让人有点迷茫,或许以为体电阻率的单位就是Ω/cm。实际上经常能看到体电阻率的单位被错误地使用。然而,不要把材料的这种内在特性与一段互连具有的电阻值相混淆。因为互连电阻的单位必须是Ω.而体电阻率x长度/(长度x长度)才等于Ω,所以体电阻率的单位必须是Ω·长度。提示 : 体电阻率是一种材料的特性,它不是由材料构成的物体的结构特性,它与物体的尺寸无关。体电阻率是材料的固有特性,是对材料阻止电流流动

2025-08-14 08:28:09 442

原创 频域中的阻抗

​频域中的阻抗:频域的重要特征就是正弦波是其中唯一存在的波形。在频域中,只能通过研究理想电路元件怎样与正弦波(即包括正弦电压和正弦电流)相互作用,进而描述这些理想电路元件的行为。正弦波有且仅有3个特征: 每个波形相应的频率、幅度和相位。相位一般用弧度描述,而不用圆周和角度描述。一个圆周是2π弧度,所以1弧度(rad)约为57°。以弧度每秒(rad/s)为单位的频率称为角频率,用希腊字母。来表示。角频率ω和频率f的关系为其中,ω表示角频率(单位为rad/s),f表示频率(单位为Hz)。可以在电

2025-08-13 15:52:22 875

原创 时域中理想电容器的阻抗

​时域中理想电容器的阻抗:在理想电容器中,两块极板之间存储的电荷和它们之间的电压差存在一定的关系。理想电容器的电容值定义如下:其中,C表示电容(单位为F),V表示两极板之间的电压(单位为V),Q表示在极板之间存储的电荷(单位为库仑)。电容器的电容值描述了它在一定电压下存储电荷的能力。如果电容值很大,那么在两端电压较低时也能存储大量电荷。电容是当两个导体之间具有一定电压时,对其存储电荷效率的量度。一对导体可以有效地存储电荷,所谓大电容就是指当电压很低时却能存储大量的电荷。电容器的阻抗只能由

2025-08-13 08:26:53 752

原创 互连的带宽

互连的带宽:互连的带宽是指能被互连传输且未造成有效损耗的最高正弦波频率分量。何谓“有效”?在一些应用中,若传输的信号小于人射信号的95%,就认为是太小而失效,没法用了。而在其他情况中,传输的信号幅度小于人射信号的10%依然被认为是可用的。在远距离电视电缆系统中,接收端甚至可以使用仅有源端功率1%的信号。很明显,传输的信号为多大才算是有效这个概念,与具体应用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实际上,互连的带宽是指互连能够传输的满足应用技术条件的最高正弦波频率分量。提示 : 一般而言,在实际中使用的“有效”指的是传输的

2025-08-12 15:34:01 767

原创 “有效”带宽的含义

“有效”带宽的含义:信号的带宽定义为最高的有效正弦波频率分量。前面曾举过一个例子,其中以方波为出发点并限制其高频分量,这里的“有效”的含义是很清晰的。我们明确地把频域中更高的频率分量都去掉,所以最高有效分量就是频谱中的最高次谐波。如果把带宽内的所有频率分量都包含在内,就可以重新生成其上升边有限的方波,这时上升边与带宽的关系为:上升边=0.35/BW。但如果只考虑加人下一个分量,那么它的影响有多大呢?例如,时钟频率为1GHz的理想方波时钟信号,其1次谐波为1GHz的正弦波频率,如果将21次谐波内的所

2025-08-12 11:18:14 481

原创 上升边与带宽

​上升边与带宽:在理想方波重新生成的过程中,所用带宽与其上升边之间的关系可以加以量化。在前面重新生成理想方波的示例中,每个合成波形对应的带宽是很明确的。因为每个波形都是通过加上某次谐波的正弦波频率分量而人为合成的。定义的10%~90%上升边,也可以从时域图中测量得到。如果已知每个波形测量得到的10%~90%上升边和带宽,凭实验数据就能画出一个简单的关系。如图2.11所示,这给出了一个基本关系式,对所有信号均适用对于重新生成方波这一具体示例,不断添加一些高次谐波,可发现其带宽与上升边的倒数有关

2025-08-12 09:38:33 367

原创 时钟频率与带宽

​时钟频率与带宽:众所周知,带宽与信号的上升边直接有关。对于两个不同的波形,即使有相同的时钟频率,上升边和带宽也很可能不同。所以,只知道时钟的基频并不能得知带宽,图2.14展示了4种不同的波形,每个波形的时钟频率都是1GHz。然而,它们的上升边不同,因此带宽也不同。我们并非总能知道信号的上升边,但是却需要知道它的带宽。若给定一个简单的假设,就可以从信号的时钟频率估算出它的带宽。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时钟频率而是上升边决定带宽如果只知道波形的时钟频率,无法确切知道其带宽,就只能算是猜测了。为了通过

2025-08-11 19:57:05 420

原创 带宽对上升边的影响

带宽对上升边的影响:带宽用于表示频谱中最高的有效正弦波频率分量值。为了充分近似刻画时域波形的特征。这是需要包含的最高正弦波频率。所有高于带宽的频率分量都可忽略不计。值得注意的是,带宽的选择对时域波形的最短上升边有直接的影响。带宽这一术语最初在射频领域中用于表示信号的频率范围。在射频应用中,以幅度和相位的形式来调制载波频率,是一种典型的方式。信号中的各频谱分量组成了一个频带。这种射频信号的频率范围就称为带宽。典型的射频信号可能是1.8GHz的载波频率,其带宽约为100MHz。一个射频信号的带宽定义了不同

2025-08-11 15:31:35 1044

原创 从频域逆变换到时域

​从频域逆变换到时域:在频域中,频谱表示时域波形包含的所有正弦波频率幅度。如果知道频谱,要想观察它的时域波形,则只需将每个频率分量逆变换成它的时域正弦波,再将其全部叠加即可。这个过程称为傅里叶逆变换,如图2.7所示。频域中的每个分量都是时域中定义在t=-∞到+∞上的正弦波。为了重新生成时域波形,可以提取出频谱中描述的所有正弦波,并在时域中的每个时间点处把它们叠加。从低频端开始,把频谱中的各次谐波叠加,即可得到时域中的波形。对于1 GHz理想方波的频谱,第一项是0次谐波,其幅度为0.5V。这个

2025-08-11 10:34:42 361

原创 频域中的正弦波

频域中的正弦波:在射频或通信系统中,经常会提到频域这个词。在高速数字应用中也会遇到频域,每位工程师都会多次听到并用到这个术语。然而,当提到频域时,它究竟意味着什么?频域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它这么特别又这么好用?提示 : 频域最重要的性质是:它不是真实的,而是一个数学构造。时域是唯一客观存在的域,而频域是一个遵循特定规则的数学世界。正弦波是频域中唯一存在的波形,这是频域中最重要的法则,即正弦波是频域的语言。还有一些其他的域,使用的是其他特殊函数。如JPEG图像压缩算法采用的特殊波形为小波。小波变换

2025-08-09 16:35:30 259

原创 串扰-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

​串扰:当网络传播信号时,有些电压和电流能传递到邻近的静态网络上,而这个网络正在那里忙于自己的事务。即使第一个网络(动态网络)上的信号质量非常好,一些信号也会以有害噪声的形式耦合到第二个静态网络上。提示 :  正是网络之间的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为有害噪声从一个网络到达另一个网络提供了路径。同时,也可以将其描述为从攻击网络到受害网络边缘电磁场的作用。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串扰。一种情况是互连线为均匀传输线,电路板上的大多数线条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互连线为非均匀传输线,如接插件和封装的场合。

2025-08-09 15:07:41 491

原创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下面通过建立一个传输线的简单物理模型,定量分析传输线的瞬时阻抗问题。传输线模型由一排小电容器组成,其值等于传输线的1跨度的电容量,1跨度就是我们(信号)的1步长。我们把这个模型(用于工程感悟的最简易模型)称为传输线的零阶模型。如图7.9所示,这是一个物理模型。它并不是一个等效电路模型,电路模型中不包含物理长度。在这个模型中,步长为△x,每个小电容器的大小就是传输线单位长度电容与步长的乘积,即 使用这个模型可以计算从脚底流出的电流I。电流的大小就是在每步时间间隔内从我们

2025-08-09 11:48:54 453

原创 有效介电常数

​有效介电常数:如果导体的横截面被介质完全包裹,位于导体之间的电力线(如带状线)就会感受到相同的介电常数。然而,对于微带线、双绞线或共面线,导体周围的介质不是均匀的,所以一些电力线穿过空气,而另一些则穿过介质。图5.10示例了微带线的电力线。导体之间绝缘材料的存在,使其电容量比导体之间没有介质材料时增大了。若导体之间及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是均匀分布的,如带状线,则材料使电容量增大的系数等于该材料的介电常数。但是,在微带线中,一些电力线穿过空气,另一些穿过叠层介质,由于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介质

2025-08-08 17:21:47 376

原创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既然不是电子的速度决定信号的速度,那么是什么决定信号的传播速度呢?提示 : 导线周围的材料、信号在传输线导体周围空间形成交变电场和磁场的建立速度和传播速度,决定了信号的传播速度.描述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的一种最简单方式如图7.6所示。信号就是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压差。当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两条导线之间就会产生电压差,而这个电压差又使两条导线之间产生电场。除了电压,电流也必然在信号导体和返回导体中流动。这样,两条导线带上了电荷,产生了电压差,进而建立了电场,流过导体

2025-08-08 14:56:01 769

原创 铜中电子的速度

​铜中电子的速度: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播速度有多快?你是否会错误地以为传输线中信号的传输速度取决于导体中电子的速度?如果有了这样的错误认识,就会认为减小互连的电阻可以提高信号的传播速度。实际上,在常见的铜导线中,电子速度低于信号速度的 100 亿分之一。要估算铜导线中电子的速度是很容易的。假设有一条18号圆导线,直径为1mm,流过的电流为1A。如图7.5所示,根据每秒通过横截面的电子数、导线中的电子密度和导线的横截面积,就能计算出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导线中的电流为从上式可以导出计算电子速度的公式:

2025-08-08 08:29:16 479

原创 阻性负载的反射

​阻性负载的反射:传输线的端接匹配有3种最重要的特殊情况。假设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50Ω,信号由源端沿传输线到达有特殊终端阻抗的远端。提示: 切记,在时域中信号对受到的瞬时阻抗十分敏感。第二个区域可以不是传输线,它可能是一个有相应阻抗的分立元件,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或它们的组合电路。首先,如果传输线的终端为开路,即传输线的末端没有连接任何端接,则末端的瞬时阻抗是无穷大。这时,反射系数为(无穷-50)/(无穷+50)=1。这意味着在开路端将产生与人射波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返回源端的反射波.

2025-08-07 20:05:02 688

原创 为什么会有反射

为什么会有反射:反射系数描述了反射回源端的那部分电压。传输系数描述了通过交界面进入第二个区域的人射电压。只要瞬时阻抗改变,信号就会发生反射,这一特性正是单一线网中所有信号质量问题的根源。为了减小由这一基本特性造成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在所有高速电路板中都必须掌握以下4个重要的设计要点:1.使用可控阻抗互连:2.传输线两端至少有一个端接匹配:3.选择布线拓扑结构,使多分支的影响最小化;4.让几何结构的任何突变都最小化。然而、是什么引起了反射?为什么信号遇到阻抗突变时会发生反射? 答案是:

2025-08-07 17:04:48 607

原创 阻抗突变处的反射

​阻抗突变处的反射:信号沿传输线传播时,其路径上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瞬时阻抗。如果互连的阻抗是可控的,瞬时阻抗就等于线的特性阻抗。无论什么原因使瞬时阻抗发生了改变,部分信号将沿着与原传播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而另一部分将继续传播,但幅度有所改变。瞬时阻抗发生改变的地方称为阻抗突变,或简称突变。反射信号的量值由瞬时阻抗的变化量决定,如图8.2所示。如果第一个区域的瞬时阻抗为Z₁,第二个区域的瞬时阻抗为Z₂,则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的幅值之比为其中,表示反射电压,表示入射电压,表示信号最初所在区域的瞬时阻抗

2025-08-07 08:55:50 462

原创 无耦合时的差分阻抗

​无耦合时的差分阻抗:差分信号感受到的阻抗,即差分阻抗,是差分信号的电压与其电流的比值。这个定义是计算差分阻抗的基础。它的微妙之处在于怎样定义信号电压与电流。首先分析最简单的情况,假设构成差分对的两条传输线之间不存在耦合。现在先确定出这种情况下的差分阻抗,然后再加入耦合,看它如何改变差分阻抗。为了使耦合降到最小,假定两条传输线离得足够远,例如线间距至少为线宽的2倍,这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不明显了。因此,每条线的单端特性阻抗Z₀为50 Ω。流经信号线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流为其中,表示流经信号线

2025-08-06 09:11:21 380

连接器NGFF-4.0H-KEY-B 3D装配图图面

连接器NGFF_4.0H_KEY-B 3D装配图图面 有独立的零件图面,文件为.stp文档.

2025-07-15

【连接器金属电镀技术】电镀工艺与性能优化:提升连接器耐腐蚀性和可靠性设计文档的主要内容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连接器金属件电镀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镀层性质与用途,以及镀后处理和质量检测方法。文章首先阐述了电镀作为电化学过程的核心原理,涉及电极反应、电流密度、电极电位等关键概念。接着介绍了电镀前处理的重要性及不同处理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随后,重点讲解了几种常见金属(镍、金、钯镍合金、锡)的电镀工艺参数及其对基材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镀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最后,文章讨论了电镀后的处理方法,如皮膜处理、涂装、着色处理等,以及镀层质量检测的各项指标和方法。 适用人群:从事连接器制造、电镀工艺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技术人员理解电镀过程中涉及的电化学原理;②指导工程师选择合适的电镀工艺参数和镀层材料,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③为质量控制人员提供镀层质量检测的标准和方法,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可靠。 其他说明:文章还强调了环境因素对镀层耐腐蚀性和变色性的影响,指出在选择镀层时应充分考虑实际使用环境。此外,提供了多种镀层的选择指南,便于用户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决策。

2025-05-30

【电子连接器设计】USB Type-C连接器结构设计与工艺优化:端子性能、壳体制造及高频性能提升方案

内容概要:本文档由得润电子提供,主要介绍USB Type-C连接器的设计要点、制造工艺及市场趋势。文档首先阐述了产品的结构方式,包括主流的贴片被动元件和paddle card设计,比较了下料端子与折弯端子的机械和高频性能。接着介绍了两种主要的制造工艺——无缝壳体和有缝壳体,强调了无缝壳体在EMI屏蔽、插拔手感等方面的优势。此外,文档详细描述了Momentum force规格要求及其提升方案,并探讨了一体式结构替代分体式结构的趋势。最后,文档还讨论了高频性能设计的关键点,如阻抗匹配、TRL校准及Paddle card设计。 适合人群:具备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从事连接器或相关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工程师理解Type-C连接器的核心设计要素,包括结构选择和制造工艺优化;②指导工程师满足严格的Momentum force测试标准;③提供高频性能设计的最佳实践,确保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 阅读建议:本资料详尽涵盖了从基础结构到高级性能优化的各个方面,建议读者在阅读时重点关注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部分,并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理解和应用。对于高频性能设计部分,建议读者深入研究阻抗匹配和TRL校准的具体实施方法,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025-05-28

【ABAQUS应力分析案例】电池座端子弹片应力分析SOP进阶版:从建模准备到后处理的详细步骤,共67页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使用ABAQUS软件进行电池座连机器端子弹片应力分析的标准操作流程,涵盖从建模前准备到后处理的完整步骤。主要内容包括:了解ABAQUS工作界面、设置工作路径、选择视角操作模式、建立几何模型、定义材料属性、划分网格、组装部件、设置分析步骤、定义接触关系、施加边界条件、提交计算任务、监控计算过程以及后处理分析结果。文档还特别强调了一些关键点,如网格划分的密度和类型、接触面的设置、边界条件的合理性等对模型收敛的重要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有限元分析基础,从事电池或其他类似产品力学性能分析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用户掌握ABAQUS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②指导用户进行电池应力分析,确保模型设置合理,计算结果准确可靠;③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模型收敛困难、计算精度不足等。 其他说明:文档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步骤指引,还附带了大量图示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初学者快速上手ABAQUS软件,并通过实践逐步积累经验,提高分析水平。此外,文档最后还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模型收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参考。

2025-05-22

USB3.1 Type C高频仿真分析报告及改善对策:连接器阻抗、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串扰优化设计

内容概要:本文档为USB3.1 Type-C高频仿真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 3D模型展示,提供了USB3.1 Type-C插座的三维结构视图;2) 配对连接器阻抗的仿真结果,详细分析了顶层和底层连接器阻抗情况,并给出了优化建议,如调整端子宽度以改善阻抗特性;3) 插入损耗仿真结果,分别展示了顶层和底层的差分插入损耗,并指出当前设计在接近6GHz时存在谐振点的问题;4) USB3.0到USB3.0 NEXT(近端串扰)仿真结果,分析了上下层端子之间的近端串扰现象,特别是在谐振点处产生的串扰,同时提出阻抗优化后有望同步改善这些问题。; 适合人群:电子工程领域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USB接口设计与开发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指导USB3.1 Type-C接口的设计与优化;②帮助工程师理解USB3.1 Type-C在高频下的电气性能表现及其改进方向;③为解决实际产品开发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难题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说明:报告由Rocky于2018年2月5日撰写,联系方式13416901502。报告中提到的优化措施主要集中在调整端子尺寸方面,以期达到更好的阻抗匹配效果,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2025-04-18

【电子连接器设计】正向力与应力设计优化:连接器可靠性及接触电阻控制的关键要素分析

内容概要:本文档《电子连接器设计经典.pdf》详细介绍了电子连接器设计的关键要素和技术细节。主要内容涵盖正向力设计、最大应力设计、保持力设计、接触电阻设计、应力释放设计以及温度上升效应等方面。其中,正向力设计强调了正向力对产品可靠性和接触电阻的影响;最大应力设计探讨了如何在临界应力下确保端子的安全性和寿命;保持力设计则关注保持力与插入力、材料选择的关系;接触电阻设计重点讨论了材料导电率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应力释放设计分析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变化;温度上升效应则针对大电流连接器提出了温升计算公式。文档还提供了多个设计实例和实验数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设计原则。 适合人群:从事电子连接器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特别是具有一定电子工程基础并希望深入了解连接器设计原理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为电子连接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②帮助工程师优化连接器的性能参数,如正向力、接触电阻、保持力等;③为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④通过实例和实验数据验证设计的有效性,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 其他说明:文档内容详尽,涉及大量实验数据和公式推导,建议读者在阅读时结合实际项目需求进行理解,并在必要时参考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此外,文档中的图表和公式对于理解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读者应重点关注。

2025-04-16

PCIE5.0连接器协会标准SPEC

PCIE5.0连接器协会标准SPEC,2023版本

2025-03-16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