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分布图:接地与屏蔽技术-电路与干扰
图1.4 给出了印刷电路板走线在导电面上的电场图。这个面一般是地平面,在后文将会讨论许多类型的地平面。这两个导体之间的间距一般很小,约为0.005 in(英寸) 或者 1.3× m。典型的逻辑信号一般是5V。走线下方的电场强度将会达到38000V/m,这个数字令人吃惊。
电场线的终点集中在走线和地平面之间。因为电力线终止在电荷上,很明显这个面就是面电荷存在的位置。注意,这是静态情况,这个面电荷的分布在电路理论中没有考虑,电荷达到这种分布产生的路径也没有考虑。
事实:
- 导体表面电荷的分布是非均匀的。
- 电荷不运动的情况下沿着地平面没有电势梯度。
- 电荷集中在电路走线和地平面之间的附近的地方。
- 一些电场分布在走线上方。
- 电荷集中在电路走线的尖端位置。
- 如果电压缓慢变化,新的电荷一定会移动到地平面上。
考虑一下两个走线在地平面上方的电场分布图,这个形状如图1.5所示。
如果电压极性相反,地平面上的电荷分布在走线下的极性将会相反。重复一下:地平面是个等势面。
考虑一下图1.6中的屏蔽电缆的截面周围的电场分布图。图1.6(a)中屏蔽层S完全包围中心导体A,没有电场逸出。图1.6(b)、(c)中的屏蔽层有一个洞,从而能够使电场达到导体B。电力线终止在导体B意味着导体B上有电荷分布。图1.6(c)中导体B浮动在空间中,注意到仍然有电荷分布在导体上,但是导体上的净电荷为零。浮动导体可能不是一个零电位但是仍是一个等势面。接地导体按照定义将会是一个零电位,虽然整个表面上有净电荷的存在。
如果图1.6中的屏蔽导体的电压缓慢变化,空间中的电场强度将改变。图1.6(b)中的导体B上的电荷总量也必须改变。电荷的变化必会引起它与之连接地平面之间的流动。导体B上的电荷称为感生电荷。任何在导体B中流动的电流称为感生电流。
图1.6(c)中的情况,浮动导体表面的电荷密度也必须改变。这意味着感生电流在导体本身流动。注意,没有路径使新的电荷到达这个隔离导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