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 《桑黄的人工栽培与应用研究进展》

出版日期:2018年

发表刊物:《北方蚕业》

论文作者: 涂成荣,张和禹,范涛

在中医药的宝库中,桑黄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研究者的目光。这种隶属于担子菌门的珍稀药用真菌,不仅在《神农本草经》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以其丰富的活性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焕发新生。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桑黄的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活性成分与药用机理、栽培方法与加工提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桑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中药现代化进行了探讨。

图片

桑黄的形态特征与分类地位 

桑黄是担子菌门的真菌,其子实体为担子果,均具菌盖,其呈不规则圆形或半圆形,菌盖比菌肉色深,有暗棕色、深褐色至灰黑色,新鲜时为木栓质,成熟衰老后为硬木质,菌盖长径 3~21cm,短径 2~12cm。桑黄菌盖相对的孔口表面蛋黄色至深棕色,菌肉同质或异质,厚 2~8cm。孢子卵圆形或近球形,淡黄色至暗黄色,壁厚明显,形状光滑。它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桑黄的分类地位得到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其在真菌界中的确切位置。

图片

桑黄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 

桑黄的珍贵,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的发现,为桑黄的药用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桑黄活性成分

    根据最新 ITSrDNA 和 nLSU rDNA 测序分析结果和分类标准,全世界的桑黄类群有 12 个种,野生种主要存在温带、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的桑黄零星分布在云南、西藏、湖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桑树、杨树、暴马丁香、松树、白桦树等半枯树干上易寄生桑黄。桑黄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有多糖类、黄酮类、三萜类、香豆素、麦角甾醇类、芳香酸和多种氨基酸类。

  • 桑黄药用机理

    桑黄真菌具多种有效成分,因此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抗肿瘤作用研究方面,桑黄的药用机制主要与免疫应答加强、阻碍肿瘤细胞分裂和癌症细胞凋亡诱导有关,这涉及到桑黄多糖、黄酮、萜类物质以及吡喃酮类化合物等不同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

桑黄人工栽培方法 

图片

  • 桑黄原种固体培养

    固体培养是桑黄菌种保存、筛选以及育种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桑黄固体培养可以从菌丝或孢子开始,桑黄与大多数食药用菌的差别是生长缓慢。

  • 桑黄菌丝液体发酵

    桑黄液体培养主要用作生产种的培养,直接用液体菌丝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与销售的还处于研发阶段。

  • 桑黄人工子实体栽培

    桑黄人工子实体栽培在日本和韩国研究较早。在韩国,企业采用室外遮阴棚木段栽培桑黄取得成功,桑黄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

桑黄活性成分提取工艺

桑黄活性成分的提取是实现其药用价值的关键。传统的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技术以及酶法提取等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桑黄活性成分的提取率。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现代化的提取技术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膜分离技术等,为桑黄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提取效率,还能够保证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为桑黄的深度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图片

结论

尽管桑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系统发育研究的深入、生物学特性的全面解析以及药用机理的进一步阐明,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如何将桑黄的活性成分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如何通过现代提取技术提高桑黄的药用价值,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研的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相信桑黄这一珍稀药用真菌,将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