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1年
发表刊物:《蚕业科学》
论文作者:吴怀民,钟石,霍进喜,朱俭勋,李有贵,孙雨晴
炎症性肠病(IBD)包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易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且为结直肠癌的高危诱发因素,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率随生活方式改变呈上升趋势。免疫调节与IBD发生密切相关,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桑黄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癌等功效,前期研究虽证实其抗结肠炎作用,但在整体水平调节免疫细胞发挥抗炎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旨在探究桑黄水提物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
-
桑黄水提物制备
桑黄菌种经特定培养基质培养,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培育出子实体,子实体干燥粉碎后,经水煮、过滤、浓缩、冷冻干燥等步骤制成水提物,其中多糖、黄酮、多酚质量分数分别为30.74%、21.94%和37.23% 。
-
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4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K)组、DSS组、DSS - SH低剂量(DSS - SHL)组、DSS - SH高剂量(DSS - SHH)组。造模前,DSS - SHL组及DSS - SHH组小鼠分别按200mg/(kg·d)和400mg/(kg·d)添食桑黄水提物,CK组和DSS组饮用自来水。7天后,除CK组外,其余组小鼠饮用3% DSS水溶液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持续5天,随后继续原处理2天。实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分离腹腔巨噬细胞并获取结肠组织。检测指标及方法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肠道组织形态;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血细胞参数;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炎症因子含量;经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腹腔巨噬细胞M1型活化比率;利用NO试剂盒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巨噬细胞NO浓度及相关基因表达 。
实验结果
-
对小鼠体质量和结肠的影响
DSS组小鼠体质量从添食DSS第3天开始显著下降,高剂量桑黄水提物从第4天起显著缓解体质量下降,低剂量组改善作用不显著。DSS导致小鼠结肠长度极显著变短,高剂量桑黄水提物可显著缓解,低剂量组作用不明显。桑黄水提物还能改善结肠组织形态,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使肠上皮细胞形态恢复、杯状细胞增多、黏膜趋于完整。
-
对血细胞参数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
DSS组小鼠血小板和白细胞总数极显著上升,主要是中间细胞数量增加,高剂量桑黄水提物组白细胞和中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DSS组血浆中IL - 6、IL - 1β和TNF - α含量极显著上升,桑黄水提物添食组这三个指标含量显著降低。
-
对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的影响
DS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多伸出伪足、面积变大且贴壁牢固,高剂量桑黄水提物组巨噬细胞形态较圆,类似正常组。DSS组腹腔CD86标志巨噬细胞比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高剂量桑黄水提物组显著低于DSS组。体外实验中,桑黄水提物可显著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iNOS表达和NO水平,同时降低IFN - γ基因表达,提高FXR基因表达。
研究讨论
桑黄水提物能降低小鼠血液白细胞和中间细胞数量,减轻肠道出血,改善体质量、结肠长度、组织形态及血液炎症因子水平,表明其对结肠炎有治疗效果。它还能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降低血液中IL - 6、IL - 1β、TNF - α含量。此外,桑黄水提物通过抑制IFN - γ表达和提高FXR表达,降低iNOS相关基因转录,减少NO合成,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添食桑黄水提物可改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体质量降低、结肠变短等症状,降低血液中单核细胞数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巨噬细胞的M1极化,通过调节IFN - γ和FXR的表达,降低iNOS相关基因转录,减少NO合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治疗方案。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