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3年
学校:河北经贸大学
论文作者:殷九一
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桑黄作为药用真菌的佼佼者,其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一直备受关注。桑黄是我国传统药用真菌,在《本草纲目》中就有 “养五脏,益气” 的记载。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纯化后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
核心研究成果
1. 提取工艺
-
热水浸提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 100℃、时间 10 小时、料液比 1:110(g/v),多糖得率 0.65%。
-
超声辅助法:响应面实验优化后,最佳条件为温度 69℃、时间 60 分钟、料液比 1:21(g/v),得率 0.30%。
-
结论:热水浸提法得率更高(是超声法的 2 倍),但超声法耗时短、温度低,二者各有优势,后续研究采用热水法提取粗多糖。
2. 分离纯化
粗多糖经脱蛋白、脱色处理后,采用 DEAE-52 离子柱层析分离,得到主要组分SSP1,纯化得率 53.24%。其中,聚酰胺层析法表现优异,蛋白脱除率 79.75%,多糖保留率 84.96%,脱色率高达 94.35%。
3. 结构解析
-
紫外与红外光谱:SSP1 不含蛋白质和核酸,具有典型多糖及糖醛酸特征吸收峰。
-
离子色谱:SSP1 由岩藻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 8 种单糖组成,摩尔比为 20.81:1.04:2.83:34.24:16.95:2.50:21.30:0.33,其中半乳糖和甘露糖占比较高。
4. 体外抗肿瘤
-
细胞实验:SSP1 对人肝癌细胞(HepG2)、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DA-MB-231)等 6 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效果优于粗多糖。
-
关键数据:20 mg/mL 时,SSP1 对 HepG2 抑制率 72.54%,A549 抑制率 65.54%,MDA-MB-231 抑制率 48.33%。
-
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发现,SSP1 可能通过调控 VEGFA、STAT3、HSP90AA1 等核心靶点,影响 “癌症通路”“胰岛素抵抗”“microRNAs 信号” 等通路发挥作用,其中葡萄糖醛酸与 HSP90AA1 分子亲和度最高。
结论
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桑树桑黄多糖的结构面纱,更证实了其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从传统药用真菌到现代科学验证,桑黄的潜力正在被逐步挖掘。随着研究的深入,桑黄多糖有望成为抗肿瘤领域的 “新星”,为天然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科学启示:天然产物的药用价值,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深度解码。桑树桑黄多糖的研究,正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一次精彩对话,期待未来更多成果落地,惠及人类健康。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