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核心要素,并解决相关建设问题,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文章对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展开了具体研究。通过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现实意义;在核心要素方面,*点探讨了光伏电池出力、负荷特性、储能系统、充电桩设备和耦合技术等;通过保证充电的有序性、优化设计滤波器和充放电储能协同调度等策略,提出了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充电桩;耦合技术
0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作为一种集光伏发电、储能和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升级,对其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现实意义
1.1符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要求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有效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符合目前全球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
1.2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光储一体化电站能够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根据实时需求和电价进行智能调度,有效降低能源成本,有效增强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储能系统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实现电力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稳定运行。
1.3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建设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光储充一体化将在未来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4提高经济效益
虽然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建设成本较高,但其*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用户群体和更多的使用频次。同时,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提供*效充电服务,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此外,电站还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和商业活动提供便利,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2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核心要素
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利用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设计、设备选型、建设、调度、运行、维护等。例如,某5MW光储系统设计的多年平均时间为3000h,实测全年累计利用时间达到3329.4h;10MW光储系统设计的多年平均利用时间为2500h,实测全年累计利用时间为2710.3h,这些数据都显示光储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较高,能够达到设计预期。
2.1光伏电池出力
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核心技术中,光伏电池出力是举足轻重的一环。
光伏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组件,其出力大小直接影响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在光伏电池出力的核心技术方面,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等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各有特点。单晶硅电池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但成本也相对较高;多晶硅电池具有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性能表现;非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为有效增强光伏电池的出力效率和稳定性,研究者致力于优化电池结构设计、有效增强材料性能及改善生产工艺等方面。例如,通过及时优化完善电池表面的抗反射涂层和电*结构,减少光损失和有效增强电流收集效率;通过优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掺杂工艺,进一步有效增强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光伏电池会受到温度、光照强度、阴影遮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出力波动。因此,研究者还致力于开发智能控制算法和预测模型,以实现对光伏电池出力的*准控制和预测,有效增强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例如,2023年全年的实证实验数据显示,光伏电池在面临不同技术类型的情况下,其出力规律呈现一致性。具体来说,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TOPCon)和叉指式背接触电池(IBC)相比钝化发射*和背面电池(PERC),分别具有更高的发电量。其中,TOPCon比PERC高出2.87%,IBC比PERC高出1.71%。这些数据提供了不同技术类型光伏电池出力性能的直接证据。此外,实证数据还显示,不同厂家的PERC182mm组件在发电量方面存在偏差,*大偏差达到1.63%。这可能是由于个别厂家在组件工艺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光伏组件匹配损失过大,达到2.36%。这也表明,在光伏电池出力的优化上,除了技术选择外,还需要关注生产工艺和组件匹配等因素。
2.2负荷特性
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中的负荷特性是关键技术之一,它涉及电站运行时的电力需求、波动情况及峰谷时段等,以下是一些关于负荷特性的相关数据参数。
(1)负荷峰值与谷值。负荷峰值:在一天或特定时间段内,电站所需的*大电力负荷。例如,某电站的负荷峰值可能达到10MW。负荷谷值:相对较低的电力负荷时段,如深夜时段,某电站的负荷谷值可能降至2MW。
(2)负荷波动率。负荷波动率反映了负荷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如某电站的负荷波动率可能在10%~20%,意味着负荷在1d内会有较明显的起伏。
(3)峰谷差。峰谷差是指负荷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值,反映了电站负荷的波动幅度,如某电站的峰谷差可能达到8MW。
(4)负荷率。负荷率是指电站实际负荷与额定负荷之比,反映了电站设备的利用情况,如某电站的负荷率可能维持在70%~90%。
(5)负荷曲线。负荷曲线是反映负荷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形表示。通过分析负荷曲线可以了解电站的负荷变化规律,如负荷的日变化、周变化或季节性变化等。
(6)负荷特性系数。负荷特性系数用于描述负荷的特定属性,如负荷的功率因数、不平衡度等,这些系数有助于更*确地描述和分析负荷特性。
(7)充电与放电负荷。充电负荷:电站中充电设施所需的电力负荷,通常与充电站的规模和充电功率有关。放电负荷:在需要为电网提供支撑或调节时,储能设施放电所产生的负荷。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参数可能会因电站的具体配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用户用电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建设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负荷特性分析和预测,以指导电站的设计、配置和运营管理。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这些数据参数也可能会有更新和调整。
2.3储能系统
在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中,储能系统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储能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平滑电力输出、削峰填谷、提高供电可靠性及优化能源配置,以下是关于储能系统的一些实证数据。
(1)能量容量。以某10MW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为例,其储能系统的能量容量达到了5MW·h,这意味着该储能系统能够储存大量的电能,以满足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或应对突发情况。
(2)功率容量。以某10MW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为例,其储能系统的功率容量为10MW,这表示储能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充放电,以响应电网的调度需求或平衡电力负荷。
(3)循环寿命。经过实际运行测试,某储能系统的循环寿命达5000次以上,这意味着在完全充放电的状态下,储能系统能够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保证了其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
(4)效率。在充放电过程中,某储能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达90%以上,这表示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损失较小,储能系统的性能较为优越。
(5)响应时间。某储能系统的响应时间小于1s,这意味着在电网出现波动或需要快速调整电力输出时,储能系统能够迅速响应,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2.4充电桩设备
充电桩设备是一种专门为电动汽车或其他电池供电设备设计的充电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向电动汽车等提供电能,让车辆能够完成充电,以延长其行驶里程。充电桩设备通常由电源单元、一组电池和一组充电插座组成,能够将电能转化为电流并存储在电池中,以供用户随时使用。它可以通过电源单元将电能转化为电流,并通过充电插座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的电池中。此外,充电桩设备通常还配备了监控系统,以实时监测充电电流、电压等参数,有效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根据不同形式的充电方式和功能特点,充电桩设备可分为以下类型:
(1)慢速充电桩。通常通过标准的电源插座(如家庭插座)向电动车辆提供充电,充电功率较低(通常为1.4kW)。它适用于长时间停放的场所,如住宅区、商场等,充电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充满电。
(2)快速充电桩。通常安装在公共场所,如停车场、加油站等,提供较高的充电功率(通常为7~22kW)。
(3)直流快充桩:具有高功率充电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给电动车辆充满电。其充电功率通常在50kW以上。
(4)特快充电桩:*新一代的高功率充电设备,充电功率超过150kW,能够提供非常快的充电速度。
2.5耦合技术
耦合技术主要分为交流耦合和直流耦合两种。在交流耦合系统中,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脱离电网组成微网系统。光伏系统所发电力可通过光伏逆变器为负载供电或输入电网,也可通过储能逆变器为电池充电。这种方案的连接灵活,增减设备方便,可应用于光伏存量和新增市场。在直流耦合方案中,光伏组件、光储一体机和电池等部分为串行状态,设备增减比较复杂,灵活性一般。它主要应用于光伏新增市场,如新装的光储系统,需要根据用户的负载功率和用电量来设计。
3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有效策略
3.1保证充电的有序性
在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中,充电的有序性对有效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为实现充电的有序性,可以科学选用以下策略:科学制订严格的充电计划和规定,有效保证充电过程按照规定进行;安装智能充电设备监控和控制充电过程,避免过充或过放电;对充电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2优化滤波器设计
滤波器在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电网中的谐波和干扰信号。为优化设计滤波器,可以科学选用以下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规格;对滤波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有效保证其正常运行;针对滤波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时间进行调整和优化滤波器设计。
3.3协同调度充放电储能
协同调度充放电储能可以有效提高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增强系统稳定性。为实现充放电储能的协同调度,可以科学选用以下策略:科学制定合理的充放电策略和调度方案,根据系统需求和能源情况进行优化;科学构建充放电储能之间的通信和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运行;结合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充放电储能的自动调度和优化运行。
4 Acrel-2000MG充电站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4.1平台概述
Acrel-2000MG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是我司根据新型电力系统下微电网监控系统与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要求,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和生产的*进经验,专门研制出的企业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本系统满足光伏系统、风力发电、储能系统以及充电站的接入,*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直接监视光伏、风能、储能系统、充电站运行状态及健康状况,是一个集监控系统、能量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以经济优化运行为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补偿负荷波动;有效实现用户侧的需求管理、消除昼夜峰谷差、平滑负荷,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为企业微电网能量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应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整个能量管理系统在物理上分为三个层:设备层、网络通信层和站控层。站级通信网络采用标准以太网及TCP/IP通信协议,物理媒介可以为光纤、网线、屏蔽双绞线等。系统支持ModbusRTU、ModbusTCP、CDT、IEC60870-5-101、IEC60870-5-103、IEC60870-5-104、MQTT等通信规约。
4.2平台适用场合
系统可应用于城市、高速公路、工业园区、工商业区、居民区、智能建筑、海岛、无电地区可再生能源系统监控和能量管理需求。
4.3系统架构
本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进行设计,即站控层、网络层和设备层,详细拓扑结构如下:
图1典型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组网方式
5充电站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5.1实时监测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人机界面友好,应能够以系统一次电气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各电气回路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光伏、风电、储能、充电站等各回路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电参数信息,动态监视各回路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合、分闸状态及有关故障、告警等信号。其中,各子系统回路电参量主要有:相电压、线电压、三相电流、有功/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频率、有功/无功电度、频率和正向有功电能累计值;状态参数主要有:开关状态、断路器故障脱扣告警等。
系统应可以对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进行发电管理,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发电单元的出力信息、收益信息、储能荷电状态及发电单元与储能单元运行功率设置等。
系统应可以对储能系统进行状态管理,能够根据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进行及时告警,并支持定期的电池维护。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监控系统界面包括系统主界面,包含微电网光伏、风电、储能、充电站及总体负荷组成情况,包括收益信息、天气信息、节能减排信息、功率信息、电量信息、电压电流情况等。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可将充电,储能及光伏系统信息进行显示。
图2系统主界面
子界面主要包括系统主接线图、光伏信息、风电信息、储能信息、充电站信息、通讯状况及一些统计列表等。
5.1.1光伏界面
图3光伏系统界面
本界面用来展示对光伏系统信息,主要包括逆变器直流侧、交流侧运行状态监测及报警、逆变器及电站发电量统计及分析、并网柜电力监测及发电量统计、电站发电量年有效利用小时数统计、发电收益统计、碳减排统计、辐照度/风力/环境温湿度监测、发电功率模拟及效率分析;同时对系统的总功率、电压电流及各个逆变器的运行数据进行展示。
5.1.2储能界面
图4储能系统界面
本界面主要用来展示本系统的储能装机容量、储能当前充放电量、收益、SOC变化曲线以及电量变化曲线。
图5储能电池状态界面
本界面用来展示对BMS状态信息,主要包括储能电池的运行状态、系统信息、数据信息以及告警信息等,同时展示当前储能电池的SOC信息。
5.1.3充电站界面
图6充电站界面
6结束语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对于实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设计与协同调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升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需求。文章研究方法包括综合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综述和实验验证,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