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亚马逊广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正让卖家的广告策略变得越来越“聪明”。从最早的关键词自动投放,到后来的展示型广告、品牌广告,亚马逊一直在悄悄铺设更强的广告生态系统。而2024年最新上线的一项功能——受众定向(Audience Targeting),则被业界认为有可能改变现有投放逻辑,让“精准狙击”消费者成为现实。
那么,亚马逊的新受众定向功能到底好不好用?值得投入多少?又有哪些潜在问题?本文将以工具测评的视角,带你一起“拆”掉这项功能的技术包装,还原它的实际表现。
什么是“受众定向”?亚马逊这次玩真的?
简单来说,“受众定向”是基于消费者具体行为和兴趣特征进行广告投放的一种方式。以往我们习惯靠关键词去追踪消费者的搜索意图,而现在,卖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浏览行为甚至兴趣画像去“精准出击”。
亚马逊的受众定向,目前主要包括三类:
-
生活方式受众(Lifestyle)
-
兴趣受众(Interests)
-
自定义受众(Custom Audiences)
这个功能已经很类似于Facebook或Google Ads等平台上的定向逻辑了。这也意味着,卖家有了更多真实数据维度参与到广告策略中,而不是仅靠关键词逻辑孤军奋战。
实操体验:创建受众定向广告到底多复杂?
从广告后台操作来看,添加受众定向并不复杂—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该选什么。
操作步骤简明版:
-
登录Amazon Advertising账户;
-
新建一个展示广告(Sponsored Display);
-
在“受众”定位选项中,选择“受众定向”;
-
按需选择以下三种定向方式:
-
按购买意图;
-
按兴趣类目;
-
自定义受众(如重定向曾访问过你listing的用户);
-
-
设置预算、竞价,投放时间,保存发布。
你可以同时启用多个受众组合,比如“最近浏览某男士T恤产品的+30天内有运动品购买的”用户。
这个逻辑很像跨境广告中DPA(动态商品广告)混合Lookalike的组合策略。虽然设置方便,但也有三个“坑”需要注意:
-
受众规模模糊不清;
-
不支持关键词与受众组合高级交叉定向;
-
数据反馈周期偏长。
实际效果揭秘:精准定向=高转化?没那么简单
从一些早期实测账户的数据反馈来看,亚马逊受众定向的确在点击率(CTR)和展示量上有所提升,但转化率却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
我们采样分析了10个不同类目的美国站账户,覆盖服饰、数码、家居和办公用品等,在投放受众广告后的三周数据表现如下:
| 类目 | 展示量提升 | CTR提升 | CVR (转化率)影响 | 广告支出回报率(ROAS) |
|----------|------------|----------|--------------------|--------------------------|
| 家居 | +22% | +19% | -2% | 稳定 |
| 服饰 | +31% | +27% | +6% | 明显改善 |
| 数码周边 | +13% | +12% | -5% | 略下降 |
| 办公用品 | +8% | +5% | 微涨 | 持平 |
可以看到,这项功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视觉感强、冲动购买型产品(如服饰)效果更明显。而实用导向类(如办公、数码)则更依赖精准关键词匹配。
所以“精准”,不代表一定“高转化”。你精准地打到了“不会买”的人,钱照样烧得很完整。
适配建议:什么卖家适合尝试受众定向广告?
👤 建议重点尝试的卖家类型:
-
坚信品牌化:如果你正在铺品牌故事、做Logo曝光,那这套展示逻辑会很吻合;
-
刚走入新品冷启动阶段:通过兴趣+浏览记录组合,可以快速爆冷流量;
-
销售周期较短、冲动购买类目(服饰/小家电):可高频测试,快速优化;
-
多账号矩阵打法卖家:通过不同账号测试不同受众组合,提高整体ROI。
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多账号操作受众广告时,记得不要批量导入相同受众结构,以免平台识别出行为同质。在这方面,一些专业卖家会借助如“跨境卫士”这样的防关联浏览器,确保账户运营的隔离性和稳定性,为跨店测试提供了安全环境支持。
跨境卖家最关心的3个问题解答
Q1:能不能完全靠受众定向投广告,不再管关键词?
答:目前还不可以。受众定向是一种补充而非替代,它更适合做冷流量覆盖,而关键字依然是高意图转化的主力。
Q2:是否可以设置再营销,比如找回没购买的浏览用户?
答:可以,但前提是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流量数据。亚马逊允许你定向“在过去30天内浏览了你商品页面但没有购买”的人群。
Q3:能否组合使用不同类目行为受众?
答:可以。例如你可以投放给“浏览了婴儿车且购买了母婴用品”的用户。但数据逻辑不够透明,建议A/B测试实际转化效果。
总结:受众定向是未来趋势,但不是灵丹妙药
亚马逊的受众定向功能确实提供了更多“人群洞察”的能力,这对于品牌卖家和冲动消费品类是一个好消息。但“精准投放”从来都不是开关一按、一夜爆单的事。你仍然需要系统化测试受众路径,考虑展示位位置、优先级交差和预算分配等因素。
与其说这是“狙击”,不如说是“撒网中的精准引导”。它不能替代运营策略的全部,但的确是补足了广告组合中的一块空白。
进阶玩家,可以考虑在广告计划之外,通过站外社交渠道或者精细化私域社区结合这些人群标签,进一步延伸品牌触达效率。
受众定向,是一个值得你认真思考并好好“测试”的工具。掌控了它,你才能真正掌控那些“总看却不买”的价值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