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一、人工智能(AI)的发展过程
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历程,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一、孕育奠基期(20世纪30年代到1956年)
理论奠基:20世纪30年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和智能可计算思想开始构建计算与智能的关联概念。
重要模型:1943年,美国神经科学家麦卡洛克和逻辑学家皮茨共同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这是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石之一。
控制论创立: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了控制论,为以行为模拟的观点研究人工智能奠定了技术和理论根基。
图灵测试:1950年,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发表了其著名的论文《计算机能思考吗》,提出了“图灵测试”,即测试一个机器是否能像人一样回答问题来衡量机器是否具有智能,这一测试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科诞生:1956年,在美国的DARTMOUTH大学,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和罗切斯特等人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探讨会,共同讨论了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和“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正式建立。
二、起步发展期(1956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符号主义兴起:20世纪60年代,符号主义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流学派,认为人类的智能是由符号操作实现的,因此人工智能也应该通过符号操作来实现。这一时期,人工智能在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人机对话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重要发明:1959年,美国数学家艾伦·M·图灵发明了自动机,这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计算机程序。196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魏泽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聊天机器人ELIZA,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三、反思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