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把他给安排了一下,然后吴起就来到自己的新单位了,没有经过实习就直接上岗了。吴起把魏国的疆域西推到陕西境内,具体是在黄河,也就是当时的秦晋大峡谷以西,陕西的洛河以东,一条南北狭长、东西纵深大约有150华里的战略要地,这块地方就叫西河之地,基本上也就是从前晋惠公和秦穆公反复争夺的河西之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都为秦国所有。
但是吴起一战成名,带领鲁国的两万老弱病残打败了强齐,秦国人哪打得过他?在吴起的手上,晋人百年的积怨,一雪前耻,尽占西河之地,把战略防御的前沿一直推到老秦人的腹地,使秦人丧失了崤函关等东部要塞的防御优势,这块地方从此就成了魏国人的战略防线了。同时,黄河天险就成为魏国人的内陆河,秦国的东面已经没有山川之险可守了。
秦国人退过洛水之后,沿河布防,伺机反扑。吴起觉得自己背靠黄河,如果一旦发生战争,很难及时得到后方的援助,独立作战任务很重。于是接下来他就担任了西河郡守,驻扎开发西河之地,利用自己的文韬武略,用20多年时间把这里变成了陕东的好江南,表现出他卓越的军政才干。史书记载是“至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尽地力之教”,终于把西河之地变成了可以自我依托、独立抗秦的稳固之地。
开始的时候,秦国人还转不过弯来,不知道吴起想干什么,要打就打呗,僵在那干啥呀?过了一段时间,秦国人终于明白了吴起要干什么了,而吴起也很明白自己岗位职责所在,因为自己的老板魏文侯醉翁之意不在秦国,而在争霸中原,老放不开手脚,总是担心背后有人出刀子。而吴起的任务就是盯着这个可能出刀子玩暗算的人。当然,这个人是谁大家都明白,秦国人一看东进是过不去面前这道坎了。
吴起不死,自己就甭想东进了,还是向西发展吧。从那以后,秦国就暂时放弃东进中原,向西不断朝西南方向去,兼并一些少数民族,为更长远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吴起他也没闲着,一边为自己的根据地发展农业打基础,一方面他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军事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吴起这个想法,各个诸侯国的战斗力如何提升?什么时候提升还是个谜。
在长期与秦国在战场上较量当中,吴起渐渐的发现,秦国虽然穷,但是战斗力非常强悍。有时候秦国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和别人抡刀子,反正一声喊上去就砍人,砍了还得必须见血,到底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压抑很久的想法在吴起脑海当中爆发了。没错,就是它,一定是它,根就在这里。
吴起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士兵战斗力提升了,鲁国军队这种相对较弱的军队也一样可以搞得定,摆得平齐国这样的强大国家。为什么呢?不就是士气吗?但士气何来?在这之前,春秋战国的士兵打仗是为了什么呢?纯属是为国家义务而奉献的,别说什么五险一金了,有的国家甚至武器都要自己带,军粮也要自己带。打死了白死,很可能都没人帮你收尸啊。这样的士兵去打仗,你让他给你玩命,那根本就是玩笑。
战斗的本身是很残酷的,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懂得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都只是在假想之中。战斗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士兵们利用手中的冷兵器去面对面的破坏对方的身体结构,以消除对方肉体存在的形式,取得战斗的最后胜利。当然了,敌人绝对不是呆若木鸡的,那只鸡,也绝对不是朽木不可雕的那块烂木头,他不会站着不动让你去砍的。他会闪转腾挪的。如果运气不好,在战场上碰到一个练过两手的会武功的,嘿,那你这一辈子就搁这了。你死了不要紧呢,当你的尸骨未寒之际,新一轮的征兵又开始了,你的亲戚朋友或是你的儿子,会踏着你撒过鲜血的那块土地,继续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打仗也算一种体力劳动的话,那么这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呢?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打赢了,捡了条命回家继续种地去弄个二级伤残的国家也没什么福利政策。
即便死在工作岗位上了,也不会有哪个诸侯出来给你追认个烈士什么的。所以士兵们都在想,都在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面对一些完全陌生的不认识的人,砍个你死我活呢?没理由在没有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当然士兵们是不会拿自己的命当赌注的,也就是说,打起仗来都是一哄而上,势头好的捡个便宜,势头不妙扭头就跑。这样打仗显然不符合吴起的要求,也不符合魏国崛起的要求。问题就来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打仗,不是拔河砍人,也不是砍树,兵在精而不在多。在工作岗位上,往往长得高、身体壮、力气大、跑得快的士兵更容易完成这个操作程序,很简单的工作。于是吴起就把这些士兵集合在一起,免他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这些士兵可以出去炫耀了,我免税,我全家都免税,比你家可好多了,这是一种精神的激励。
这种职业兵就是传说当中的魏武卒了。在当时的魏国,魏武卒算是重装步兵了,还有其他的一些轻装步兵,像是奋击,还有负责运输的、后勤的、打杂的等等。诸如此类,分工已经非常的完善了。而魏武卒就属于魏国的常备军,平时不用种地,只管训练和打仗,待遇非常优厚,门槛当然也就非常的高。不是人说想成为魏武卒就能成为魏武卒的,最起码一点,你得通过吴老师的考试。
考核标准是什么呢?全副三层的甲,包括上身的皮甲、髀甲和胫甲。这里和您插句口,当时的穿甲的方式是这样的,当时没穿裤子的下半身穿的是类似于裙子一样的东西,叫下裳,军人在下裳外面再穿上皮革做的髀甲,下面的衣裳里不是没穿裤子,大腿光着吗?于是在膝盖以下就穿有胫衣,样子就好像半截裤筒那个样子,套在小腿上,在胫衣外面再包上一层甲。
这就叫胫甲,三层甲从上身到腰间到小腿,统统有保护。但这还不是唯一的,还要包括其他的,包括青铜头盔,然后你还得能拉十二石之弩、挎剑五十枚、带剑和戈及三日之口粮负重奔跑。这意思是说你得扛上拉力有720斤的弩,不是说这种弩本身有720斤重,而是它的拉力有720斤重。当然这是当时的计量标准,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你可以想象这种弩的重量可想而知,而这种弩的射程也可想而知。然后背上扛50支箭,带上长戈,挎着剑,再带上三天的口粮,开始奔跑。
怎么个跑法?100里地由拂晓跑到日中,也就是半天的时间,能完全跑完的你就可以入门了。当时的100里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就是41.5公里。再说的明白一点,就相当于全程的马拉松了,半天跑完这一段路程那不是开玩笑的。而且这些大兵可不是穿着裤衩背心跑的,那可是全副武装的跑的,武装到牙齿的跑的。
可能您会惊讶,我的天呐,这不是海军陆战队吗?这不是特种兵吗?哎,没错,吴起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他就是要训练出一支特种部队来。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吴起做到了,至少在吴起年代,7万魏武卒天下无敌。魏武卒的数量到魏惠王的时期发展到20万,结果被庞涓这个败家子在桂陵和马陵两次战役当中全部给打光了。这些武卒被录取以后,按个人的特长进行编队,武器职责各有序列。吴起采用由单兵到多兵、分队到合成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使他们完全脱离生产,专心操练。而且刚才也说了,魏武卒享受特殊待遇,不仅全家免税,还能给家里挣来房子土地,真是一人入伍,全家光荣。这些武卒和传统征兵制最大的区别是,吴起给武卒们发工资,立了功,还赏爵和田地,成为彻底的职业化的军人或是雇佣军。所以他们骁勇善战,这一项举措,那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开创了后世中国募兵制的先河。
传统的征兵制,征来的人没工资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粮食。你想花木兰从军的时候不是自己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吗?盾牌刀枪都得自己扛,有时候打仗打到冬天,天气冷了还得自己写信回家让老娘给做冬衣,再让老爹给送过来。哎,你不要以为这是开玩笑啊,中国曾经出土过这样的信件,上面明明白白的记载过这样的事例。这真是赔本又赔命啊。
好了,打完仗征来的兵员,如果摸摸脑袋还完整的在脖子上活着,就各自回家从事乡间劳动。战场上的事就像发梦一样。好在当时的战车兵都算是比较高素质的国人,以把持干戈,保卫社稷作为荣誉,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比较强。而那些被征发自乡下的步兵,则要放下手中的农活,出来扛家伙打仗,那可想而知没有这样的积极性了。所以当魏武卒碰上这些农民兵的时候,那简直就像街头流氓小混混碰到了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根本不堪一击的。举个更现实的具体的例子,那就是你看看美国大兵是怎么对付人家塔利班的就知道了。那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胜负比例那是不成比例的,魏武卒有多强的战斗力,可以从史料当中去寻找答案。
在这一时期,吴起曾经与诸侯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这都是史料里面原文记载的,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就是公元前389年发生了一场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五十万的秦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而事实上,魏国的魏武卒出现在当时的诸侯各国当中,也引发很大的反响。诸侯列国都看好了这种军队,好使好用的,相继花钱组建常备军。比如齐国有技击,秦国有锐士,韩国有材士,赵国有百金之士,楚国有选练之士等等,都是军队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象征。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帮子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强劳力,把他们抽出来了耕田还靠谁啊?而且他们还要得给工资、给粮饷,那么钱从何来?这一点就不是吴起考虑的范围了,他要把这个问题甩给相国李悝,所以李悝变法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吴起变革军制的重要保障。为什么其他的诸侯国改变兵制,没有魏国改的这么好,经济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