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跨境卖家的利润空间正在不断受到压缩。而亚马逊近期推出的一项新功能“低价匹配建议(Price Matching Recommendations)”,正在引发卖家圈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讨论。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该功能初衷是提升平台价格竞争力、加强消费者转化率,但其对卖家利润模型的影响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本篇文章将从功能机制、对卖家运营模型的影响、可能引发的行业连锁反应,以及相关政策环境等多个维度,深入拆解亚马逊这项变化背后的市场逻辑,帮助卖家掌握变局中的核心应对策略。
一、新功能曝光:低价匹配建议系统如何运行?
近日,部分北美站点的FBA卖家在Seller Central后台注意到一个新的通知标签,即“Price Matching Recommendations”(价格匹配建议)。该功能会周期性扫描卖家商品与其他平台(包括Walmart、Target等零售巨头)或同一品类竞争对手的定价差异,并向卖家发出降价建议。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功能不仅给出了推荐价格区间,还根据该商品的历史销售数据、转化率与广告表现,标注“价格调优后预期销量提升”指标。平台当前并未强制执行建议价格,但业内普遍担忧,该机制可能为未来的自动定价调控铺路。
亚马逊在官方文献中提到,该功能是“为了帮助卖家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转化率和顾客体验”。然而,此类建议是否真的有利于卖家长远盈利?需要结合实际分析。
二、卖家受冲击:主动降价等于利润自割?
根据Marketplace Pulse 2024年5月的报告,亚马逊上平均利润率在2023年12月为17%,但在2024年第一季度则已降至14.6%。该报告指出:“市场竞争压强,尤其是价格战,成为影响利润的首要原因。”而本次亚马逊的新功能,或正是在系统层面鼓励、甚至暗示商家主动进入价格内卷。
以一位经营厨房用品的美国本土大卖为例。他分享称:其一款雨伞状橱柜沥水架原定价为$29.99,低于Walmart类似产品$34.5。然而系统给出的推荐价格为$25.89,并提示“预计销量将提升22%”。卖家尝试测试修改价格,销量确有上涨,但广告ROI下降至原先的70%。
“把单量薄利、多靠爆量”作为应对策略未必适用于所有卖家。尤其对于中小体量、高客单的品类,频繁降价将导致库存周转与供应链压力失衡,甚至可能将销售利润转向平台广告系统。
三、多维影响:这不只是价格战,更是生态再构
本次功能上线,传达出亚马逊正在进一步强化其平台零售生态中的价格掌控权,这与近年来其推行的一些跨境定价策略形成呼应。例如2023年,亚马逊法国和德国站出台政策,要求卖家不得在平台外部销售更低价商品,否则将面临流量削减或Buy Box剥夺。
这是一种“价格切断”策略,它迫使卖家维持亚马逊平台价格优势,同时削弱平台间的流量越境可能。当前的新价格建议系统,实际上是亚马逊用算法继续引导这一战术的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目前已在调查亚马逊是否在违反《数字市场法案》(DMA)中关于平台自营与第三方公平性原则。若其价格建议系统未来与Buy Box权重计算挂钩,或构成“隐性指导价”,将引发更广泛的监管介入。
四、平台视角:亚马逊为什么要这么做?
结合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亚马逊国际业务尽管实现了销售增长(同比增长10.8%),但利润增长却远不及预期。分析师Brett Thomas指出:“亚马逊国际站利润问题,本质源于整个跨境竞争加剧和广告转化下滑。平台需要压低售价以维护Prime会员忠诚度。”
在平台长期战略结构中,保持“最低价格、最优体验”是其核心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的维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自动化销售建议系统、算法动态干预等机制,而不是单纯由卖家决定价格。
通过“利益外包”式的建议系统,亚马逊无需承担定价责任,却能在算法层面推动整体价格向下收敛。这种软控制手法,一方面让顾客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却暗中将成本转嫁至卖家。
五、对国际卖家的冲击更甚
对于大量中国跨境卖家而言,该价格建议系统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中国卖家本身在物流、汇率和语言服务上的边际运营成本低于欧美同行,原本构建的是基于“成本优势+规模化动销”的模式。
然而,该功能将倒逼中国卖家进一步向极限成本压缩发展,否则将在算法面前丧失转化优先权。尤其是受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2024年5月已跌破7.2)和美方持续推进反倾销调查等因素影响,中国跨境卖家的敏感度空前之高。
我们从17网店集团(JZB Group)内部获得的一手数据,为应对此项功能,今年3月至5月,该集团旗下超过400款商品平均调价幅度达到-12.4%,库存储备成本同比提升近8%。这直接导致毛利率由2023年同期的26.1%下降至19.5%。
六、应对策略:卖家能做什么?
面对此种形式的“算法压价”,卖家不应被动接受,而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
降低对单一平台依赖:尝试将精力分散至Shopify、TikTok Shop、Walmart等其他平台,以形成对比算法的反制;
-
精细运营品牌与产品力:通过品牌塑造、提升产品设计与服务区隔,从而避免陷入纯价格竞争;
-
利用价格建议工具做成本控制反推:分析算法给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合理性,作为反向优化供应链及广告支出的因素参考;
-
动态做价格A/B测试:不要盲目接纳平台建议,建议设立不同定价模式作阶段性测试并衡量ROAS与ROI的变化。
七、政策视角:亚马逊是否会走向“价格垄断”?
近两年,欧美监管机构已数次对亚马逊平台施压。例如,2023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曾起诉亚马逊涉嫌限制卖家在非平台销售更低价格商品,认为其构成价格操控行为。
欧盟在2024年3月则正式启动对五大平台的反垄断审查,其中就包括对其算法定价系统是否诱导价格协同步伐的审查。
倘若亚马逊未来将该定价建议机制与Buy Box权重、广告投放自动调节系统强绑定,极可能构成价格导向的市场强制行为。而这也将成为全球卖家进一步向平台争取定价自主权的新节点。
写在最后
“价格战”一直是电商市场的双刃剑,而平台在控制价格上的隐性介入,更是挑战卖家运营自由与市场公平的关键问题。亚马逊的这项新功能,表面上是“建议”,实质上却可能成为主导卖家策略变动的“软件钳制”。
未来跨境电商的路径不再是“卷价格”或“卷广告”,而是如何用品牌壁垒和成本优化逐步对抗平台的算法红线。市场在变,规则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卖家能否精准识别变化背后的逻辑与意图,及时调整步伐,才能在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