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跨境电商日益激烈的竞逐中,知识产权日益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和平台治理能力的核心维度。2024年5月,亚马逊正式宣布将在全球范围推广其“One-Stop IP Protection”(一站式护权)方案(以下简称“OSP”计划),这一举措被视为平台自2017年推动“透明计划”(Transparency Program)以来,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动作。
该计划不仅将为上百万卖家和品牌方提供更具前瞻性、高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更可能在平台治理、供应链合规以及行业竞争逻辑方面引发深远变革。
一站式护权方案:新机制背后的多维构建
根据亚马逊官方2024年第2季度发布的信息,该OSP计划是一套贯穿知产维权申报、证据提交、仲裁、从商品下架到损害控制的一体化系统,涵盖北美、欧洲、日本及新加坡等核心运营市场。方案整合了亚马逊现有的Project Zero、Brand Registry(品牌注册)与A-to-Z Guarantee等模块,旨在通过自动化机器学习和品牌参与共同识别侵权内容。
具体机制包括:
-
🔍 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与关键词匹配,监测侵权产品上架;
-
🛡️ 品牌自主移除权限:品牌方可一键移除已验证侵权商品,不再需要支付额外法律费用;
-
🎯 用例式证据呈递工具:卖家可以使用结构化工具直接提交使用场景、品牌授权关系等证据;
-
🧾 仲裁权力下放:小额维权案件(低于$500)可由平台AI辅助初步裁定,提高效率;
-
📉 违规成本加重:对于多次侵权者,将直接影响账户绩效分,从而限制其销售权。
亚马逊在公告中指出,超过250万品牌已完成注册,而在过去一年中,平台已经主动阻止了超66%可疑侵权商品在上线前被发布。以2023年平台提报的官方数据显示,仅通过Project Zero,约80万个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提交超过110万项侵权删除请求。
而如今,OSP计划的推出无疑是对这套体系的全面打包与升级,最大限度提升品牌在平台管理中的话语权。
大机构、小品牌:新基准、新层级竞争的孕育
值得注意的是,OSP计划对于不同规模卖家所带来的影响差异明显。
对大型品牌而言,整合式护权系统将强化其对渠道管控的掌控力。以美国运动品牌Under Armour为例,该品牌在入驻亚马逊初期曾因滥用品牌注册,频繁下架第三方经销商品,引发渠道震荡。而在OSP推行的背景下,这类市场行为将更加透明化和合规,授权链条需经系统认证,侵权申述需附清晰证明。
而对中小卖家、特别是初创品牌而言,OSP机制可能在两方面产生影响:
-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OSP提高侵权门槛,对于大量依赖“借名销售”“模仿上架”的灰色商家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
-
合规成本上升:品牌注册、证据存档、认证链条等形成新门槛,可能造成小玩家初期进入门槛提高。
以一位总部位于深圳的女装品牌创始人杨女士为例,其团队2023年来通过亚马逊站点完成品牌注册,使用透明计划后,有效移除了30余条韩国仿款链接。然而,对于平台新加入的设计款,如遇到竞品仿制,相关维权流程成本与时间仍偏高。OSP协议推行之后,杨女士表示“从流程效率到结果预判都更为清晰,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产品设计而非证据收集上”。
产业链影响:代工与授权机制同步洗牌
OSP计划另一隐形推手,是迫使代工产业链向品牌共建、授权架构转型。
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跨境制造基地之一,深圳、广州、义乌等地遍布数十万家OEM/ODM工厂,这其中不少工厂多年来通过灰色供货路径将千篇一律的“无牌产品”推向境外电商平台。而OSP的实施直接要求上架商品需提供品牌授权证明、商标注册编号等合规信息。这意味着没有真正品牌合作框架的代工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信息不对称和产品混搭的存活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这对中国代工市场可谓双刃剑:一方面提升了品牌溢价与客户粘性需求,迫使工厂向DTC(标品直销)模式靠拢;另一方面要求工厂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产权合规机制,推动从“工厂制造”向“品牌输出”跃升。
国际监管视角:商业平台自律还是“软法治”的新样本?
近年来,各国在数字贸易和平台治理方面均有加强自律机制的要求。例如欧盟Digital Services Act(《数字服务法》),呼吁平台承担更大审核责任;美国更是在2023年新增《Stopping Harmful Offers on Platforms by Screening Against Fakes in E-commerce Act》(SHOP SAFE Act),要求平台对销售假冒产品商家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亚马逊OSP计划虽非法律强制,而是平台自主治理计划,但已具备“软法”(Soft Law)特征:
-
明确责任:侵权发现、内容下架与维权流程标准化,多方权责清晰;
-
行动成本:自动违禁监测与品牌授权绑定,使违规行为成本上升;
-
激励机制:合法品牌可通过OSP获得额外流量加权等权益。
这种介于纯市场机制与监管之间的“中介治理”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跨境平台采纳。例如eBay近期推广的VeRO计划正逐步向AI驱动维权体系靠拢,而阿里国际站也推出“品牌出海绿通”服务扶持原创厂商保护知识产权。
从国际规范的趋势来看,平台以知识产权为切入口主导市场净化治理,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结构性调整的核心路径。
结语:新商业秩序的开端?
总体来看,亚马逊一站式护权方案的全面推行并非单一的政策工具升级,而是其平台生态正在进化的象征。从传统“流量竞争”向“合规竞争”过渡,标志着数字贸易下半场,品牌信用与合规体系将成为比价格、功能、销量更持久的竞争护城河。
受益的不仅是亚马逊本身的生态改善和用户体验提升,更是塑造了跨境电商行业更为有序、公正的运行逻辑。这一举措同时也倒逼品牌升级、产业链合规与政策框架逐渐完善,预示着数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成熟的一站式护权生态体系已然成型。
百万品牌或将因此驶入一条更为可持续的发展赛道,而市场游戏规则,也将随着新秩序的建立悄然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