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走代码就犯法?聊聊程序员离职后的“红线边界”

离职带走客户资料和源代码,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在技术企业中,**“带走代码”和“带走客户”**的争议,几乎是每年人事与法务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程序员说:“这是我写的代码,我走人就带走。”
老板说:“这是公司资产,你拿出去就违法。”
法律说:要看是不是“商业秘密”。

📌 什么是商业秘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且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关键词:不公开 + 有价值 + 有保密

✅ 一、客户资料是否构成商业秘密?
📌 一般来说,客户名单如果包含:
客户真实身份信息
联系人、采购习惯、价格结构
特殊需求、沟通偏好、采购周期等
✅ 且公司有明确的保密条款、限制传播机制
那法院多数认定:这是商业秘密,员工不得带走或擅自使用。

✅ 二、源代码是否构成商业秘密?
技术类员工最常出问题的地方在这里:
离职后将代码另行使用、重新包装、甚至在新公司复用
声称“这是我写的”,但其实是在职期间开发
📌 如果你是在职开发的,哪怕你亲自写的,也属于公司职务成果
📌 公司明确约定了知识产权归属,离职后你再使用就可能构成侵权+泄密

✅ 三、法院判例参考(拉萨某企业真实改编)
某技术员工离职后,将在职期间编写的核心支付模块用于其朋友运营的另一个平台。
原公司起诉其侵犯商业秘密。
法院认定:
员工在职期间写代码
代码为公司核心模块
双方合同中明确“职务成果归公司所有”
离职员工未归还源码并继续使用
✅ 判决支持原公司主张,员工需赔偿损失并停止使用该代码。

✅ 四、企业 & 技术员工双方的法律建议
✅ 对企业:
入职时签署《保密协议》《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明确定义“商业秘密”范围和保密期限
定期培训员工知悉“不得带走源代码 / 客户资料”的法律后果
离职前进行资料回收,避免出现数据失控
✅ 对技术员工:
明确区分:哪些代码是自己写的,哪些是为公司写的
不随意复制、保存、外传公司资料
离职后避免复用公司源代码、客户渠道、报价模板等信息
不参与原公司业务竞争期内的相关项目合作

✅ 总结:
离职≠清零。
你走了,但你曾经参与过的“信息+代码”,法律上依旧受到监管。
商业秘密,不在于你知不知道它值钱,而在于公司有没有定义、你有没有动用。
技术人守好边界,企业也别糊弄协议,才是最稳妥的离场方式。

 

📄 作者:民法在高原|内容同步知乎、百家号、简书。本专栏为法律知识普及,非具体法律建议。案例脱敏处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