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碰巧在读一本表演方法的工具书,读着读着就觉得其实这不只是关于表演,更是关于一种活法。
前言里有这样一句:你对自己越了解,就越会成为好演员。有点让我想到苏格拉底那句: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
我觉得大众对于「艺术家」或者说「艺术创作」是恒常存在着误解的,比如我们常常把不合常规的、无法理解的、纵情任性的人事物通通归到「艺术」名下,觉得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必须具备一种天赐的强烈的「感性」。但那其实是残缺的。
艺术创作应该是一件必须要有清晰的「感性 - 理性」的双轨才能达成的长期事业。艺术是被审视过的「感性」、被分析过的「感性」、被开发过的「感性」、被设计过的「感性」。而这些审视、分析、开发、设计的过程,没有「理性」是不能够的。
理性不是感性的敌人,而是它最忠实的战友,因为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充分地调用感性。
书的前言里有一个很精妙的总结。好的表演(或者说好的创作),就是运用个人伤痛来达到目标的过程。在所有的戏剧里,「达成目标」的意志是永恒的元素,而「克服个人伤痛」是最能唤起共鸣的戏剧冲突。
「目标」是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全剧本有「总目标」,每一场戏有拆分出来的「分场目标」,所有的行动(语言&行为动作)都应服务于此,这是一个「逐步抵达」的过程。
在分析剧本的时候,所要做的不是空想「我这句要做什么表情、什么动作」,而是应该明确这一段剧情想要达到的是什么目标。目标确定了,状态也就确定了,表情和动作自然而然就会有实在的依据。一个人物形象是在试图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变得清晰和饱满的。
其实这个概念让我挺醍醐灌顶的。因为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太多行动是无目标的,或者说我在规划生活的时候有这个顺序不当的问题——我先考虑了「我要做什么具体的事」,而不是先考虑「我想要达成哪种状态」。
目标可以不用说出来。但心里有目标的时候人会更专注。专注的人更生动可爱。
在阐述「目标」的时候,书中还反复提到另一个概念,就是「获得他人的反馈」。「总目标」可以是自己想抵达的一种状态,但「分场目标」则必须要有清晰的主谓宾——比如说「我想被爱」可以是一个总目标,但如果拆分到分场目标,它必须是「我要你爱我」这样有人物所指的表述。
去影响他人,让别人做出反应。这样其实会给予对方力量,因为对方会感到被需要和被重视。——这真的不是表演而已,是非常健康的生活状态。
此外书中还反复提到一种试验的过程。比如说这场戏需要我有某种情绪,在剧本分析的时候我可能会设计各种方案来调用这种情绪,一个个试过去,试到一个最好用的,才确定是它。书里提到,选择任何一种行动都应该是「因为非如此不可」。
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包含的人生哲学叫做「付出努力」——不要混,不要将就。
我前两天刚好有一则这样的领悟:其实外行是不太看得出「专业」这个维度的,但是他们一定看得懂什么是「自在」,一定看得懂什么是「行云流水」。当你知道自己有努力过,当你知道这件事情你有把握,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在」和「行云流水」,而他人往往是被这种气质所折服的。这就是付出努力的意义。
最后想提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不要自我审查」。书里描写的做决定的流程是这样的:先用理性把各种可能性分析出来,然后用感性去试,试到对的就是对的。即使那种可能性用理性(或者说道德)来分析是荒谬的,但如果感性上已经拍了板了,它一定是对你来说最正确的选择。
想当一个通透、洒脱、淋漓尽致的人,并同时是一个创作者。(哈哈哈听起来真的很像我笔下的竺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