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线路通常处于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存在诸多影响安全运营的因素。例如,地铁列车频繁运行会产生热量,且地下环境通风条件相对受限,热量容易积聚;同时,电气设备的长时间运行、电缆的老化发热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火灾隐患。此外,地下岩土的热特性以及地下水的渗流等因素也会对地铁结构周围的温度场产生影响,进而关系到结构的稳定性。为了保障地铁的安全、稳定运营,及时准确地掌握线路各部分的温度情况至关重要,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如今,地铁的运维管理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实现对线路状态的实时感知、分析与预警。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可以沿光纤连续测量温度、测量距离长、精度较高,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大量温度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为地铁的运维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契合这一智能化运维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地铁线路温度监测的理想选择。
监测方案
光纤选型与铺设
光纤选型:一般选用具有良好温度敏感性和耐环境性能的特种光纤,比如多模光纤或经过特殊涂覆处理的光纤,确保其在地铁复杂的地下环境(包括潮湿、存在一定电磁干扰等情况)中能够稳定工作,准确感知温度变化。
铺设位置:
隧道壁铺设:沿着地铁隧道的内壁,纵向连续铺设光纤,可采用固定夹具将光纤固定在隧道壁上,每隔一定距离(如 3 - 5 米)设置一个固定点,使光纤能紧密贴合隧道壁,全面感知隧道周围岩土传热以及列车运行等因素导致的温度变化,同时可以监测隧道衬砌结构的温度情况,间接反映结构的健康状态。
电缆桥架区域铺设:在地铁线路中放置电缆的桥架附近铺设光纤,采用缠绕或贴近敷设的方式,重点监测电缆的运行温度,及时发现电缆过热等异常情况,预防因电缆过热引发的火灾事故,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
设备机房内铺设:在地铁的各类电气设备机房(如变电所、通信机房等)内,将光纤按照一定的布局铺设在设备周围以及机房地面、墙壁等位置,构建机房内的温度监测网络,以便掌握机房整体的温度环境,确保设备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运行。
系统配置与组网
传感系统:DTS的温度测量基于自发拉曼Raman散射效应。大功率窄脉宽激光脉冲LD入射到传感光纤后,激光与光纤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极其微弱的背向散射光,散射光有三个波长,分别是Rayleigh(瑞利)、anti-stokes(反斯托克斯)和stokes(斯托克斯)光;其中anti-stokes对光纤所有的环境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作为信号光;stokes光对温度不敏感,作为参考光。从传感光纤背向散射的信号光,再次经过分光滤波器,隔离Rayleigh散射光,透过温度敏感的anti-stokes信号光和温度不敏感的stokes参考光,并且由探测器(APD)接收,根据两者的光强比值可计算出温度。而位置的确定是基于光时域反射OTDR技术,利用高速数据采集测量散射信号的回波时间即可确定散射信号所对应的光纤位置。
数据传输网络:可通过光纤通信将各个监测区域采集到的温度数据传输至地铁的监控中心。保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确保监控中心能及时获取全线的温度数据。
监控中心: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以及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服务器用于接收和处理温度数据,数据存储设备负责对海量的温度监测历史数据进行存储,以便后续查询和分析,数据分析软件则对实时和历史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温度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异常温度预警等操作。
数据采集与处理
采集频率设定:根据地铁运营的不同阶段和场景来确定合理的数据采集频率。在正常运营期间,可设定每5-10 分钟采集一次温度数据;在列车高峰时段或者夏季高温等容易出现温度异常的时段,适当提高采集频率至每 1-3分钟一次,以更及时地捕捉温度变化情况。
温度解算与可视化:运用相应的算法将处理后的光信号转换为实际的温度值,通过软件将地铁线路各监测点的温度数据以直观的图表(如温度曲线、场景模式等)形式展示出来,方便运维人员查看和分析。
异常温度预警与运维响应
阈值设定:依据地铁相关设计规范、设备正常运行温度范围以及以往的工程经验等,为不同监测区域(如隧道壁、电缆、设备机房等)设定合理的温度预警阈值。例如,对于电缆,当温度超过其额定运行温度一定数值(如 5℃)时就设定为预警阈值。
预警机制:当监测到的温度数据超过相应阈值时,系统立即通过声光报警、短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向地铁运维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具体的温度异常位置和异常程度。
运维响应:运维人员接到预警后,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迅速对温度异常区域进行现场检查、故障排查,采取相应的降温、维修等措施,确保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分布式光纤测温对地铁线路的监测方案,能够实现对地铁线路全方位、实时的温度监测,有效提升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助力地铁的智能化运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