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气发声五大问题的解析

用气发声五大问题的解析

六、用气发声问题的解析

发声的时候是吸气还是呼气?如果是呼气,为什么又要提倡保持吸气的感觉来发声?发声前的深吸气腹部是胀起来还是憋进去的?为什么呼吸时胸部与肩膀不能有明显的起伏动作?脱离发声的单纯呼吸训练有必要吗?

弄清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深入了解并纯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发声的能力、效率以及口语表达力,并且有效地防治嗓音职业病。古人说“气者,音之帅也”,正是基于这种正确认识而高度概括出来的。

下面依次回答上述提问。

1.呼气吹动声带才能振动发声。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动力作用于发音体才能引起振动而产生音波,因此发声时肯定是伴随着呼气动作。具体来说就是:肺部呼出的气流吹动声带引发振动,声带振动产生基音,引发体内各共鸣腔中的空气一同振动,音量得到扩大,于是产生了人的声音。这就叫做“用气发声”。


2.保持吸气的感觉来发声,才能减少呼气流量,减慢呼气速度,提高发声效率。


“用气发声”,并不意味着要使劲呼气,用猛烈的气息去冲击声带。咳嗽、怒骂、狂呼,就是这种高耗能的用嗓方法,声音效果极差,又很容易损伤声带而引致声音嘶哑。上文已经论及,科学的用气发声,追求的是既节省气息,又提高发声效率。因此,在呼气发声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使扩大胸廓的吸气肌肉群与缩小胸廓的呼气肌肉群形成对抗力量,维持胸廓内一定的内压,这样才能稳劲地控制呼出气流的强弱、大小、缓急、深浅,为声音的连贯、流畅以及表达的抑扬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否则,如果在呼气发声过程中放松吸气肌肉群,这样胸腔就会失去对呼气力量的对抗力而很快缩小,失去弹性,声音维持的时间便很短,音色也会发直、发白,打不响、传不远,难以进行高低、强弱、虚实等各种变化。声乐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醒学生保持吸气的、往里吞的感觉来唱歌,就是这个原因。


3.深吸气必然促使肺底部扩张而推动膈肌下沉压迫腹部内脏,因而腹部自然会具有弹性地胀起来。


有些人呼吸时外观上看只是胸部微有起伏,腹部则没有多大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往往是呼气时腹部随着胸部的收缩而鼓起来,吸气时反倒憋进去。这种呼吸法仅仅使用肺部的上方来交换气息,通常称之为浅呼吸(或称上胸呼吸)。在身心平静自然的状态下,这样的呼吸蟹是足够维持生命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的。但如果用这种浅呼吸方法来支持发声,就会给人一种缺乏底气的感觉。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政治家在大庭广众间演说的时候,播音员主持人在户外或较大的场面中用声的时候,演员在舞台上唱歌、演戏的时候,对于气息运动的控制要求就比日常生活状态复杂一些。比如,为了舒缓连贯地表达清楚较长的话语,或者为了轻松自如地唱好完整的乐句,就必须延长呼气过程和减少吸气频率;为了使句与句之间的意思不因换气的过长间隔而产生中断,就必须缩短吸气过程;为了在吸气频率减少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呼气的延长和吸气的缩短,就必须大大加强吸气的灵活性与储气的控制力,等等。

这样,如果运用上述自然性的浅呼吸方法,必然难以使呼和吸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获得发声的最佳动力。动力不足,就容易自觉不自觉地调动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来加大动力,这往往会引起颈肌、下颚、喉头的紧张僵硬,使声音逼紧、苍自,耐久力差。因此,在教学、演讲、播音、主持、歌唱的时候,一般要掌握运用呼吸的幅度和控制力都大于自然呼吸的方法——膈肌式深呼吸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气吸到深处。深,就必然会动用到肺的底部。肺的底部一扩张,就必然会推动隔肌下沉压迫腹部内脏。而由于腹部的后面是腰脊柱,底下是骨盆,被压迫的腹腔内脏惟有从前面软的部位即肚皮寻求出路,才能给肺部让出较大的空间以储存气流。所以,深呼吸自然造成吸的时候腹部具有弹性地胀起来(肺脏底部膨胀挤占上腹空间),呼的时候腹部瘪进去〔肺脏底部缩小还原)。与此同理,发声前深吸气,腹部必然是胀起来的;发声时慢呼气,腹部是渐渐憋进去的。习惯以浅呼吸支持发声的人,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的练习,以体会正确的发声呼吸方法并改变旧习惯。


4.胸肩部过于紧张会影响气息的深入,影响呼吸的灵活调节和声带的自如振动,降低脚腔共鸣效果。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么一些人,一提醒深吸气。就猛然耸起肩膀,鼓起胸膛,以致上胸部僵硬紧张、脖颈部血管怒张。这样发声,十个有九个声音挤、堵、压,缺乏弹性与通畅感,嗓子也很容易疲劳。他们大概以为:深吸气,不就是为了吸进多点气息吗?肺在胸膛里,不撑大胸膛怎能吸进较多的气息呢?于是就使劲撑。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深吸气的道理,上一段已略作阐述,这里再补充说明几点:

第一,确实,用来储存气息的肺是在胸膛里,但胸腔外围有肋骨、胸脊和背脊保护着肺的前后左右,无论你怎么努力耸肩撑胸,胸膛所提供给肺部的容量都是很有限的。要想储存更多更深入的气息,就得开发肺的底部,而只有隔肌下沉推动腹部内脏往前面以及腰两旁移动,肺底部才有可能充盈扩张以储存深入的气息,因此,深吸气主要是引起腹部及腰部两旁的舒展胀满而不是胸肩的撑起。想靠胸肩部的起伏动作来控制气息的深入。可以说只是瞎帮忙,帮倒忙。

第二,硬的骨头和软的肌肉,哪个弹性大?当然是肌肉。试试模仿小孩伤心抽泣或哈哈大笑(这两者都需要大量耗用气息,是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同时一手摸胸部,一手模腹部,体会一下是哪个部位弹动?毫无疑问,是腹部。软的地方才能产生敏捷流畅的弹性力量,用弹性的力量来工作,呼与吸的调节才能灵活自如,才有高效率。不信,试试保持腹部不动,靠胸部的起伏动作来发动哈哈大笑或抽泣,看看效果是如何的僵硬不堪,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第三,要求胸肩部在发声时不能有明显的起伏动作,并不意味着胸部就不须扩张即不参与深呼吸的运动。恰恰相反,要想使气息通畅、深人,要想使共鸣器坚实、挺拔,胸部就须有适度的扩张。只是,这种扩张必须在呼与吸的整个过程都稳稳地基本保持住,不能伴随着一呼一吸的交替而频繁地一缩(塌下)一张(鼓起)。否则,既白白地消耗体力,又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效动作上。而且,胸肩部离脖子比较近,一起一伏的动作很容易牵动脖子、下巴、舌头及周围的肌肉同时用力,这必然影响气息的畅通和声带的振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体内的呼吸通道都是重要的共鸣通道,呼气发声时,如果胸部塌陷,对共鸣的影响就可想而知。要求发声时胸部始终保持扩张状态,不要因呼吸运动而产生明显的起伏动作,也是为了获得稳定的胸腔共鸣。


5.进行呼吸训练的意义在于提高呼吸肌肉能力,促使呼吸器官运动机能的不断强化,从而获得发声机体的自由。


进行脱离发声的深呼吸训练当然有必要。专门的呼吸训练,其生理意义决不仅止于呼吸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呼吸肌肉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由此而促进呼吸器官运动机能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当今人们追求的这种越来越节省体力、依赖外物的“傻瓜”式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越来越少从事有益于促进呼吸肌肉强健的体力活动,因此,专门针对呼吸肌肉进行训练以保持其活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练习时还不妨夸张一些、腹肌运动幅度大一些,这样有利于更全面地发展和提高呼吸肌肉运动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为更快地掌握用气发声技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实际使用时,则不要有多余的强调动作,只须稍稍在肺肌处使劲。经过长期的训练,这种“在膈肌处使劲”的呼吸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巩固,进而转化为下意识的动作,就像开怀大笑时根本不须强调深呼吸动作一样,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动化的,这样便获得了发声机体的自由,无论说话还是歌唱都可以轻松自在而又高效率。正如荷伯特·凯萨利所说:“倘若他的呼吸肌肉群的功能是正确的并且也有了适当锻炼,歌手可以有权把他的横膈膜、他的肋骨、他的胸部忘掉:不需要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们的动作上。”在发声中忘掉横膈膜、肋骨、胸部,忘掉它们的动作—这就是熟者生巧的自如境界。可见,让呼吸肌肉群日益健壮发达,使正确的幅肌式深呼吸动作成为无须用主观意志管理控制的本能,这就是进行呼吸训练的主要目的。

未完待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