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服务器部署vue+flask+mongodb网站(gunicorn+nginx)

背景

在本地做完的flask后端和vue前端工程,需要将前后端打包到服务器上去跑。

整体流程

我们平时写前后端的时候是flask跑起来,有一个地址,例如localhost:5000
然后前端通过这个localhost:5000来和后端连接进行数据交互。同时前端再提供一个地址例如localhost:8080,打开浏览器进入localhost:8080就可以访问前端的页面。

首先是将整个后端的代码上传到服务器,使用gunicorn让后端代码跑起来;然后前端vue项目通过npm run build打包成dist的文件夹。将这个文件夹放到服务器,然后配置nginx告诉nginx我们把这个dist文件夹放在哪里了。

使用gunicorn是为了让后端遇到异常的时候不至于停下来,同时可以通过gunicorn的日志文件查看前后端的交互情况。

服务器上有两种接口数据交互:一种是我们本地的浏览器去访问服务器前端的网页时,需要向服务器发送页面请求的url地址;另外一种是服务器前端向后端索要数据时传递的api地址。服务器上的api地址会被nginx截获,所以我们需要配置nginx让它知道哪些是传给前端的地址,哪些是传给后端的地址。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点:

  1. 后端:所有上传到服务器的.py文件的第一行开头都必须添加:
# coding=utf-8

注意不能写成这种形式:

# coding = utf-8

这么做是为了告诉服务器上的python我们的文字编码格式为utf-8,不注释这一行的话会报错

2.前端,我们平时码代码的时候会使用axios设置基准路径,这个url地址是前端和后端数据交互的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npm run build打包成dist文件夹之前需要将这个代码注释掉,因为配置nginx的时候自身会定义地址。如果不注释掉或删掉这个axios路径,后面我们是无法访问页面的,会显示跨域访问的问题

服务器跑后端

运行

我后端flask的代码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runserver是整个后端项目的入口文件,长这个样子:

# coding=utf-8

from application import app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host='0.0.0.0',
        debug=True)

服务器上先用python安装gunicorn。(一般保存在/usr/local/bin路径下)

安装好之后,使用gunicorn启动后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给指令:

gunicorn -D -w 4 -b 0.0.0.0:5000 runserver:app

参数含义如下:

参数含义
-D后台运行
-w 4进程数量为4
-b后端绑定的IP和端口号
runserver整个后端的启动文件
app将该gunicorn运行的程序命名为app

也可以通过配置gunicorn的配置文件来运行。写个gunicorn_conf.py(gunicorn的配置文件必须是.py结尾的文件):

# 并行工作进程数
workers = 4

# 绑定的IP和端口号
bind = '127.0.0.1:5000'

# 后台运行
daemon = 'true'

# 设置进程文件目录
pidfile = './/gunicorn.pid'
# 设置访问日志和错误信息日志路径
accesslog = './acess.log'
errorlog = './error.log'

然后通过下面的指令运行gunicorn:

gunicorn -c gunicorn_conf.py runserver:app
检测

可以通过下面的指令查看gunicorn是否成功运行

pstree -ap | grep gunicor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后面调整了后端代码的话需要重启gunicorn

kill -HUP gunicorn_pid

其中gunicorn_pid是前面通过pstree查出来的gunicorn的进程号

同时终止gunicorn的命令如下:

kill -9 gunicorn_pid


服务器加载前端

前端代码注释掉axios的路由路径后,使用npm run build打包成dist文件,只需要将该dist文件传到服务器即可。

然后安装nginx,打开nginx的配置文件(一般在/etc/nginx/nginx.conf这个地方),配置如下:

user www-data;
worker_processes auto;
pid /run/nginx.pid;
include /etc/nginx/modules-enabled/*.conf;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768;
	# multi_accept on;
}

http {
	##
	# Basic Settings
	##
    log_format access  '{'
        '"time": "$time_iso8601", '
        '"auth_project": "$http_x_auth_project", '
        '"auth_user": "$cookie_AUTH_USER", '
        '"remote_addr": "$remote_addr", '
        '"host": "$host", '
        '"hostname": "$hostname", '
        '"referer": "$http_referer", '
        '"request": "$request", '
        '"request_method": "$request_method", '
        '"request_uri": "$uri", '
        '"request_args": "$args", '
        '"response_time": $request_time, '
        '"size": $body_bytes_sent, '
        '"status": $status, '
        '"trace_id": "$http_trace_id", '
        '"upstream": "$upstream_addr", '
        '"proxy_host": "$proxy_host", '
        '"xff": "$http_x_forwarded_for"'
    '}';

    access_log  /var/log/nginx/access.log  access;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tcp_nodelay on;
	keepalive_timeout 65;
	types_hash_max_size 2048;

	include /etc/nginx/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
	# SSL Settings
	##

	ssl_protocols TLSv1 TLSv1.1 TLSv1.2; # Dropping SSLv3, ref: POODLE
	ssl_prefer_server_ciphers on;

    log_format error  '{'
        '"time": "$time_iso8601", '
        '"auth_project": "$http_x_auth_project", '
        '"auth_user": "$cookie_AUTH_USER", '
        '"remote_addr": "$remote_addr", '
        '"host": "$host", '
        '"hostname": "$hostname", '
        '"referer": "$http_referer", '
        '"request": "$request", '
        '"request_method": "$request_method", '
        '"request_uri": "$uri", '
        '"request_args": "$args", '
        '"response_time": $request_time, '
        '"size": $body_bytes_sent, '
        '"status": $status, '
        '"trace_id": "$http_trace_id", '
        '"upstream": "$upstream_addr", '
        '"proxy_host": "$proxy_host", '
        '"xff": "$http_x_forwarded_for"'
    '}';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error;

	##
	# Gzip Settings
	##

	gzip on;
	gzip_disable "msie6";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root /home/zhouxianming/html;
        #index index.html;
        location / {
            root /path/to/your/dist/file;
            index index.html;
        }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127.0.0.1:5000;
        }
    }
}


比较主要的配置是这个地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nginx检测到/api/开头的路由请求会发送给后端(服务器监听5000端口)
当nxinx检测到其他的路由请求时,会发送给前端的文件dist。

如果前端重写,重新生成上传了dist文件,需要重新加载一下nginx:

nginx -s reload

如果上面的指令显示没有权限的话,可以执行:

sudo service nginx reload

主要涉及到的指令

gunicorn

gunicorn -c gunicorn_conf.py runserver:app

gunicorn -D -w 4 -b 0.0.0.0:5000 runserver:app

pstree -ap | grep gunicorn

kill -HUP gunicorn_pid
kill -9 gunicorn_pid

nginx

sudo nginx
service nginx start
sudo service nginx restart 
sudo nginx -s reload

sudo nginx -s stop
ps aux | grep nginx

查看所有IP、端口的使用情况

sudo nestat -tulpn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好的,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基本的步骤。首先,您需要在阿里云上购买一台服务器,并确保您拥有对该服务器的完全访问权限。然后,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VueFlask应用程序的部署: 1. 安装Node.js和npm 在您的服务器上安装Node.js和npm,这将使您能够运行和构建Vue应用程序。 2. 安装Vue CLI 使用npm安装Vue CLI,这样您就可以在服务器上使用Vue CLI命令行工具创建和管理Vue项目。 3. 创建Vue项目 使用Vue CLI创建一个新的Vue项目,为此,请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 ``` vue create my-project ``` 4. 构建Vue项目 使用npm运行构建命令,将Vue项目构建为静态文件,以便可以在Web服务器上提供它们。为此,请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 ``` npm run build ``` 5. 安装Flask 在您的服务器上安装Flask,这将使您能够运行和管理Flask应用程序。 6. 编写Flask应用程序 使用Python和Flask编写您的应用程序代码,包括路由和视图函数等。 7. 部署Flask应用程序 将Flask应用程序部署到Web服务器,例如Nginx或Apache等。 8. 配置Web服务器 配置Web服务器以在服务器上提供VueFlask应用程序。这通常涉及到将Vue应用程序的静态文件和Flask应用程序的路由配置到Web服务器上。 以上是基本的步骤,您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更改和定制。希望这可以帮助您部署Vue+Flask应用程序到阿里云服务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