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28-5 k-means算法

k-means 算法介绍

k-means 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其目的是将数据集分成 ( k ) 个不同的簇,每个簇内的数据点尽可能接近。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反复迭代优化簇中心的位置,使得每个簇内的点与簇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k-means 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随机选择 ( k ) 个点作为初始簇中心。

  2. 分配簇:对于数据集中每一个点,计算其到所有簇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最近的簇。

  3. 更新中心: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即簇内所有点的平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代码示例及可视化

以下是一个使用 Python 实现 k-means 算法并进行可视化的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生成示例数据
np.random.seed(42)
X, _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0)

# 运行 k-means 算法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kmeans.fit(X)
y_kmeans = kmeans.predict(X)

# 绘制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y_kmeans, s=50, cmap='viridis')

# 绘制簇中心
cente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c='red', s=200, alpha=0.75)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plt.xlabel('Feature 1')
plt.ylabel('Feature 2')
plt.show()

运行结果:

图片

代码解释

  1. 数据生成:使用 make_blobs 函数生成300个样本点,分成4个簇,每个簇的标准差为0.60。

  2. k-means 算法:使用 KMeans 类进行聚类,指定聚类数为4。通过 fit 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并用 predict 方法预测每个样本的簇。

  3. 可视化:使用 Matplotlib 绘制聚类结果。样本点根据其簇类别着色,并用红色标记簇中心。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k-means 算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并通过可视化展示聚类结果和簇中心的位置。

以上内容总结自网络,如有帮助欢迎转发,我们下次再见!

  • 5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