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领域当前的主流技术及其社会需求调查报告》

移动互联网

(1).该领域当前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学报》刊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一文,从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及安全与隐私保护4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应用包括移动环境下的网页浏览、文件下载、位置服务、在线游戏、视频浏览和下载等业务。随着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移动应用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网带来了无尽的应用空间,促进了移动网络宽带化的深入发展。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世界各国都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各个国家由于国情、文化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上也各有千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移动运营商采取了较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整合了价值链环节,取得了一定的用户市场规模。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已经凭借着出色的业务吸引力和资费吸引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以娱乐类业务为例,目前,基于手机的娱乐内容已经创造了一个数百亿元的市场,成为运营商发展的重要战略。2007年初,和记黄埔旗下3集团在全球主要市场推出的以X-Series命名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娱乐类服务。

 

日本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日本可以称得上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80%在3G终端上使用业务。除了数据接入费和广告费之外,来自移动内容和移动商务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以上数据为2007年6月底数据),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8万,占移动用户87%的比例(2007年底数据)。

根据Wireless Watch Japan 2007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主要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社交网和UGC、移动支付和NFC应用、移动电视、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广告等。

日本移动运营商采取的包月资费方式,以及用户终端性能的提高、双向高速移动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从最初的信息服务、图铃内容下载,到目前具有移动Web 2.0特性的新业务,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三大移动运营商致力推动的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与融合将进一步丰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用户从中可以真正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接入与服务。

 

韩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韩国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根据韩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机构(NIDA)的调查,2007年6月,韩国共有3.4亿互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使用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在移动用户的比例为51.3%,比2005年9月的统计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自从2002年韩国移动运营商把CDMA网络全面升级到CDMA2000 1x EV-DO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SKT和KTF分别推出了包括一系列高端移动多媒体应用和下载服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双向高速网络进一步带动了具备移动Web 2.0特征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用户市场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从铃声下载、新闻服务等逐渐向移动多媒体、移动社区、移动UGC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转移。据估计,约50%的韩国人口都是SKT的移动赛我网注册用户(Tekes & Finpro Global ICT Team 2007.9),在线交易类业务也极大的冲击了离线业务市场,如移动拍卖等。

根据NIDA在2007年9月发布的最新调查,韩国用户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移动多媒体服务、移动音乐门户网站服务、手机游戏、移动购物、手机银行以及包括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在内的无线和固定互联网互通服务。

 

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日韩不同,采用的是WAP协议。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当于传统互联网2000~2001年间的发展水平。

与日韩两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使用状况相比,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感兴趣的还是手机图铃业务、音乐和游戏业务。而2003年前后,韩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感兴趣的业务是图片、音乐和游戏,日本的音乐和游戏类业务也在移动互联网开始起步后的2~3年左右最受用户欢迎。目前日韩用户的兴趣点已经从图片和音乐下载类业务逐渐向具备Web 2.0特征、体现移动和固定互联网融合的业务转移。预计在今后的1~2年内,随着我国移动网络带宽的增加,用户对业务的需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信息量少的内容获取类业务向视频类业务、体现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业务转变。为了适应未来客户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们认为移动UGC、内容共享/下载、移动游戏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主要技术:

      移动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移动网络中,实现移动上网。主要具备计算机网络及移动网络的知识。主要的课程有网络原理、网路工程、CDMA技术,通信原理及各种计算机开发语言(如JAVA、.NET等)。 移动平台应用开发是目前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热门技术,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以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Android手机为主,各种游戏和应用不断涌现,手机应用平台已经成为继Windows和Web平台后又一个主流的软件技术平台。在就业市场上,熟练掌握iPhone和Andoid手机应用平台开发的技术人员比同水平的其他平台的开发人员获得更高的薪酬,因此培养高水平的手机应用平台的人才是高校面向产业趋势发展的重要方向。 

   主要技术包括:手机APP技术(主流的四大APP系统:苹果ios系统,开发语言是Objective-C;微软Windows phone7系统,开发语言是C#;安卓Android系统,开发语言是Java;塞班symbian系统,开发语言是C++);移动Web2.0技术;移动业务辅助技术;

 

(3).招聘企业对该技术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移动互联网人才一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特征呢?尚贤达公司移动互联网高级猎头顾问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勇于创新精神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创新是其生命力。时刻面临新的产品、新的应用、新的技术、新的盈利模式、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客户需求等等。相对而言,移动互联网行业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借鉴。恐怕再也没有哪个行业或者哪个时期能够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一样开放和包容,鼓励一切创造性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能力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的最大特征和基本要求。

2、跨界复合能力

  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行业复合的结果,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两个不同的行业,并在很多传统行业上进行多样化的应用。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最好具有复合、跨界行业的能力,具有多向思维,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如研发人才,有时既要熟悉手机平台,又要熟悉互联网编程,C、Java等语言都要懂,甚至PHP等都要懂一点。营销人才如果能具备跨行业、跨学科、跨媒介、跨渠道的复合能力将是非常重要。小米公司“不想做产品经理的销售不是好设计师”的理念,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移动互联网人才要勇于尝试一切新鲜技术和手段,需要跨界眼光、跨界思维和跨界方法。

3、学习适应能力

  互联网行业本身是一个极富变化、日新月异的行业,移动互联网更是将这种变化性推向极致。一个新的应用,可能很快得到普及,也很可能很快走向没落,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极速变化,竞争对手不处不在,各类产品多如牛毛,技术和产品一日千里,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4、捕捉和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强调个性化,从产品对象、需求、架构、设计、界面、操作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更强调个性化;从业人员要更善于捕捉和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同时要能更深入地接近终端用户。

5、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更多的独立自主性,既意味着相对其他行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发挥的自由度,同时又意味着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提升和自主完成的责任感。作为新兴行业,大家其实都是在摸索中前进,而且很多企业都处于初创不久或高速成长期,不可能有更多的健全体系去依赖,必须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激情和责任。

  上述是移动互联网人才的一些共性要求,当然每家企业、每个职位,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要求,其他个性化要求要视每个具体职位而定。

 (4).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

网络IP化、业务平台化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不同环境下快速部署业务,主导应用平台,并最终完成向多业务运营商的蜕变, 是未来一段时间内4G 网络运营商面临的首要挑战

业务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范围涵盖用户信息消费的多个方面,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用户需求的内容非常丰富且不断发展,扩大了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也改变了业务结构。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能力受到无线网络性能的限制,无线网络尤其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传输性能对其服务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产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大幅增长,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智能终端正在规模上超过传统桌面电脑,并且这类新型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也在快速追赶桌面电脑。 智能终端的核心产业———移动芯片需求在 2013年首次超过PC 芯片,逐渐成为产业的引领者。

社会文化

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并真正促进了网络化社会的形成。单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汇聚起来,构成具有“群体化”特征的新世界。这些群体具有鲜明的特征,将会拉动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高效地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地点产生的“碎片化”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是传统行业无法满足甚至从来没有过的新型小众需求。

 

未来智能手持终端将占比高于70%

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仅有20%,远低于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高于50%的欧美国家,相比之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移动终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以前只能在台式机或笔记本实现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可以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了。

搜索仍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与传统互联网模式相比,移动互联网同样对搜索的需求量非常大,在移动的状态下,非常适宜去搜索相关信息。移动搜索和信息的手机仍然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移动与桌面互补

移动与桌面的优势将互补,实现移动和互联网的互补效应。比如说,在周末,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更高,而台式机主要在工作日,当用户更多的使用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时将为应用厂商带来巨大商机。

LBS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未来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将是移动互联网中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性应用。固定和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差别就是移动是非常本地化的,在位置服务和位置信息上有非常大的优势,厂商可以把用户在其位置的信息进行更多的服务和整合。比如说,当你在某个陌生的地方,可能打开你的移动终端,就能方便的找到附近的酒店,餐馆以及娱乐场所了。

新的消费模式

移动移动联网将带来新型消费模式。移动互联网的消费模式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有很大不同,用户希望有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所以未来如何捕捉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为其提供全新的广告和信息服务消费方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还有很多尚待挖掘,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大规模普及,很多过去想象的应用都将成为了可能。

移动互联网是开放的世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上传,下载和浏览都是用户自己决定的,无论平台,应用以及终端,都应当遵守开放,自由,公平的原则,让用户真正到最好的应用,才能获得用户的欢迎。

云计算改变移动互联网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更多基于云的应用和云计算上,当终端,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网络在技术和速度提升之后,将有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应用出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