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弟子们“坑”出的宰相,北宋最懂得明哲保身的人--晏殊

晏殊,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同时也是政治人物,官至宰相。他以神童身份入仕,历经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因其明哲保身的政治态度,在政治上并未留下显著印记。在晚年,晏殊被卷入庆历新政,因弟子们的改革活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最终因朋党之争被贬。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在大家认知中,晏殊是北宋词人,而且是入选过高中语文课本的词人,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其实晏殊还是北宋著名政治人物,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只不过晏殊本人抱着“能躺着绝不站着”的政治方针,在政治上几乎没啥存在感。饶是如此,在政治生涯的后期,晏殊也被自己的弟子们坑了一把,推到了政治变法的前线。

神童的开始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今江西进贤人。晏殊是神童,其七岁能属文,当时的巡抚江南的右正言直史馆张知白知晓了晏殊的名声后,将晏殊推荐到朝廷。

当时的朝廷有“童子科”的制度,意为年少有才者可以推荐入朝,且当时被推荐的童子,也不只晏殊一人。这些童子进入朝廷后,会有一段时间的学习,再参加殿试,视他们的优异程度,授童子出身、命宫、免文解、赐帛等待遇。

晏殊比较幸运,景德二年(1005年)参加殿试,当时的宋真宗给了14岁的晏殊"进士出身"而且"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仍命直史馆陈彭年视其所学,及检察其所与游者"。这里的秘书省正字,相当于正式进入朝廷编制,有工资待遇,后面的陈彭年视其所学实则是为晏殊找了一个私人老师。

之后在宋真宗的关照下,晏殊相继出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太常寺丞等官职,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了。

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宋仁宗)被封为升王,晏殊被选为升王府的记室参军。晏殊相当于搭上了太子的船,当然,这其中也有宋真宗的原因。

可以说在晏殊前期,宋真宗是真的为晏铢做了最好的安排,为了就是晏殊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关键作用,但晏殊并没有如宋真宗希望的那样。

政治风波与晏殊的选择

大中祥符末年,宋真宗"始得疾,是岁仲春,所苦浸剧",身体越加不行。朝廷之上与后宫之中也暗流涌动,一个是一代名相——寇准,一个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后——刘娥。

寇准就是逼着宋真宗亲征的强势宰相,标准的栋梁之才,但寇准也有缺点——恋权。刘娥刘皇后也具有才能,宋真宗生病时,帮着处理不少政事,十分得宋真宗的信任,刘皇后也有同样的缺点——恋权。

二个恋权势的人遇到一起,宋真宗活着时,还能和平相处,一旦宋真宗死了,二方必定拼个你死我活。比如真宗生病时,寇准上表奏请太子监国,当时的太子是一个小孩,哪能监国,实际干事之人必定是身为宰相的寇准。但刘皇后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后宫不好干政,就拉拢大臣丁谓等人,让他进政事堂做副宰相,分宰相的权。

这二派势如水火,迟早要打起来,这一点宋真宗也知道,为此宋真宗找了不少自己的心腹商量办法,其中就包括晏殊。

晏殊当然明白皇帝的难题,但晏殊不敢发出一句话。因为晏殊明白无论是宰相还是皇后,都不是自己惹得起的。一旦皇帝去世,没有皇帝庇护的自己冒然参入,结果必定会很惨。

寇准与刘皇(太)后相争的结果是,寇准被罢免,刘太后临朝称制,暂时替未成年的儿子宋仁宗管理朝政。晏殊也因为没卷入这场风波,暂时无事且升官了。

晏殊的第二次选择

随着宋仁宗年龄渐长,朝中开始有声音要求太后归还大政。晏珠由于是太子老师,得以一路高升,做到了枢密院副使,相当于朝廷重臣了。

晏殊这二种身份,使得朝廷中众多大臣纷纷要求晏殊领导大家上奏——要求太后还政给皇帝。晏殊当然不敢公然对抗刘太后,但也不敢得罪众多大臣。于是,晏殊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天圣三年1025年,张耆为枢密使。本来与世无争,且与张耆没任何关系的晏殊疯狂反对张耆任枢密使,这让刘太后十分不满。

先是,太后召张耆为枢密使,殊言:“枢密与中书两府,同任天下大事,就令乏贤,亦宜使中材处之。耆无它勋劳,徒以恩幸,遂极宠荣,天下已有徇私非材之议,奈何复用为枢密使也?”太后不悦。

事际上,张耆上过战场,也有战功,当这个枢密使不过分。晏殊疯狂反对张耆,是因为张耆早年帮助过刘太后,算是刘太后一派的大臣。晏殊名义上是借反对张耆,实际上是反对刘太后。

当刘太后还搞不清楚晏殊此举有什么用意时,晏殊拿着朝笏折断侍从的门牙。就这些过错,使得晏殊成功被贬外地,逃过朝中政治风波。

被坑出的宰相

就以上二件事,可以说明晏殊是一个极聪明,极懂得明哲保身的人,想要让他掉坑里,简直比登天还难。但就是这样的人,活生生地被自己的弟子们坑了。

 

晏殊本人有另一项特点,喜欢提携晚辈,比如欧阳修是他的弟子,富弼是他的女婿,范仲淹也以弟子师视晏殊,韩琦也是晏殊提拔起来的等等。

晏殊的这四个晚辈在历史上搞了一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范仲淹当时的身份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是晏殊。

晏殊的性格本来就是离麻烦越远越好,能躺着绝不站着,什么改革这类得罪人的事,他绝不沾边。但是这次改革因为宋仁宗在西夏方面战败,国力亏损严重,皇帝想改革重振宋朝的国力,宋仁宗就想到了范仲淹等年轻改革派。

范仲淹等人因为资历不足,只能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改革。作为皇帝的老师,范仲淹等人的老师,晏殊顺理成章地被推成了宰相。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

然后,晏殊就被人攻击“结党”。

枢密使夏谏向宋仁宗奏明杜衍、范仲淹、欧阳修为党人,一时间“朋党论”充斥朝堂之上。晏殊此时有点慌,毕竟主持变法的大臣不是自己弟子就是女婿,说这次变法与自己没关系,谁信?况且自己还是宰相。但是,变法有宋仁宗支持的,只要宋仁宗不变心,问题就不大。

但是总有愣头青搅局,庆历四年(1044)欧阳修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朋党论》,指出自己是君子之党。晏殊大为惊恐,这等同于向皇帝实锤了自己结党,结党对于皇帝可是大忌,毕竟东汉的党锢之祸,唐朝牛李党争都是前车之鉴。

晏殊为了保自己,也为了保住欧阳修,骂了欧阳修一顿,直接将他外贬。此事过后,随着变法反对势力加强,以及宋仁宗摇摆不定的信心,庆历新政失败。

晏殊也随之被贬到外地。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医治。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因病去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