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顶级的七绝

唐诗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罕见。本文对唐诗中的七言绝句进行分级,A++级有王昌龄《出塞》等,A+级有高适《别董大》等,A级有刘禹锡《秋词》等,介绍了各首诗的特点与意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有唐一代诗歌质量、数量之高,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罕见。据统计,初唐诗人约为270人,作品约2757首;盛唐诗人约为274人,作品约为6341首;中唐诗人约为578人,作品约19020首;晚唐诗人约为441人,作品约为14744首。所以唐诗能成为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是无可厚非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自古诗话家们在品评唐诗的艺术最高成就时,向来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并称,举世公认。但是,在绝句方面,尤其是七言绝句,成就最高者为李白,杜甫还要稍逊一筹。

后世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以太白、江宁为主,参以王维之俊雅,岑参之浓丽,高适之浑雄,韩翃之高华,李益之神秀,益以弘、正之骨力,嘉、隆之气运,集长舍短,足为大家。

太白就是李白,江宁是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这里并没有提到杜甫的绝句。

人就喜欢比较,在明代才子李攀龙第一次提出了"七绝第一"的概念,大量诗论家开始争相研究,导致这第一的候选作品越来越多。李攀龙他就将七绝第一这个桂冠送给了王昌龄的《出塞》,他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之作,可见评价之高。

但别人就不同意了,各有各的说法。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压卷,他认为认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应当从王翰的《凉州词》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选。

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就是他认为唐代七绝最好的作品当属王维《渭城曲》、李白《早发白帝城》、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凉州词》,他说,终唐一世,都没有超过这四首诗的七言绝句。

终究评不出第一,那就给它分分级。

一、A++级(七绝第一的存在)

1、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虽然后人对七绝压卷之作的唐诗莫衷一是,但对这首诗投赞同票的居多。此诗发端句奇绝,明月高悬天上,雄关横亘眼前,自有一种雄壮气势。全诗读下来气势如虹,音调铿锵,情绪慷慨,语言明畅,格调雄浑,表现得深沉含蓄而耐人寻味,代表了盛唐诗歌的典型风貌。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这首诗是描写送别的场景,也是诗词中很稀疏平常的事,离不开柳树和饮酒。全诗简单易懂,但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这首送别诗情深味厚而略无衰飒气象,体现了盛唐诗的时代特征。据王兆鹏《唐诗排行榜》排名,此诗屈居第二,第一为崔颢的《黄鹤楼》,但是七绝这首诗排第一。

3、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延续明清两代,争论长达数百年的唐诗压卷之作没有定论,但对李白最好的一首七绝很多人还是能够统一意见,就是这首人人皆可成诵的《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流放途中写下的一首七绝。全诗把诗人遇赦后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洋溢的是李白的豪情和欢悦,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4、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生活的时代是盛唐,那时国力强盛,君临四域、威加海内,所以此时的诗人也变得空前自信。诗的前两句写景,开头就给读者一种气势十足、雷霆万钧的感觉,眼前出现了塞外辽阔孤寂的自然风光。后两句抒情,是以议论的形式抒发情感,议论抒情也非纯然直说,而是借物咏情,婉转,含蓄地抒发情感。

5、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人王翰,仅存诗留世十四首,这一首诗是最经典。在王翰的笔下,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和征战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全诗读下来,28个字是朗朗上口,看似旷达,实则忧伤,写出了戍边将士最真切的情感,不愧是压卷的唐诗。

6、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曾入选了中国和日本的教材,是流传度甚广、诗意盎然的七绝佳作。

这首诗对中华文化,对当地旅游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这首诗,一座桥被改名为枫桥寒山寺名扬天下,后人为此刻了一座诗碑,并产生一首流传度极广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此诗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又有谁会不喜欢这首诗呢?

二、A+级(七绝顶级的存在)

1、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7年(年唐玄宗天宝六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2、岑参《逢入京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和高适一样,岑参也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这首七绝就写于他出塞途中。

岑参出塞投奔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他离家一路向西前进,渐行渐远,而思乡之情却越来越浓,以至于泪湿衣襟,不能自拔。而在此时恰逢从西域回京的使者,两人旧曾相识,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传书,岑参只得口头拜托使者给自己的家人捎一个平安信,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用语朴素自然,并未刻意雕琢,但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因为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此诗极能打动人心,流传千年而不衰。

3、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发句就不同凡响的,营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叹为绝唱。

4、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5、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水平最高的一首七绝,全诗感古伤今,利用精彩的以小见大手法,通过今昔强烈对比,感慨世事变迁,抒发兴衰无常之情。

全诗用语自然,通俗易懂,含蓄委婉,意境广阔,引人深思。

6、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意境无敌的一首诗,这首诗称得上是宋诗之后的“压卷之作”,也当得起史上“七绝压卷之作”之一的美称。

西风吹起洞庭湖面阵阵波纹,如同皱纹一般,湘君似乎一夜之间老去。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更是神来之笔,这种意境无与伦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脑海中回味一下此情此景,品味一下这意境,心驰神往,无法自拔,这就是诗词的无穷魅力。

7、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七绝的压卷之作,虽然略有争议,但大部分人认为此诗是他写给妻子王晏媄的。

李商隐一生夹在牛李党争之间,备受排挤,郁郁不得志,在一个大雨磅礴的秋夜,他喝了一点酒,愈加孤苦,此时想起自己的妻子,只有她才是这个世上唯一的知己,于是诗意大发,写下这首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巴山夜雨》。

8、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的送别名篇,是送别诗的压卷之作之一。

李白、孟浩然两位大诗人的纯真友谊自然弥漫在字里行间,此诗虽写离别,但全无离愁别绪,反而满是乐观豁达,充满祝福和对未来的期望。

全诗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哀,辞美而不浮,感情真挚自然,令人叹为观止。

9、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构思巧妙,委婉含蓄,想象力丰富,颇具悲剧之美。

这首诗前两句写战争,五千貂锦丧胡尘可见战争之惨烈,无数将士战死沙城,化为累累白骨。但他们的妻儿父母并不知道这些,还在梦中与他们相逢,还在盼望他们归来。结果呢?可能这一梦就是一辈子!

全诗以温情衬托生离死别,哀婉动人,读后令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释怀。

另外我认为这是史上最精彩的一首反战诗

10、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最伤感、最深情的一首诗,流传至今,却藏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至今世人未知。

纵观元稹的一生,韦丛在他的生命里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最深刻的。

他将极致的深情都给了韦丛。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会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才会轻而易举让我们深深感动。

最深情的情感,不应该只在言语间,更在心中,在行动中。

11、曹松《己亥岁感事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有一部分人,野心勃勃却又不谙世事,总以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拜相封侯。殊不知,一将功成的背后是千万白骨。你在如何确定,自己是一将功成而不是化为枯骨呢?哪怕把战争粉饰成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掩盖不了它残酷无情的实质。

这首小诗,短短28个字,就揭示了战争残酷带来的深重灾难,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三、A级(七绝上等的存在)

1、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含,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胜春朝三个字更是作者对秋景最充分的认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自喻,也许是诗人视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赞颂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能够在中唐诗坛能够脱颖而出,这首诗功不可没。全诗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描绘了一副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借这独特景色不会突兀的引出那戍边军人心境的愁惨凄凉。

全诗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不愧中唐最经典的七言绝句之一。

3、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首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特点的诗,又是一首送别之作,备受推崇,诗的最后一句感情余味不绝,那愁烦会一直跟随我到秦。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写于他离世的前一年,是一首抒发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佳作。

安史之乱前,盛唐社会一派繁荣昌盛,杜甫和李龟年二人多次相遇在达官贵人府,觥筹交错,享乐太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社会陷入巨大动荡,民不聊生,此时杜甫和李龟年经历战乱和漂泊,再次在江南重逢。

此时杜甫穷困潦倒、众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而李龟年也备受孤苦伶仃和颠沛流离之苦,早已没有往日的风流倜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诗中往昔盛景和今日惨景形成鲜明对比,寓意人生不定、兴衰无常,令人无限唏嘘。

5、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在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6、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很精彩,只排在这个位置纯粹是因为唐诗七绝精品太多,如同神仙打架一般。

此诗写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全诗恬静淡泊,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绘声绘色,优美胜画。

这首诗精彩纷呈,诗意无限,备受后人推崇,很多后人特意去滁州寻找西涧,可惜均无功而返。滁州西涧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此诗永久流传,令人徒生滁州西涧今何在?不见当年韦苏州之感慨!

7、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佳作,情感真挚复杂,既有送友之情,又有自明心志之意,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品格自然弥漫在诗句中。

全诗构思精巧,委婉含蓄,浑然天成,虽然言志,但读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可见王昌龄七绝水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8、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10、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经典的咏物诗,在咏物诗中难有出其右者。此诗出自生活,作者观察入微,刻画细腻,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此诗最精彩之处是教科书般地运用了暗喻手法,别出心裁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嫩柳是由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如此则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大美春景如在眼前,令人如沐春风,叹为观止。

11、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这首诗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充满了时代的自信,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皇汉武、诗圣诗仙,都已远去,如今轮到我辈登场,亿万年间,机会只有一次,何不充满斗志、抖擞精神、大展身手一番?

12、清*袁枚《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这是袁枚很经典的一首诗,葛岭据传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炼丹修道成仙之所,后代众多游人来此游览,烧香拜仙,祈求平安,甚至有人妄想得道成仙。作者认为这些想法是很荒谬、很世俗的,还不如珍惜眼下的大好时光,像活泼的少年一样好好地游玩。

此诗构思巧妙,将春天和少年联系在一起,出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具有诗意。

13、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讽刺诗,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含蓄且富有诗意,称得上是宋诗七绝压卷之作

此诗有情、有景、有理、有思想,含蓄委婉,表达出作者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忧国忧民和愤慨之情溢出满纸。

歌舞升平、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最终也没有醒来,南宋灭亡了,但这首诗却永远地流传下来,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1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凡尘中的四月,百花已经凋零,大林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我常常怅恨,春光逝去无处寻觅,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转溪头忽见。

15、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王第一次的相遇,是在西湖的一场宴会上。王朝云12岁,在台上跳舞,苏轼36岁,在台下饮酒。看到王朝云的舞姿,苏轼觉得十分的赏心悦目,于是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把当时的场景写于这首诗中,太阳正好,西湖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美极了。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仿佛被笼罩在烟雨之中,若隐若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让人沉醉其中。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不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能够将她天生丽质的容貌和无人能及的气质烘托出来。这首诗最开始只被人们认作写的是西湖美景,后来才发现苏轼写的是一名舞妓,而这位舞妓便是王朝云。

苏轼的夫人王弗一眼便看中了王朝云,买下来成为了苏轼家中的婢女,从此王朝云便在苏轼家中生活。因为年幼,再加上从小被卖去当舞妓,王朝云基本不认识字,于是苏轼便开始耐心教她识字。或许情根就是这样种进了王朝云的心里,她对苏轼也是一见倾心。

最开始王朝云只是欣赏苏轼的才华,就拿这首诗讲,这首诗被后人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作。把西湖比作西施,晴天是淡妆,阴天是浓妆,这不就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吗?恰好在西湖看见舞妓王朝云,在台上浓妆艳抹,在台下便成为了清丽佳人。

苏轼看此佳人,再看西湖美景,心中有感而发,无论是王朝云还是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或许两人的初遇并没想到日后还能成为相爱相知的人,只不过苏轼依旧教着王朝云识字、写诗,而王朝云也一直陪伴在苏轼的身旁,为他跳舞,为他歌唱,逐渐成为了苏轼的红颜知己。

16、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17、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772 - 846年),字殷功,博陵崔氏出身,公元796(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后来陆续担任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等官职。这首诗的故事依然美好:

崔护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到长安郊外的南庄散心游玩。在一户人家讨水喝的时候,邂逅了这户人家的女儿,这位少女清纯、美丽、素雅,在递给崔护茶水后,倚在盛开的桃花树下,笑脸盈盈地看着崔护喝水。

这一幕给崔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见钟情的感觉油然而生。

第二年的科举考试,很不幸,崔护又落榜了,他想起了这个少女,就又来到南庄,结果柴门紧闭,人影不见,只有桃花依然在春风中盛开。失望之余,崔护怅然若失地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过了几天,崔护忍不住思念,再一次来到南庄。这一次崔护遇到了少女的父亲,正在痛哭,他告诉崔护,他和女儿探亲回来后,女儿见到了崔护的题诗,以为崔护再也不会来了,伤心之下,一病不起,刚刚去世。

崔护悲痛心切,抱着少女连声呼唤:崔护来了,博陵崔护前来讨口水喝。或许是爱情感动了苍天,少女慢慢地苏醒了过来,当少女看到自己躺在人的怀抱里,又像桃花一般灿烂地笑了。

这个故事启示恋爱的人们,爱要大胆、果断,花开须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好事多磨啊。

18、崔郊《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唐朝元和年间的一位秀才,为了方便参加州里的考试,来到襄州(今襄樊)姑母家读书。姑母家的一个婢女叫小莲,长的姿容秀丽、能歌善舞,是当地出名的美女。

才子爱佳人,崔郊与小莲互生爱慕,偷偷相恋了。但姑母家由于种种原因,将小莲以四十万钱的价格卖给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于頔(音,美好之意)。

崔郊对小莲念念不忘,痴情不变,伤心地写下了这首直抒胸臆的诗。寒食节外出踏青,崔郊终于遇到了外出的小莲,两人百感交集,互诉衷肠。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知道了此事,他大人大量,爱惜崔郊的人才,召来崔郊后,将小莲许配给崔郊,并且赠钱万贯,作为结婚费用。

于頔的雅量,崔郊的诗才,小莲的美善,三方共同成就了这段美好姻缘,传为诗坛佳话。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的话自有道理啊。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