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狭窄才是刘禹锡一生大敌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改革家,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历来对刘禹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性格刚毅,不向权贵屈服的精神值得赞赏。有人认为他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且还连累了朋友。

刘禹锡出生于中唐时期,其父、祖均为小官僚,家庭虽然不太富裕,但也是衣食无忧。刘禹锡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很久,但藩镇割据之势已成,唐中央又形成了宦官专政的局势,这让刘禹锡深感国家社会之危机,立志要辅佐明君重整社稷。

永贞革新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李诵继位之后,刘禹锡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随即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拉开序幕,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都是革新派重要人物。

虽然永贞革新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触犯了藩镇、宦官以及各大世家的利益,最终仅仅持续了100多天,便在保守派的反扑下失败,唐顺宗禅位给了太子李纯(唐宪宗),刘禹锡等人全部被贬出朝廷,永贞革新宣布失败。

第一次贬谪

从此刘禹锡便在朗州度过了长达10多年的贬谪生涯,这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很多寓言诗,表达了对朝廷权贵的不满。元和九年唐宪宗终于想起了刘禹锡等人,召他们进朝辅政。但刘禹锡入朝仅仅三个月,便因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次被贬,而且还连累柳宗元等人一起被贬离京。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借桃花来代指朝堂上的新贵武元衡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的这种轻蔑和讽刺让朝堂的重臣非常难受,所以刘禹锡和他的朋友立即便遭到了打击报复。

第二次贬谪

结果这一次刘禹锡被贬到连州十四年,直到唐敬宗继位后才再次将他召回。不过倔强的刘禹锡似乎并没有记住教训,第二年他再游游玄都时又写了一篇《再游玄都观绝句》,再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地方。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就是一种挑衅,意思就是怎么样,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又回来了,这是你们这些小人预料不到的吧。这首诗中的种桃道士应该是指武元衡,当时武元衡已经被刺身亡十多年了,所以才有归何处一问,虽然武元衡已经不在了,但他的同伙还在,刘禹锡接下来自然是又一次被贬离了朝廷。

人物分析

刘禹锡的才华和人品都无可挑剔,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心胸狭窄,《新唐书》中说: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意思就是刘禹锡仗着自己的才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心胸又比较狭窄有一些小恩怨他就无法释怀。

其实《新唐书》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首先他这两次写诗讽刺武元衡实属没必要,永贞革新的失败和武元衡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因为武元衡没有接受刘禹锡的邀请加入革新派,因此刘禹锡便心生怨怼。

其实就对国家的贡献来看,武元衡是要大于刘禹锡的,元和中兴的主要功臣之一就是武元衡,唐宪宗削藩的策划者也是武元衡,所以藩镇势力才不惜派刺客刺杀他。

从政治目的上看,刘禹锡和武元衡是具有相同目的的,重塑大唐荣光是他们一生的夙愿,而武元衡因此还献出了生命,怎么看他们都应该齐心协力而不是相互讨伐。元和九年,作为宰相的武元衡决定辅佐皇帝削藩,虽然没记载刘禹锡等人奉诏回京和武元衡有关,但作为宰相这事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从这件事来看,武元衡对刘禹锡是没有任何芥蒂的,然而没想到的是刘禹锡却对当初被拒绝之事耿耿于怀,因写诗讽刺于他而遭贬。所以导致刘禹锡抱负难施的并不是来自政敌的打击,而是他自己的心胸!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